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癬
A+醫學百科 >> 黑癬 |
黑癬(tinea nigra)又稱掌黑癬(tinea nigra palmaris)或掌黑色角質真菌病(keratomycosis nigricans palmalis),是一種由接觸傳染,好發於掌跖部的淺部真菌病。
目錄 |
一 發病原因及機制
(一)發病原因
致病真菌有兩型,即威爾尼克分枝孢子菌(cladosporium werneckii),見於南北美洲及澳大利亞;另一型為蔓遜分枝孢子菌(c.mansonii),見於亞洲及非洲。
(二)發病機制
淺部真菌在掌跖部侵入皮膚。初發損害為黑色或棕色斑,類似皮膚塗布硝酸銀或墨汁後留下的色素沉著,表面不高起,一般無鱗屑,有時可有鱗屑或輕度角化,境界明顯,缺乏自覺症状。
二 臨床表現
多見於青年,亦可見於老年。女性好發,男女之比為1∶3。初發損害為黑色或棕色斑,類似皮膚塗布硝酸銀或墨汁後留下的色素沉著,表面不高起,一般無鱗屑,有時可有鱗屑或輕度角化,境界明顯,缺乏自覺症状。蔓遜分枝孢子菌常見於頸部及胸部損害,而威爾尼克分枝孢子菌常見於手掌損害。好發於手掌,亦可見於足底或頸部、軀幹等處。
初發損害為黑色或棕色斑,類似皮膚塗布硝酸銀或墨汁後留下的色素沉著,表面不高起,一般無鱗屑,有時可有鱗屑或輕度角化,境界明顯,缺乏自覺症状。蔓遜分枝孢子菌常見於頸部及胸部損害,而威爾尼克分枝孢子菌常見於手掌損害。真菌培養:葡萄糖蛋白腖瓊脂上,室溫下,蔓遜分枝孢子菌生長快,2~4天菌落呈半球形隆起,表面附有黑色絨毛狀菌絲,邊緣整齊,背面黑色。活組織切片檢查,可見在皮膚角質層有淡褐色分隔菌絲,菌絲粗短,或彎或直,有時菌絲末端有孢子。
三 檢查
真菌直接鏡檢可見棕色分支(威爾尼克分枝孢子菌)或不分支(蔓遜分枝孢子菌)分隔菌絲,芽孢呈圓形或橢圓形,培養可生長不同的分枝孢子菌。
真菌培養:取材接種於葡萄糖蛋白腖瓊脂上,室溫下,蔓遜分枝孢子菌生長快,2~4天菌落呈半球形隆起,表面附有黑色絨毛狀菌絲,邊緣整齊,背面黑色。威爾尼克分枝孢子菌生長較慢,5~6天開始生長,為黑色發亮的酵母樣菌落,2~3周菌落中央隆起,有皺褶,表面有灰色氣生菌絲,邊緣仍有一圈酵母樣菌落生長,菌落較大。
組織病理:活組織切片檢查,可見在皮膚角質層有淡褐色分隔菌絲,菌絲粗短,或彎或直,有時菌絲末端有孢子。
健康問答網關於黑癬的相關提問
|
|
關於「黑癬」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