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胞漿菌病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組織胞漿菌病  

目錄

疾病分類

皮膚性病科,感染科  

疾病概述

組織胞漿菌病是一種原發性真菌病。主要分布在美國密西西比河和俄亥俄河流域。在我國十分罕見,至今國內個案報導共11例。本病由莢膜組織胞漿菌感染引起。該菌屬雙相性真菌,在組織內呈酵母型,在室溫和泥土中呈菌絲型。有人認為只有酵母型致病,而菌絲型無致病性。當人們吸入本菌的孢子後,首先引起原發性肺部感染,健康人常不治自愈。但免疫功能低下或缺損者,如惡性病,或用大量皮質激素和免疫抑制劑,或吸入大量孢子後,形成肺部病灶,通過淋巴或血行播散到全身。大多數患者無需治療而自愈。重症者以兩性黴素B療效最佳,但也可用氟胞嘧啶酮康唑及克霉唑等。急性肺型患者,症状持續2周以上,用兩性黴素B,總劑量0.8~1.0g;肺部病變伴嚴重肺功能減退者,予強的松60~80mg/d。播散型給予兩性黴素B,成人一個療程(10周),總量2.0g,分次靜滴;兒童1mg/kg/d,至少6周。慢性肺型,尤其是有空洞者,治療同播散型;化療無效伴持續咯血繼發感染,或因肺組織破壞引起症状,宜手術切除。  

疾病描述

組織胞漿菌病是一種原發性真菌病。主要分布在美國密西西比河和俄亥俄河流域。在我國十分罕見,至今國內個案報導共11例。

組織胞漿菌病是一種傳染性很強的真菌病。常由呼吸道傳染,先侵犯肺,再波及其它單核巨噬系統如肝、脾,也可侵犯腎、中樞神經系統及其它臟器。此病世界各地均有傳播,我國自1955年首先在廣州發現1例,其後又陸續在常州、北京、南京等地發現數例。1990年我們曾發現國內首例duboisii變種感染者。  

症状體征

1、病史 見隱球菌病並注意起病初有無上呼吸道感染流感樣症状,伴乾咳乏力消瘦盜汗、咯血類似肺結核症状,或高熱、氣急類似急性肺炎症状。

2、體檢 注意肺部體征,有無肝脾腫大皮膚粘膜潰瘍肉芽腫

根據其臨床表現,可歸納為:

1、急性無症状 約95%原發性組織胞漿菌病可無症状。在流行區人群中,肺部可見許多鈣化灶,但追溯病史卻無明顯症状。

2、輕症感染 患者僅有無痰咳嗽胸痛呼吸短促、聲音嘶啞等感冒症候,也常可表現為兒童「夏季熱」樣症状。

3、中度感染 可有發熱、盜汗、體重減輕,稍有發紺,間有咯血,有時可從患者痰及骨髓中培養出病原菌。X線可見肺野有散在多數浸潤結節性病變,肺門淋巴結腫大有如原發肺結核,嚴重播散者有如淋巴瘤或其它腫瘤。  

疾病病因

本病由莢膜組織胞漿菌所引起,近已發現其有性世代。另有一種是其變型histoplasma capsulatum var duboisii。此菌可從流行區土壤中分離出。流行區貓、犬、牛、馬等動物也可感染。此菌也屬雙相型,在組織內呈酵母型,生長於細胞內;室溫28℃左右培養則呈菌絲型,其傳染性極強,可致實驗室感染。  

病理生理

本病可由呼吸道、皮膚粘膜、胃腸道等傳入,流行區患者及感染動物糞便排泄物均可帶菌,雞窩也潛藏此菌。當菌侵入人體後,視患者抵抗力而呈局限原發或播散感染,一般男性患者較多見。

本菌所侵犯的各器官,病理改變基本一致。開始為中央部分增生吞噬細胞內有或多或少的真菌。其後發生組織壞死,周圍呈肉芽腫樣變化,最後則癒合或纖維化

原發性接觸性組織胞漿菌病呈非特異性炎性浸潤,間或可見有巨細胞及壞死區。  

診斷檢查

1、檢驗 ①痰塗片染色、培養及病理組織切片檢查真菌。②血清乳膠微粒凝集試驗適用於早期急性感染。③補體結合試驗對播散性病例診斷和預後有價值。④熒光抗體檢查標本及組織切片中的病原菌有鑒定價值。

2、胸部X線檢查 必要時做腹部X線平片及腹部B超觀察肺、肝、脾等臟器可有許多鈣化點。縱隔組織胞漿菌病還包括縱隔的肉芽腫和纖維化性縱隔炎。縱隔的肉芽腫,相當於縱隔內有包膜的乾酪樣或纖維化的淋巴結腫物,為中等程度表現的縱隔組織胞漿菌病。表現輕者可無明顯臨床症状的淋巴結增大,重者可產生纖維化性縱隔炎。在CT上,可見邊界清晰的低密度腫物,常位於右側氣管旁和隆突下區,可伴或不伴鄰近結構的壓迫。如果纖維化為主,也可見鈣化。  

治療方案

兩性黴素B、酮康唑、5-氟胞嘧啶等均有較好的療效。  

用藥安全

1、避免接觸可能含有動物和鳥糞的灰塵。在有塵埃的場所工作,可戴口罩或在可能有真菌孢子的地區洒水。

2、污染地區噴洒3%的福爾馬林(殺死真菌)。

參考

健康問答網關於組織胞漿菌病的相關提問

關於「組織胞漿菌病」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