B型肝炎抗原血症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B型肝炎患者可有多種皮膚表現,急性期皮膚表現是與HBsAg與抗HBsAg的抗體所形成的免疫複合物有關,用免疫熒光檢查,可在皮損的血管中測出免疫複合物及補體。急性B型肝炎在發病前2周可有10%~20%病人發生蕁麻疹,少數病人可發生紅斑斑丘疹多形紅斑猩紅熱樣紅斑白細胞碎裂性血管炎紅皮症及紫癜等,同時可伴有關節痛及偶有關節炎等血清病樣改變,在血清關節液中可測出HBsAg-Ab的複合物。  

目錄

流行病學

1.傳染源 主要是急慢性B型肝炎患者,慢性HBV攜帶者以及其他HBsAg陽性的患者,如血中HBsAg陽性的肝硬化肝癌及其他患者,這些患者中如果感染性標誌物(HBeAg,HBcAgHBV DNAHBV DNAP)陽性則傳染性較強;反之則傳染性較弱。至於HBeAg陰性、抗-HBe陽性患者的傳染性則要參考血清中HBV DNA含量及肝病嚴重程度而具體分析:如果血中HBV DNA陰性或低滴度,肝病的程度也較輕則說明HBV複製減少,傳染性較低,反之,則可能HBV發生變異,其傳染性不一定少。近年發現,某些單純抗-HBc陽性者應用PCR仍能從其血液中檢出HBV DNA,值得重視。某些HBsAg陽性者體內只有整合的HBV DNA而無完整的B肝病毒,故並無傳染性,但其診斷比較困難。血中所有HBV複製指標均陰性,同時肝組織中只有整合的HBV DNA而無游離的和複製的HBV DNA似可診斷也還需進一步證明。

2.傳播途徑 HBsAg可通過各種體液排出體外,如血液、精液陰道分泌物唾液、乳汁、月經、淚液尿、汗等。但B肝病毒顆粒則在不同的體液中出現的頻度不同因此各種體液的傳染性相差很大,其中以血液、精液、月經和陰道分泌物傳染性較大,唾液也有一定的傳染性,但意義較小。

3.人群易感性 凡未感染B肝也未進行過B肝免疫者對HBV均易感。

4.流行特徵 中國是B肝高發區之一。根據1992~1995年第二次全國流行病學調查,中國人群HBsAg陽性率為9.75%。B型肝炎的總感染率為57.63%2001年B肝發病數為584960。HBsAg陽性率的年齡分布有兩個高峰。10~14歲為第一高峰,30~35歲為第二高峰地區分布為農村高於城市,南方高於北方。性別為男性多於女性。  

病因

表面抗原為ayw亞型的B型肝炎病毒引起。

發病機制:

中國外研究均很多但仍有許多問題尚待深入研究。

1.肝細胞損傷的機制 認為B肝病毒本身並不引起明顯的肝細胞損傷肝細胞損傷主要由免疫病理引起,即機體的免疫反應在清除HBV的過程中造成肝細胞的損傷關於HBV本身能否引起肝臟病變,Chisari在轉基因小鼠中發現,肝細胞內積聚大量含前S1的大蛋白可引起肝細胞壞死,甚至形成肝硬化和肝癌。此乃由於轉基因小鼠在強啟動子操縱下大量表達這種大蛋白,同時由於缺乏完整基因,不能裝配成完整病毒排出細胞外而致肝細胞損傷這一點與人類自然感染 HBV的情況完全不同,而可能與某些變異株類似。例如 P25e大蛋白的酶切位點發生變異大蛋白不能被酶切而形成e抗原排出細胞外,大蛋白在細胞內大量聚積也可造成肝細胞損傷。  

臨床表現

急性B型肝炎在發病前2周可有血清病樣表現。10%~20%的病人發生蕁麻疹,少部分病人可發生紅斑、斑丘疹、多形紅斑、猩紅熱樣紅斑、白細胞破碎性血管炎紅皮病過敏性紫癜冷球蛋白血症

有病人可出現面部蝶形紅斑。同時可伴有關節痛及關節炎。在血清及關節液中可測出HBsAg-Ab複合物。

慢性活動性肝炎可在軀幹、四肢發生炎症丘疹,中心化膿結痂萎縮,形成特徵性痘瘡樣瘢痕,此皮疹可持續多年,且隨肝炎病情的變動而波動。此外,尚可發生肝病常見的皮膚表現如紅斑、痤瘡紅斑狼瘡樣改變、局限性硬皮病膨脹紋、紫癜、甲下及甲根出血,以及結節性多動脈炎等。  

診斷

1.急性B型肝炎 臨床診斷A型肝炎基本一樣惟無黃疸型更多一些。病原學診斷主要根據HBsAg( ),但HBsAg陽性的急性肝炎不一定是真正的急性B型肝炎。也可能是慢性HBV感染(HBsAg攜帶者或無症状的輕型慢性B型肝炎)患者的急性發作或並發其他急性肝炎(丁型肝炎、戊型肝炎、藥物性肝炎等)。特別是慢性HBV感染的急性發作在臨床上很難與急性B型肝炎鑒別,而兩者的預後及治療原則很不相同為了鑒別,可同時檢測抗-HBcIgM和抗-HBcIgG 。如IgG強陽性IgM陰性或滴度很低則為慢性HBV感染的急性發作,如IgM強陽性、IgG陰性或滴度很低則為急性B型肝炎。肝活檢有時也有助於鑒別。另外,如急性期HBsAg陽性,恢復期HBsAg轉陰、抗-HBs 轉陽也可診斷為急性B型肝炎。此外,如果急性肝炎患者入院時HBV DNA已陰轉或在病程中HBV DNA滴度迅速下降或出現e系統轉換均提示為真正的急性B型肝炎。

2.慢性B型肝炎的診斷 慢性B肝的診斷應包括三個部分:病原學診斷病理診斷和臨床診斷。

3.重型肝炎的診斷 也應包括臨床診斷及病原學診斷。

4.急性乙型淤膽型肝炎的診斷 臨床診斷見戊型肝炎,病原學診斷見急性B型肝炎。

5.肝炎肝硬化的診斷 早期肝硬化單憑臨床資料很難確診而必須依靠病理診斷。影像學(B超CT)及腹腔鏡檢查也有助於診斷。晚期肝硬化,或稱臨床肝硬化則根據臨床即可診斷。凡慢性肝炎患者具有肯定門脈高壓證據(腹壁、食管胃底靜脈曲張嘔血,明顯腹水,除外其他病因)可診斷為肝炎肝硬化再根據炎症活動與否,區分為活動性或靜止型;根據代償程度,區分為代償性或失代償性。

鑒別診斷:

急性B型肝炎及急性淤膽型B型肝炎的鑒別診斷見A型肝炎及戊型肝炎。慢性肝炎應與丙型慢性肝炎以及其他病因(酒精藥物、寄生蟲脂肪肝自身免疫代謝異常等)引起的慢性肝病進行鑒別。重型肝炎則應與其他肝炎病毒、藥物、中毒等引起的重型肝炎以及妊娠脂肪肝等進行鑒別。  

檢查

慢性肝炎時血清轉氨酶可常升高。常有血清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血清膽紅素也常異常。血白細胞常輕度降低。凝血酶原活動度也常降低。重型肝炎時血白細胞可正常或輕度升高,最主要的是凝血酶原活動度<40%。肝炎肝硬化時常有血白細胞和血小板明顯減少,清球蛋白倒置等。

其它輔助檢查:

組織病理:病理改變多系變應性血管炎表現。  

預後:

慢性B型肝炎預後較差。少數患者可以徹底痊癒。大多數患者常遷延不愈,治療後病情可得到緩解和穩定但HBsAg仍常陽性,有時仍可複發少數患者可發展為肝硬化更少數可發展為肝細胞癌。  

預防

應採取以B肝疫苗接種為主的綜合性預防措施。

1.疫苗B肝免疫球蛋白(HBIG)接種

(1)新生兒接種可有幾種情況:①母親為HBsAg和HBeAg雙陽性的新生兒:最好是聯合應用B肝疫苗和 HBIG。②母親為HBsAg陽性,HBeAg陰性的新生兒:單用B肝疫苗就可取得較好效果。北京市防疫站1990年報導,單用3次血源性B肝疫苗(生後立即30μg,1個月後20μg生後6月μg),隨訪1年,無HBsAg持續陽性者因此應用重組B肝疫苗在出生時、出生後1個月和6個月各10μg,肌內注射,有同樣保護率。③母親HBsAg陰性的新生兒:單用B肝疫苗即可取得較好效果。北京市防疫站的材料認為第一針血源性B肝疫苗20μg,後2針各10μg(0,1,6個月)的效果比3針均為10μg的要好,前者的抗-HBs 陽轉率為96.6%,後者為 88.3%。重組B肝疫苗可在出生時、出生後1個月和6個月,各肌內注射5μg,有同樣保護率。

(2)兒童和成人接種:對未接種過B肝疫苗的學齡前兒童應進行補種。補種前可以先查HBVM,也可不查。可根據當時當地的具體情況而定。一般認為,即使接種前已經HBsAg 或抗-HBs陽性,再接種B肝疫苗也無不良後果。劑量可採用重組B肝疫苗5μg×3 (0,l6 個月)的方案。成人中的危險人群(HBsAg陽性者的配偶、密切接觸血液的人員、醫護人員、血液透析患者等)也應接種B肝疫苗。由於成人中易感者僅為少數故最好先進行 HBsAg及抗-HBs的檢測,兩者均陰性者再進行接種,劑量可用重組B肝疫苗 10μg×3 (0,1,6個月)方案。

(3)意外受染者的接種:意外受染者乃指意外地被HBsAg陽性血液污染的針頭刺傷或被HBsAg陽性血液濺於眼結膜口腔黏膜或輸入HBsAg陽性血液等。

B肝科普知識

關於「B型肝炎抗原血症」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