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丙型病毒性肝炎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C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屬於黃病毒科,基因組為單正鏈RNA,有包膜核衣殼。是由C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即HCV)引起的一種以損害肝臟為主的傳染性疾病。熱100℃ 10min、紫外線、20%次氯酸和氯仿處理可滅活病毒

丙型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 C)  曾是輸血肝炎的主要病原體,由於其起病隱匿,轉為慢性的幾率高,易導致肝硬化和誘生肝細胞肝癌,故預後較差。在病毒性肝炎構成比中低於15%。

主要有5個基因型,其分布有地域性,我國以Ⅱ型和Ⅲ型為主。兒童中發病不高,可因母嬰和密切接觸而傳播。

目錄

小兒丙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因

(一) 發病原因

C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屬於黃病毒科,基因組為單正鏈RNA,有包膜核衣殼。主要有5個基因型,其分布有地域性,我國以Ⅱ型和Ⅲ型為主。HCV在細胞培養增殖困難,黑猩猩是目前惟一理想的模型動物。加熱100℃ 10min、紫外線、20%次氯酸和氯仿處理可滅活病毒

C肝病毒經血傳播,潛伏期較長,感染後可長期帶毒或導致C肝,C肝更易發展為慢性肝炎。但HCV在血清滴度較低,長期未能用血清學方法檢出。抗HCV出現較晚,慢性感染者抗HCV可持續高滴度。HCV對有機溶劑敏感,甲醛、37℃ 96h、60℃ 1h、100℃ 5min均可滅活。

(二)發病機制

C型肝炎(viral hepatitis C)的致病機制未完全明確。現認為HCV有直接致細胞病變作用,又能誘導免疫性損傷。特異性CTL是機體清除HCV的主要機制,同時又是直接或間接破壞感染肝細胞的重要原因。Fas抗原介導的感染肝細胞凋亡亦參與肝細胞壞死的機制。

HCV進入體內之後,引起病毒血症血漿中HCV濃度約為100—100000000/ml。病毒血症間斷地出現於整個病程。在第一周即可從血液或肝組織中用PCR法檢出HCV RNA。第2周開始,可檢出抗HCV。少部分病例感染3個月後才檢測到抗HCV。由於缺乏適當的細胞培養體系,HCV致病機制方面的研究受到一定限制。

目前研究認為HCV致肝細胞損傷有下列因素的參與,其中免疫應答起著更重要的作用。

(1)HCV直接殺傷作用:HCV在肝細胞內複製干擾細胞內大分子的合成,增加溶酶體膜的通透性而引起細胞病變;另外,HCV表達產物(蛋白)對肝細胞有毒性作用,在體外表達HCV某些蛋白(如包膜蛋白)時,發現它們對宿主菌或細胞有毒性作用。

(2)宿主免疫因素已證實肝組織內存在HCV特異細胞毒性淋巴細胞(CD8+T細胞),可攻擊HCV感染的肝細胞。另外,CD4+Th細胞被致敏後分泌的細胞因子,在協助清除HCV的同時,也導致了免疫損傷。

(3)自身免疫,HCV感染者常伴有自身免疫改變,如膽管病理損傷與自身免疫性肝炎相似;常合併自身免疫性疾病,血清中可檢出多種自身抗體,如抗核抗體抗平滑肌抗體、抗單鏈DNA抗體、抗粒線體抗體等,均提示自身免疫機制的參與。

(4)細胞凋亡:正常人肝組織內無Fas分子的表達HCV感染肝細胞內有較大量的Fas表達,同時,HCV可激活CTLFasL五,Fas和FasL是誘導細胞凋滅亡的膜蛋白分子,二者結合導致細胞凋亡。

HCV感染後易慢性化,超過50%的HCV感染者轉為慢性化的可能原因主要有:

(1)HCV的高度變異性。HCV在複製過程中由於所依賴之RNA的RNA聚合酶缺乏校正功能,在HCV RNA的複製過程中容易出現錯誤;同時由於機體免疫壓力使HCV不斷發生變異,甚至在同一個體出現變種毒株,病毒即以此來逃避宿主機體的免疫監視,導致慢性化;

(2)HCV對肝外細胞的泛嗜性。特別是存在於外周血單核細胞(PBMC)中的HCV,成為反覆感染肝細胞的來源;

(3)HCV在血液中滴度低,免疫原性弱,機體對其免疫應答水平低下,甚至產生免疫耐受,造成病毒持續感染。

小兒丙型病毒性肝炎的症状

小兒的解剖生理與成人不同,故臨床表現也有差異:

1、發病急者較多,發熱較多,黃疸前期短者較多,有呼吸道症状者較多

2、黃疸型者較多

3、秋冬季發病者較多

4、由於消化功能較弱,代償能力較左,因此,患肝炎時,消化症状如嘔吐腹瀉等常較成人明顯

5、肝脾腫大多且顯著,肝功能異常明顯

臨床特點:

1.潛伏期 本病潛伏期為2~26周,平均7.4周。血製品引起的C型肝炎潛伏期短,一般為7~33天平均19天。

2.臨床經過 臨床表現一般較B型肝炎為輕多為亞臨床無黃疸型,常見單項ALT升高長期持續不降或反覆波動,患者ALT血清膽紅素平均值較低,黃疸持續時間較短。但也有病情較重,臨床難與B型肝炎區別。

3.急性C型肝炎 多起病隱匿,症状較輕,常見乏力或活動耐力下降、厭食腹部不適等。約25%出現黃疸,多呈輕度。肝臟輕到中度增大,脾大少見。ALT可表現為單相或多相型增高,後種類型預示肝損害嚴重或易發展成慢性型。病程約3~6個月或更長時間。有明顯轉慢性化傾向,約40%~60%轉為慢性肝炎

4.慢性C型肝炎 分型同B肝病毒血症可呈持續性或間歇性,以前者多見,自然痊癒的可能性極小,部分病兒可發展為肝炎肝硬化

5.亞臨床型C型肝炎 為兒科常見臨床類型。患兒無肝炎症状,常在體檢或因其他疾病就醫時發現肝炎病情,進一步追查病原方得以診斷。追問相關病史可發現有些患兒尚處於急性期,而有些已進入慢性階段。

6.病毒攜帶狀態 從無肝炎症状,定期隨訪也無肝臟大小和質地異常,ALT無升高。肝活檢基本正常或呈輕微病變。

7.嬰兒HCV感染的特點

(1)顯性感染:易出現黃疸,脾大較年長兒多見。

(2)經母嬰傳播獲得感染:嬰兒可呈短暫的病毒血症,即在出生數月後病毒血症消失,抗HCV多隨之陰轉。

8.HCV與其他病毒混合感染

(1)與HIV混合感染:對經母嬰傳播獲得混合感染嬰兒的研究表明,兩種病毒有協同致病作用:HIV感染病情進展更快,HCV病毒血症水平顯著增高。

(2)與HBV混合感染:可加劇肝臟損害,增加發生重型肝炎和肝細胞癌的危險性。HCV複製常佔優勢。

診斷方法

1.臨床排除法 凡不符合甲型、乙型、戊型病毒性肝炎診斷標準,併除外巨細胞病毒症状性感染、EB病毒及其他已知原因的肝炎,如藥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自身免疫肝病等,流行病學提示為非消化道感染者可疑似為C型肝炎。

2.特異性診斷 血清抗HCV陽性,和證實肝臟或肝外組織如唾液腺脾臟、外周血單核細胞T淋巴細胞中HCVAg陽性或HCV RNA陽性,均可作出診斷。由於免疫法檢測HCV抗體,需要長期連續檢測,且近40%的急性C型肝炎始終檢測不到抗HCV,及未標化的多種PCR檢測HCV RNA可存在假陽性,若能抗HCV和HCV RNA同時陽性,或連續HCV RNA 2次陽性的意義更大。

3.確定診斷 凡臨床診斷為急性、慢性、重症肝炎或肝炎後肝硬化病例,經病原學血清學特異性診斷方法確定為C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病人才作為確診病例。兒童中存在一種以上病毒的重疊或合併感染,需要加以區分。

小兒丙型病毒性肝炎的診斷

小兒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檢查化驗

病原學診斷:

1.HCV RNA(RT-PCR法) 取血清或肝組織作定性或定量檢測,在感染後1~2周內,血清中病毒基因即可被檢出,能進行早期快速診斷,是評估抗病毒療效的有效指標。

2.血清抗HCV(包括針對結構和非結構抗原抗體) 常檢測抗HCV IgG,陽性表明已感染或正在感染HCV;其IgM型抗體可在IgG出現前、同時、甚至其後出現,持續半年以上不消退者常轉為慢性肝炎,在慢性型肝病活動期常呈陽性。 3.HCV抗原檢查 可直接檢測血清、體液或肝組織內HCV抗原進行診斷,已建立免疫PCR法,可檢出低水平表達的HCV抗原。

腹部B超了解肝臟脾臟等情況。

實驗室檢測

(1)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檢測血清抗-HCV:利用體外的各種HCV重組蛋白已建立多種抗-HCV檢測,第一代ELISA為5-1-1和C-100作抗原,第二代ELISA增加了C22和C33蛋白,其靈敏度較第一代提高10%~30%一般抗-C22出現最早,也最為常見。C22免疫原性較好,對急性輸血C型肝炎檢測表明,潛伏期急性期早期抗-HCV陰性,於ALT升高後2~52周抗-HCV陽轉。目前已建立第三代ELISA檢測抗-HCV該試劑增加了NS5蛋白,較第二代ELISA更為靈敏。

目前認為,IgM抗-HCV在急性肝炎的檢出率比IgG抗體略有提高(IgM抗-HCV為64%,IgG抗-HCV為57%)在自限性經過病例中IgM抗-HCV消失,而在慢性化病例仍陽性,提示IgM抗-HCV可作為演變為慢性的指標,對指導抗病毒治療有一定的價值

(2)重組免疫印跡法(RIBA)檢測HCV抗體:第一代ELISA法建立不久,為排除ELISA檢測抗-C100假陽性,Chiron公司提供了確證試驗用的免疫印跡試驗也稱第一代RIBA,RIBA的特異性較ELISA法有所提高,但敏感性卻明顯下降目前已建立了第二代、第三代RIBA,其陽性率較第一代RIBA明顯提高。

(3)HCV抗原的檢測:Krawczynski等從感染HCV的黑猩猩或病人血清中提取IgG組分,用異硫氰酸熒光素標記後作為探針用直接免疫熒光法檢測肝組織內HCV抗原。該抗原是HCV感染的一種特異性形態標誌,可作為HCV感染的實驗室診斷方法之一。此外還可用免疫組化ABC法檢測肝組織內HCV抗原。

(4)HCV RNA的檢測:HCV感染時,血清中病毒含量極低用常規的分子雜交技術難以檢測出HCV RNA,PCR技術是目前分子生物學領域中靈敏度最高的一項檢測技術,已用於HCV RNA的檢測。該法是判斷HCV感染有無傳染性的最可靠指標,特異性好,敏感性高,有利於HCV感染的早期診斷及評估療效。但亦應注意由於敏感性高,操作過程複雜易污染而致假陽性的可能。

3.肝活體組織檢查光鏡和電鏡檢查,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小兒丙型病毒性肝炎的鑒別診斷

1.感染中毒性疾病 染性疾病如敗血症傷寒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鉤端螺旋體病中毒性肝炎寄生蟲病等常並發肝功能異常。因此是原發的肝病還是繼發的肝損害乃是臨床經常遇到的問題,應注意區別。

2.嬰兒肝炎症候群 新生兒肝炎症候群或嬰兒肝炎症候群作為臨床病名是可以的,但病原學上包括可經母嬰傳播B型肝炎病毒C型肝炎病毒(HCV)、庚型肝炎病毒(HGV),以及巨細胞病毒(CMV)、EB病毒、各種腸道病毒、副黏病毒單純皰疹病毒、弓形蟲等,要作出明確病原診斷常因各種臨床限制而相當困難。

3.營養性疾病 小兒慢性肝炎的局部症状不明顯,有時只有一般健康和生長發育狀況不佳。在考慮營養不良常見病的同時,應對肝臟情況和HBV血清標誌物進行檢查。

4.代謝性疾病偶有e抗原陽性母親的嬰幼兒發生重症肝炎、肝功能衰竭的,這時需要與少見的一些先天性代謝異常作鑒別,如酪氨酸血症瓜氨酸血症、糖原貯積症半乳糖血症肝豆狀核變性等,患兒也有肝大和肝功能衰竭臨床表現。由於急性B肝病毒重症肝炎的HBsAg常為陰性,更增加B肝診斷的困難。這時病原學診斷不能依靠HBsAg,此時HBV DNA、抗HBc IgM檢測有較大意義。

合流行病學特徵、臨床表現,主要靠特異性診斷的實驗方法。

小兒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併發症

主要見於重型肝炎慢性肝炎,可發展為肝炎肝硬化肝細胞癌

1.膽道感染  常與重型肝炎同時發生或見於慢性肝炎患兒,自覺症状不明顯,較常見的表現為持續低熱或中度發熱。或黃疸持續不退,偶爾發現外周血白細胞增高,局部體征少見。主要通過十二指腸引流膽汁檢查及培養可確診,超聲波檢查可輔助診斷。

2.溶血  急性肝炎早期因急速出現溶血危象,病情比較嚴重,患兒因重度貧血而伴有精神萎靡。黃疸迅速加重,血清膽紅素增高,以間接膽紅素為主,外周血紅細胞血紅蛋白降低,網織紅細胞增高。

3.再生障礙性貧血  重型肝炎或較重的急性黃疸型肝炎、黃疸及轉氨酶持續不下降者,多於起病數周后或恢復期出現貧血、血象及骨髓象異常,常合併嚴重感染。臨床常以血小板進行性下降為較早期徵象。肝炎合併再障的機率低,但一旦發生,則進展快,多數患者死亡。慢性肝炎合併再障者常較輕,進展慢。

4.腎炎  兒童慢性B肝HBV攜帶者可發生B肝抗原相關性腎炎。

5.維生素A缺乏症  有膽汁淤積,患兒脂溶性維生素吸收障礙,易出現維生素A缺乏的眼部症状。

小兒丙型病毒性肝炎的預防和治療方法

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的主要途徑是輸血,但只有一半的病人有輸血病史,所以對於小兒丙型病毒性肝炎的預防,優生優育非常重要。育齡婦女為C肝患者,最好先進行抗HCV的治療,待疾病痊癒或控制良好時再懷孕生育,有助於減少母嬰的垂直傳播。C肝患者在疾病控制好的情況下,停藥3個月後檢查優生優育,肝功能肝功能正常就可以懷孕。但是C肝患者盡量避免母乳餵養。就不會有傳染的可能。

目前C肝沒有C肝疫苗C肝疫苗,因此要避免羊膜腔的穿刺,減少母嬰傳染感染小孩。建議做HCV-RNA檢查,如果陽性,母嬰傳染的機率為5%~7%。

嚴格獻血員篩查和血製品管理以及醫療器材的消毒管理,推廣一次性使用的注射器,醫療器械如內窺鏡、手術器械、牙科鑽、針灸針等要嚴格消毒,確保可以殺死HCV。可以減少經輸血製品和醫源性途徑傳播的HCV感染。目前尚無主動和被動免疫措施。

1.HCV的傳播途徑主要為經血液傳播,獻血員中HCV感染者是主要傳染源之一。加強對單采漿機構運送血細胞血液成分過程的管理及質量控制,消除交叉感染的傳染源。嚴格把好獻血員篩選關,認真開展抗HCV及轉氨酶篩查。建立對HCV診斷試劑的質量控制,開展更敏感的HCV基因診斷方法,提高篩查陽性率。大力提倡義務獻血,淘汰職業有償獻血制度。

2.加強血液製品的管理各生產單位嚴格篩選血液,供應安全血製品,作好產品鑒定,加強對生產單位血液篩選和製品質量監督。嚴格掌握應用血液及血液製品的指征,醫療單位嚴格遵守,反對濫用以減少HCV的感染。

3.推廣使用一次性注射器輸液器具,並加強對一次性注射、輸液用具生產、銷售環節的質量控制。加強對手術器械、內鏡及透析器械的消毒管理,對HCV感染者應分室、分器械手術、檢查及透析,以減少交叉感染的機會。

4.加強母嬰傳播的預防工作,將抗HCV及HCV RNA列為孕婦體檢的常規檢查項目。對抗HCV及HCV RNA陽性孕婦產房所有器械應嚴格消毒,盡量減少新生兒損傷及母血污染。

5.加強對C型肝炎疫苗的研究 目前尚無主動免疫和被動免疫措施可預防HCV感染。C型肝炎疫苗在積極研製中。

(1)重組HCV蛋白疫苗:編碼HCV基因組呈大分子多聚蛋白前體,經蛋白酶裂解病毒蛋白(包括C蛋白、E1、E2蛋白和非結構蛋白),經重組技術表達上述蛋白成分,用於免疫接種,並可誘導細胞免疫產生特異性殺傷性T淋巴細胞(CTL)參與HCV清除。

(2)重組HCV基因疫苗:把編碼HCV的DNA構建真核表達載體,分別編碼HCV核心、E1、E2及C與E1、E2及C與E1、E2的嵌合體,經大腸埃希桿菌擴增純化後轉染293細胞,現已證實293細胞可表達HCV抗原,然後提取質體DNA,製備成疫苗接種,這種DNA免疫,對既具預防性併兼有治療性的HCV疫苗研製將有重要作用。

小兒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中醫治療

中藥治療的意義不容忽視,作用有:

① 改善自覺症状,提高生活質量;

② 降低轉氨酶,改善肝功能,減輕黃疸;

③ 臨床觀察的動物試驗結果表明某些方劑可抑制肝纖維化;

④ 治療一些合併症,如消化功能障礙、胃黏膜病變、非細菌性膽囊炎等。

通過長期臨床試驗和實驗研究後,目前常用於肝病治療的成藥如下:

五味子聯苯雙酯:聯苯雙酯為合成的五味子丙素的前體。對肝臟ALT活性有強大的可逆性抑制作用,故停藥後血清ALT常有反跳,但另一方面,體外及動物實驗均證明本藥有減輕脂質過氧化和保護肝細胞膜,減輕肝損傷,增強微粒體細胞色素p450活性的作用,對慢性肝炎有一定療效。成人用法為3次/d,10粒/次(滴丸),在ALT正常後繼用1個月,如ALT仍正常則每半月減量1次,每次減2粒,6~12個月為一療程。有黃疸及合併肝硬化的CAH不宜使用。

小柴胡湯:據日本學者研究,本藥有保護肝細胞、調節免疫反應、減輕肝臟炎症等作用,因此對慢性肝炎有一定療效。臨床觀察偶有:

A.假性醛固酮增多症(血壓上升水腫、血K+低、低鉀肌病)。

B.藥物變態反應膀胱炎(尿頻尿痛血尿、殘尿感等症状,在停藥後好轉,再用藥又出現)。

C.藥物性肝損害不良反應。日本報告單獨服用小柴胡湯數月即可發生間質性肺炎

少數干擾素並用小柴胡湯治療者,自治療開始1~6個月發生間質性肺炎,經支氣管肺活檢證實為嗜酸性粒細胞肺炎,其中死亡多例。體外淋巴細胞藥物敏感試驗提示:人蔘柴胡半夏甘草致敏原。對服用小柴胡湯發生肝損害者如進行再投藥試驗,在給藥後即刻至72h又發生肝損害,證實由致敏原所致肺部病變。

水飛薊類藥物:如水飛薊賓葡甲胺(西利賓按)、得加隆、水飛薊賓等,為肝細胞膜的穩定劑,對改善症状、降酶、退黃有一定療效。用藥後4~6周才見效,用藥時間長,3~6個月為一療程。無明顯不良反應。

女貞子齊墩果酸:齊墩果酸是從女貞子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對保護肝臟和ALT恢復正常亦有一定療效。口服,3~6個月為一療程。

氧化苦參鹼:實驗研究顯示對HBV有抗病毒活性。可改善肝功能,減輕肝纖維化,部分病人的HBV DNAHBeAg轉陰。成人劑量為600mg,1次/d,肌內注射

⑥廣豆根注射液(肝炎靈):成人2支/d,肌注,共3個月。有明顯的降低ALT及AST的效果,停藥後反跳少於聯苯雙酯,HBeAg陰轉率約37%左右。體外2215 細胞(轉染HBV DNA的HepG2細胞系)實驗證明,本藥及其某些組分有抑制HBsAg及HBeAg分泌,抑制DNAP的作用。

小兒丙型病毒性肝炎的西醫治療

(一)治療

與其他病毒性肝炎相同,應強調整體綜合治療,如高維生素、高蛋白營養、易消化的飲食,適當休息,生活規律,精神愉快,忌用損害肝臟的藥物等。

1.急性丙型肝炎 淤膽型肝炎的治療基本上同A型肝炎。由於急性C型肝炎易轉為慢性,因此應考慮抗病毒治療。

2.慢性C型肝炎 在綜合治療的過程中,必須重視清除肝炎病毒。兒童期的慢性C型肝炎如得不到有效的抗病毒治療,必然在今後人生道路上因患肝硬化肝癌而陷於不幸。

(1)抗病毒治療:

干擾素α:在目前還缺乏理想的能徹底清除肝炎病毒的藥物的情況下,干擾素α(IFN-α)的應用於已經使一部分慢性肝炎病情緩解,甚至痊癒。

C型肝炎干擾素治療:HCV基因組變異很大,宿主感染HCV後很難產生持久的保護性免疫,急性C型肝炎的自限性約為50%,HCV感染後的慢性化幾率高達40%~60%。文獻報告慢性活動性C型肝炎,在組織中見到碎屑狀壞死與橋接樣壞死,則在平均50個月後約有50%發生肝硬化。C型肝炎肝硬化後最終約1%將發生肝細胞肝癌(HCC),重症C型肝炎的生存率約46.2%,所以抗病毒治療是必需的。

市場上干擾素α的品種,按其結構有IFN-α1、IFN-α2b、IFN-α2a等,療效相似,成人劑量每次~500萬U(3~5MU),兒童按10萬U/kg計算,以不超過300萬U/次(3MU/次)為宜。每周皮下注射3次,但為加強療效,開始治療的15~30天可1次/d,療程6個月,必要時可重複1~2個療程。

影響干擾素療效的主要因素如下:

A.女性的療效常較好。

B.有中度炎症活動的慢性肝炎反優於較輕的慢性肝炎。ALT水平低和HBV DNA水平高等預示病人對IFN反應差。僅是HBV攜帶者而無ALT增高等炎症活動時幾無療效。

C.ALT高者療效常較好。

D.HBeAg及HBV DNA定量較低者療效常較好。

E.直系家屬有B肝集聚者療效較差。

F.纖維化程度(S)以不超過3期為好。也就是說,干擾素α治療應在肝炎進展的早期開始。

HBeAg陽性或陰性、HBV DNA陽性的代償好的肝硬化(Child A級)病人可用干擾素α進行治療,但需減少干擾素α的劑量,並進行密切監測。

失代償性肝硬化病人絕不能用干擾素α。干擾素α治療期間不宜同時應用眾多藥物,一則影響療效觀察,二則可能帶來意外的不良反應

拉米夫定:拉米夫定(Lamivudine,3TC)為核苷類似物,在細胞內磷酸化成三磷酸拉米夫定而發揮抑制反轉錄酶的作用,原用以治療HIV感染。通過抑制RNA依賴型,DNA多聚酶(DNA反轉錄酶),拉米夫定可有力地抑制HBV的複製。

阿糖腺苷:在體內轉化為三磷酸阿糖腺苷ATP,能抑制DNA聚合酶核苷酸還原酶,從而抑制病毒合成。阿糖腺苷應用劑量為10~15mg/(kg.d),靜脈滴注每次維持8h,1~2個月為一療程。

單磷酸阿糖腺苷:機制同上。應用劑量為:前5天10mg/(kg.d),肌內注射或靜脈滴注,第6~30天肌內注射5mg/(kg.d)。單磷酸阿糖腺苷聯合應用胸腺肽(胸腺素)可提高療效。

阿昔洛韋:在細胞中轉變為三磷酸無環鳥苷,抑制病毒DNA聚合酶。阿昔洛韋劑量為15mg/(kg.d),分2次靜脈滴注,療程1~2個月。文獻報告治療慢性B肝病人後,HBV DNA陰轉率為44.4%,DNAP陰轉率為62.5%,抗-HBc IgM陰轉率為80.0%,前S2抗原陰轉率為30.0%,HBeAg/抗-HBe血清轉換率為40.0%。國內華東地區32個單位應用阿昔洛韋單用或合用其他藥物治療慢性B肝,近期療效中HBV病毒複製標誌陰轉率為40%~60%。

聚肌胞(PolyI:C):是干擾素誘生劑,價格低。4~6mg/次,隔天肌內注射,3個月為一療程,可用2個療程。也可應用10mg/d靜脈滴注,療程3個月。該藥一般無不良反應,偶有用藥後一過性低熱。如劑量>1mg/kg,則不良反應明顯。

膦甲酸鈉:是焦磷酸鹽類似物,為廣譜抗病毒藥,不僅對巨細胞病毒單純皰疹病毒EB病毒水痘-帶狀皰疹病毒等DNA聚合酶有抑制作用,而且對流感病毒RNA聚合酶及HIV反轉錄酶也有抑制作用。近年來發現,該藥對HBV的DNA聚合酶有抑制作用。

⑧其他藥物:齊多夫定利巴韋林等均可應用,對B肝病毒複製標誌有消失作用,停藥後B肝病毒複製標誌又可出現。

(2)免疫調節藥物:

①治療性疫苗

②胸腺素。

左旋咪唑塗布劑。

④其他方法:國內應用特異性轉移因子、阿地白介素療法、自體LAK細胞回輸療法、抗HBV免疫核糖核酸凍干卡介苗等,有一定療效,遠期療效尚待觀察。

(3)作用於肝臟炎症過程的治療:

復方甘草甜素(強力新強力寧甘利欣):為甘草酸與L-半脫氨酸、甘氨酸複製而成。甘草酸可抑制HBV感染的細胞對T細胞的過度激活,抑制TNF介導的細胞毒作用,阻止Fas介導的肝細胞損害,可使Th1/Th2保持平衡。臨床上有改善症状、降低ALT、GGT、及膽紅素等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能緩解肝臟炎症反應和纖維化過程。兒童劑量40~60ml/d,加於10%葡萄糖液100ml中,靜脈滴注。療程應長至1~3個月,如過早停藥,得不到緩解肝臟炎症的效果。

二磷酸果糖:促進肝細胞的ATP合成,改善細胞功能,促進肝細胞內K+、Na+交換,使肝細胞水腫消退,減少膽小管壓迫淤膽現象,使黃疸消退。成人每天5g靜脈滴注,3~4周為一療程。也可口服,2片/次,3次/d。

谷胱甘肽(還原型谷胱甘肽古拉定):含有活性SH鍵,參與肝細胞內多種生化反應,有保護肝細胞膜、促進肝細胞內酶及膽酸代謝,有明顯的解毒作用。成人600mg,1次/d,肌內注射或靜脈滴注,1~2個月為一療程。該藥無明顯不良反應。

乳清酸卡尼汀(肉毒鹼乳清酸鹽):肉毒鹼促進脂肪酸的β-氧化過程,促進肝細胞粒線體游離脂肪酸的代謝。乳清酸是DNA、RNA生物合成中的前體,可促進肝細胞功能恢復,阻止肝細胞壞死。韓國應用該藥治療肝炎已有15年歷史。用法為4ml/d,靜脈滴注,1~2個月為一療程。

腺苷蛋氨酸(思美泰):腺苷蛋氨酸作為甲基供體生理巰基化合物的前體而參與體內重要生化反應。可促進肝細胞的解毒作用,調節肝細胞膜的流動性,有助於防止肝內膽汁淤積。用於黃疸型肝炎、淤膽型肝炎,可口服、肌內注射或靜脈滴注。成人1000mg/d,小兒20~40mg/kg靜脈滴注,1次/d,急性肝炎用2~4周,慢性肝炎用4~6周,對退黃、肝功能恢復正常的療效優於苦黃注射液。不良反應罕見。

硫普羅寧(2-巰基丙醯基甘氨酸,凱西萊):為含巰基類藥物,保護肝粒線體結構,促進肝細胞再生及活性氧的清除,改善肝功能。口服3個月為一療程。

(4)防止或減輕肝臟纖維化:目前尚缺乏肯定有效的藥物,況且HBV不消除,炎症不緩解也難以指望單靠抗纖維化藥物達到治療效果。冬蟲夏草菌絲活血化瘀中草藥(丹參等)可能有一定作用。

(5).肝移植 慢性C型肝炎晚期可用肝移植治療。但新移植的肝常發生HCV感染,系由肝外HCV傳入所致,也可發生急性重型肝炎。

(6).促進肝細胞再生 (1)胰高血糖素胰島素(G-I)療法:胰高血糖素1mg和胰島素10U加入10%葡萄糖500ml(胰島素/葡萄糖為1/5),緩慢靜脈滴注,1次/d,療程14d。其療效尚有爭議。滴注期間應觀察有無嘔吐心悸低血糖等不良反應,並及時處理。(2)肝細胞生長因子(HGF):臨床上應用的HGF主要來自動物(豬、牛等)恩的乳肝或胎肝,為小分子肽類物質。靜脈滴注160—200mg/d,療程一個月或更長,可能有一定療效。

(7).人工肝支持系統 非生物型人工肝支持系統已應用於臨床,主要作用是清除患者血中毒物質及補充生物活性物質,治療後可使血膽紅素明顯下降,凝血酶原活動度升高,但部分病例幾天後又恢復到原水平。非生物型人工肝支持系統對早期重型肝炎有較好療效,對於晚期重型肝炎亦有助於爭取時間讓肝細胞再生或為肝移植作準備。由於肝細胞培養不遺,生物型人工肝研究進展緩慢。近期有單位將分離的豬肝細胞應用於生物型肝功肝,其效果及安全性有待評估。

(二)預後

C肝遷延不愈,易轉為慢性。慢性遷延性肝炎預後較好,慢性活動性肝炎預後較差,年齡幼小時感染影響生長發育可出現肝性侏儒症。慢性活動性肝炎可發展為肝硬化。無症状型HBV攜帶者和慢性肝炎均可能發生肝細胞癌。重型肝炎預後不良,急性重型若病理改變為水腫性,經過積極治療尚可能恢復,壞死性病變則急速惡化,常於10d內死亡。

參看

關於「小兒丙型病毒性肝炎」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