糠秕孢子菌毛囊炎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糠秕孢子菌毛囊炎系圓形或卵圓形糠秕孢子菌引起的皮膚毛囊真菌感染。1973年由Potter正式報導和命名。多見於年輕患者。皮損為孤立散在的紅色圓頂毛囊性丘疹膿皰。排除細菌毛囊炎、尋常型痤瘡、丘疹型皮膚念珠菌病嗜酸性膿皰性毛囊炎疾病,即可診斷。損害廣泛或嚴重者,可口服酮康唑片

目錄

糠秕孢子菌毛囊炎的病因

(一)發病原因

糠秕孢子菌毛囊炎系圓形或卵圓形糠秕孢子菌引起的皮膚毛囊真菌感染

(二)發病機制

病原菌侵入皮膚後,在毛囊繁殖生長,引起孤立散在的紅色圓頂毛囊性丘疹膿皰,2~4mm大小。嚴重者有膿頭形成。

糠秕孢子菌毛囊炎的症状

多見於年輕患者。皮損為孤立散在的紅色圓頂毛囊丘疹膿皰,2~4mm大小。好發於皮脂腺豐富的部位如上背、前胸,偶見於肩部、手臂、小腿、面部和頸部等。嚴重者有膿頭形成,內含病原菌,稱痤瘡糠秕孢子菌毛囊炎(acniform pityriasis folliculitis)。病程慢性。皮損有不同程度瘙癢,有時有灼熱或刺痛感。可與痤瘡及花斑癬並存。局部或系統性使用皮質激素或抗生素易促發(圖1)。

依據皮損為孤立散在的紅色圓頂毛囊性丘疹或膿皰,2~4mm大小。好發於皮脂腺豐富的部位如上背、前胸,偶見於肩部、手臂、小腿、面部和頸部等。嚴重者有膿頭形成,內含病原菌,稱痤瘡樣糠秕孢子菌毛囊炎(acniform pityriasis folliculitis)。病程慢性。皮損有不同程度瘙癢,有時有灼熱或刺痛感。刮取損害或膿液置顯微鏡下直接鏡檢可見大量圓形、卵圓形厚壁孢子,直徑為2~5µm,部分有「出芽」。常聚集成堆,無菌絲。培養需含脂培養基,有糠秕孢子菌生長。組織病理可見擴大的毛囊腔內有大量圓形或卵圓形厚壁孢子與直接鏡檢鏡下形態相同。排除細菌毛囊炎、尋常型痤瘡、丘疹型皮膚念珠菌病嗜酸性膿皰性毛囊炎疾病,即可診斷。

糠秕孢子菌毛囊炎的診斷

糠秕孢子菌毛囊炎的檢查化驗

刮取損害或膿液置顯微鏡下直接鏡檢可見大量圓形、卵圓形厚壁孢子,直徑為2~5µm,部分有「出芽」。常聚集成堆,無菌絲。培養需含脂培養基,有糠秕孢子菌生長。因糠秕孢子菌為人體皮膚正常菌群皮脂腺活躍可促進嗜脂性的糠秕孢子菌生長,故直接鏡檢和真菌培養一般不作為診斷常規。

組織病理可見擴大的毛囊腔內有大量圓形或卵圓形厚壁孢子與直接鏡檢鏡下形態相同。

糠秕孢子菌毛囊炎的鑒別診斷

糠秕孢子菌毛囊炎主要應與細菌毛囊炎、尋常型痤瘡、丘疹型皮膚念珠菌病嗜酸性膿皰性毛囊炎疾病相鑒別。

細菌性毛囊炎由細菌引起,起病急,病程較短。損害為紅色毛囊丘疹,頂端迅速化膿,周圍繞以紅暈,主要有癢痛感。尋常型痤瘡慣發於顏面部、上胸與背部,典型有黑頭損害。丘疹型皮膚念珠菌病損害外觀似糠秕孢子菌毛囊炎,但前者半球形丘疹頂端常伴圈狀脫屑,患者多為體胖嬰幼兒。直接鏡檢可見假菌絲和芽孢。嗜酸性膿皰性毛囊炎為原因不明的毛囊丘疹膿皰性損害。男性為主,伴有周圍血中嗜酸粒細胞顯著升高,可達40%。口服或外用皮質激素有效。

糠秕孢子菌毛囊炎的併發症

糠秕孢子菌毛囊炎系圓形或卵圓形糠秕孢子菌引起的皮膚毛囊真菌感染

糠秕孢子菌毛囊炎的預防和治療方法

(一)治療

1.2%酮康唑洗劑酮康唑霜局部使用。

2.損害廣泛或嚴重者,可口服酮康唑片0.2g,1次/d,連服2周,伊曲康唑0.2g,1次/d,連服2周;或氟康唑0.1g,1次/d,連服2周。

3.去除誘發因素 保持皮膚清潔,健康和乾燥,儘可能避免局部長期使用皮質激素等。

(二)預後

病程慢性。

糠秕孢子菌毛囊炎的護理

1.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做到勤洗澡、勤換洗內衣衫褲。

2.合理營養,因營養不良可誘發本病。對於接受皮質類固醇激素治療的病人要注意觀察並預防本病。

參看

關於「糠秕孢子菌毛囊炎」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