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下垂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胃下垂示意圖

胃下垂是指站立時,胃的下緣達盆腔胃小彎弧線最低點降至髂嵴連線以下,稱為胃下垂。 輕度胃下垂多無症状,中度以上者常出現胃腸動力差,消化不良症状臨床診斷以X線、鋇餐透視、B超檢查為主,可以確診。

胃的結構示意圖

  

目錄

症状體征

輕度下垂者一般無症状,下垂明顯者可以出現如下症状:

1、腹脹上腹不適:患者多自述腹部有脹滿感、沉重感、壓迫感。

2、腹痛: 多為持續性隱痛。常於餐後發生,與食量有關。進食量愈大,其疼痛時間愈長,且疼痛亦較重。同時疼痛與活動有關,飯後活動往往使疼痛加重。

3、噁心嘔吐:常於飯後活動時發作,尤其進食過多時更易出現。這是因為1次進入較大量食物,加重了胃壁韌帶之牽引力而致疼痛,隨之出現噁心、嘔吐。

4、便秘 :便秘多為頑固性,其主要原因可能由於同時有橫結腸下垂,使結腸肝曲與脾曲呈銳角,而致通過緩慢。

5、神經精神症状:由於胃下垂的多種症状長期折磨病人,使其精神負擔過重,因而產生失眠頭痛、頭昏、遲鈍、憂鬱等神經精神症状。還可有低血壓心悸以及站立性昏厥等表現。

6、體檢:可見瘦長體型,上腹部壓痛點因立臥位變動而不固定,有時用衝擊觸診法,或患者急速變換體位時,可聽到臍下振水聲。上腹部易捫到主動脈搏動,常同時伴有肝下垂腎下垂結腸下垂的體征。.  

病因病理

該病的發生多是由於膈肌懸吊力不足,肝胃、膈胃韌帶功能減退而鬆弛,腹內壓下降及腹肌鬆弛等因素,加上體形或體質等因素,使胃呈極底低張的魚勾狀,即為胃下垂所見的無張力型胃。  

發病原因

正常腹腔內臟位置的固定主要靠3個因素:

1、橫膈的位置和膈肌的活動力。

2、腹肌力量,腹壁脂肪層厚度的作用。

3、鄰近臟器或某些相關韌帶的固定作用。

凡能影響造成膈肌位置下降的因素,如膈肌活動力降低,腹腔壓力降低,腹肌收縮力減弱,胃膈韌帶、胃肝韌帶胃脾韌帶胃結腸韌帶過於鬆弛等,均可導致下垂。  

發病機制

由於病因及原發性疾病和體質的不同,其肌力低下的程度、韌帶鬆弛的程度存有一定的差異,其下垂程度不同,臨床表現也不同。如無力型者往往伴全身臟器下垂,其懸吊、固定臟器的組織韌帶全部為低張力。而慢性消耗性疾病或久臥少動者,往往是腹肌張力下降,膈肌懸吊力不足和胃肝韌帶鬆弛為主,常不合併全身臟器下垂。.  

臨床診斷

依據患者病史及臨床表現以及飲水超聲波試驗,X線檢查表現較易確診。胃下垂的程度一般以小彎切跡低於兩髂嵴連線水平1~5cm為中度,11cm以上為重度。  

輔助檢查

1、上腹壓痛不固定,可隨體位改變,某些患者觸診時可聽到臍下振水聲,也有少數下垂明顯者同時有肝、右腎及結腸下垂徵象。

2、X線檢查,胃腸鋇餐造影可見: 

(1)胃體明顯向下、向左移位,重者幾乎完全位於脊柱中線的左側。

(2)胃小彎弧線最低點在髂嵴連線以下。

(3)無張力型胃其胃體呈垂直方向,體部較底部寬大,胃竇部低於幽門水平以下,蠕動無力,緊張力減退,鋇餐滯留,6h後仍有1/4~1/3殘留胃內。

(4)十二指腸壺腹部受牽引,拉長,其上角尖銳,十二指腸第二部常位於幽門管後面,即向左偏移。

(5)十二指腸第3段可因腸系膜動脈壓迫而呈十二指腸壅滯。

3、飲水超聲波檢查 飲水後測知胃下緣移入盆腔內。.  

胃下垂鑒別診斷

胃下垂容易與哪些疾病混淆? 1.與急性胃擴張鑒別 急性胃擴張常發生於創傷麻醉外科手術後數小時至一兩天內或飽餐後不久出現,患者感上腹脹滿或持續性脹痛,繼而出現嘔吐,主要為胃內容物,量小,但發作頻繁,雖吐而腹脹不減,患者可迅速出現水電解質紊亂,甚至休克,X線腹部平片可見擴大的胃飽和緻密的食物殘渣陰影,服少量的鋇劑可見擴張的胃型。詢問病史有助鑒別。

2.胃瀦留 功能性胃瀦留多由於胃張力缺乏所致。此外,胃部或其他腹部手術引起的胃運動障礙中樞神經系疾病、糖尿病所致的神經病變,以及迷走神經切斷術等均可引起本病。尿毒症酸中毒低鉀血症低鈉血症、全身或腹腔內感染、劇烈疼痛、嚴重貧血以及抗精神病藥物和抗膽鹼能藥物的應用也可致本病。嘔吐為本病的主要表現。日夜均可發生。嘔吐物常為宿食,一般不含膽汁,上腹飽脹和疼痛亦多見。如有嘔吐宿食,空腹時腹部有振水音,即提示胃瀦留。進食4h後,仍可從胃反出或自胃腔內抽出食物則可獲證實。胃腸鋇餐檢查時,鋇劑在4h後的存留50%,或6h後仍未排空,均為本症之佐證。

本病應與消化性潰瘍慢性胃炎慢性肝炎胃神經官能症慢性膽囊炎胃癌胃擴張幽門梗阻等病相鑒別。  

併發症

病程較長者,由於心理精神因素或貧血、消瘦等因素,患者常有頭昏、頭痛、失眠、心悸、乏力等症状,少數甚至出現憂鬱症的症状。

嚴重者同時伴有肝、脾、腎、橫結腸等下垂則稱為內臟下垂。  

治療

療效標準

痊癒:臨床症状消失,x線複查,胃下極回升至正常位置。

顯效:臨床症状明顯減輕,x線複查,胃下極回升4厘米以上。

有效:臨床症状減輕,x線複查胃下極回升1厘米以上;或臨床症状顯著減輕,但x線複查未見改變。

無效:症状略有改善或無改善,體征無改變。  

西醫治療

上腹不適、隱痛、消化不良等可參照慢性胃炎治療。

腹脹、胃排空緩慢者,可供給嗎丁啉19mg,每日3次,或胃復安5-10mg,每天3次。 合併便秘者首選莫沙必利片,每次片,每天3次。

試用ATP治療,每日早、午餐前半小時肌注,每次mg,每日2次,25日為1療程,間隔5天後再進行第二個療程。

必要時放置胃托。  

中醫治療

耳針:選用毫針柄,在耳殼「胃腸區」按壓,尋找敏感點,在此點上加壓2-3分鐘,每日1次。

艾灸:取氣海關元足三里胃俞等穴施灸。

氣功:臥位呼吸法:患者取仰臥位,臀部適當墊高或將床腳墊高5厘米,先吸再呼,停閉,重複進行;吸氣時行舐上齶,默念字句的第1個字,呼氣時落舌,默念第2個字,停閉時舌不動,默念其餘的字,默念字句可為「胃上升」、「胃體上升」等。

中醫辯證特色療法

胃下垂是指站立時胃下緣達盆腔 ,胃小彎切角跡低於髂嵴連線。主症為腹脹 ,食後加重 ,平臥減輕 ,伴噁心、納差上腹痛、便秘或腹瀉等。臨床上有很多醫生以補中益氣、昇陽舉陷為法 ,常有滯脾壅胃之弊。筆者從肝論治 ,多獲佳效 ,歸為五法 ,簡述如下。

疏肝和胃:該法多用於木郁土壅 ,納腐不力 ,胃下垂伴食後為甚 ,胃脘脹滿連脅 ,噯氣頻作 ,得矢氣稍適 ,或噁心欲嘔口苦泛酸 ,大便不暢 ,諸症每因情志因素而加重 ,舌質淡 ,苔薄白脈弦細。治用柴胡疏肝散加減 :柴胡白芍川楝子鬱金木香砂仁枳殼党參茯苓白朮川芎香附

化痰解郁該法多用於脾胃氣虛 ,水濕不運 ,聚而為痰 ;或濕邪久羈 ,更傷脾胃。症見胃下垂 ,伴脘悶脅脹 ,肢體倦怠 ,不思飲食 ,嘔惡噯氣 ,或喉中有物梗塞 ,大便稀溏或不爽 ,舌苔白膩脈弦滑。治用半夏厚朴湯溫膽湯加減 :半夏厚朴枳實、茯苓、蘇葉陳皮竹茹、白朮、白芥子、香附、党參、苡仁、鬱金、澤蘭

清肝解郁:該法多用於氣鬱化火、熱結胃腑 ,或久病耗陰 ,或過用辛燥 ,胃失潤降。症見胃下垂 ,伴脘脹脅痛 ,胃脘嘈雜 ,或胃部灼痛 ,痛無定日時 ,噯苦泛酸 ,咽干口燥大便秘結舌紅苔黃或少津 ,脈弦細或細數。治用丹梔逍遙散左金丸加減 :丹皮梔子、柴胡、白芍、當歸薄荷、香附、黃連、鬱金、黃芩、茯苓、沙參石斛

利膽消食:該法多用於因飲食不節或失宜 ,多納腐熟之功失常者。「膽木賴胃土之降」 ,胃失和降則膽失疏泄 ,氣機斡旋受阻 ,不能升清降濁 ,清濁相干。症見胃下垂伴脘悶脹痛 ,不思飲食 ,稍進食則飽脹不適 ,噯氣頻作 ,或噯腐吐酸 ,大便不爽 ,舌苔厚膩 ,脈滑或沉細。治用保和丸半夏瀉心湯加減 :神曲麥芽、茯苓、半夏、萊菔子、木香、香附、鬱金、黃連、枳實、山楂、大黃。

調肝化瘀該法多用於慢性病伴胃下垂 ,或胃下垂病程長者。此時胃絡失養 ,氣血運行不暢 ,郁而產生氣滯 ,久病入血而為血瘀 ,致清濁相干 ,通降失和 ,清陽下陷 ,升舉無能 ,常伴見脘脹連脅 ,上腹痛有定處 ,拒按欲嘔 ,面色蒼黃 ,身體消瘦 ,體倦乏力頭暈心悸 ,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舌苔薄白或膩 ,脈細沉或澀。治用四逆散桃紅四物湯加減 :柴胡、白芍、枳實、桃仁、紅花、澤蘭、丹參、香附、鬱金、川楝子、生地、雲苓、甘草

針灸理療

1、芒針

(1)取穴

主穴:巨闕劍突下1寸。

配穴:承滿(右)、鳩尾

(2)治法

僅取常用二穴,如主穴無效,則改用配穴。每次僅取一穴。選28~32號7~8寸長之芒針。患者平臥,放鬆腹肌,調勻呼吸。巨闕穴刺法:針尖快速入皮,使針體沿皮下直剌至左側臍旁肓俞穴處。然後,手提針柄皮膚呈45°角慢慢上提,以術者感到針尖沉重,患者感到臍周與下腹部有上提感為佳。如無此針感,宜出針重新進針,或在劍突下1寸處進針。提針速度宜慢,第一次要求20分鐘,以後可縮短為3分鐘。劍突下1寸刺法:以28號8寸針,迅速入皮,與皮膚30°角沿皮下刺至臍左側0.5寸處,待出現上述針感後,改為15度角,不作捻轉,緩慢提針40分鐘,出針前行抖動手法10~15次。針後均平臥2小時。

承滿穴刺法:28號7寸芒針成45度角速刺至皮下,直透針至左側天樞穴。待有沉脹感,先大幅度捻轉7~8次,然後再向同一方向捻轉,使針滯住。邊退針,邊提拉。病人有上腹部空虛、胃向上蠕動感。此時醫者可用手壓下腹部,往上推胃下極。退針時宜慢,每隔5分鐘將滯針鬆開,退出全程之1/3,再向同一方向捻轉,使針滯住。如此,共分3次,將針退出,共提退15分鐘。最後,將針柄提起成90度角,抖針7~8次後,出針。用膠布在髂脊連線前後固定。囑病人仰臥30分鐘,再向右側臥20分鐘,最後復原位躺2~3小時。每周1次,共治3次。一般不超過10次。鳩尾穴刺法:先令患者臥於硬板床上,在臍左下方相當於胃下彎部位找到壓痛明顯處,作為止針點。以32號8寸芒針,從鳩尾穴速刺進針,沿皮下邊捻針,邊進針,直達止針點。之後,右手持針作逆時針方向捻轉,當針柄沉澀感時,將針緩緩退出,須使針下始終保持一定的緊張度。同時,左手虎口托住胃下極,用力緩慢上推。患者可有胃上升感,當提至離皮下約2毫米時,將針再作逆時針方向捻轉,左手拇指按壓住針尖,右手將針垂直抖提3~5次出針,針刺提退過程約10~15分鐘。針後平臥3小時。20天左右治1次,3次為一療程。

(3)療效評價

療效評判標準:痊癒:主要症状消失,鋇餐透視檢查,胃下極回到正常部位;顯效:主要症状明顯減輕,鋇餐透視檢查,胃下極較原上提3毫米以上;有效:主症好轉,胃下極較原來有所上提;無效:治療前後,症状、體征均無改善。

以上法共治1047例,按上述或類似標準評定:痊癒402例(38.4%),顯效231例(22.1%),有效428例(40.8%),無效86例(8.2%)。總有效率為91.8%。

2、電針

(1)取穴

主穴:中脘、胃上、提胃、氣海。

配穴:足三里、內關脾俞

胃上穴位置:下脘穴旁開4寸。

提胃穴位置:中脘穴旁開4寸。

(2)治法

以主穴為主,每次選2~3次,年老體弱者加足三里、脾俞,噁心嘔吐加內關。氣海穴直刺1~1.5寸,中脘、胃上、提胃均向下呈45度角斜刺1.5~2寸。接通間動電療機,負極接中脘穴,正極分叉,分別接雙胃上、雙提胃及氣海,用疏密波,通電量以病人腹肌出現收縮和能耐受為宜,每次約持續刺激20~30分鐘。如無間動電療儀,可用一般市售電針儀,採用斷續波或疏密波。為加強療效,可用維生素B12100微克(1毫升)或苯丙酸諾龍1/3支(25毫克/1毫升),穴位注射足三里(上述系每穴用量)。電針每日1次,穴位注射可隔日1次。電針12次為1療程(穴位注射6次),療程間隔3~7日。

(3)療效評價

療效評判標準:痊癒:症状消失,X線鋇餐透視,胃角切跡回復正常;顯效:症状明顯減輕,胃角切跡較治前上升≥2毫米;有效:症状減輕,胃角切跡較治前上升,但<2毫米;無效:治療前症状、體征均無改善。

按上法治療251例,痊癒75例(29.9%),顯效86例(34.3%),有效46例(18.3%),無效44例(17.5%),總有效率為82.5%。

3、頭針

(1)取穴

主穴:胃區。

配穴:足三里、中脘(均為體穴)。

(2)治法

主穴每次必取,28號1.5寸針從髮際快速刺入,沿皮下或肌層捻轉進針2毫米,持續捻轉3分鐘,捻轉頻率為200次/分左右,留針15~30分鐘,每隔5~10分鐘以同樣手法運針1次,每日針1次,配穴隔日1次,2穴均取,針刺得氣後施補法。12天為一療程。療程間隔3~5天。

(3)療效評價

共治158例,結果痊癒136例,有效17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為96%。

4、體針

(1)取穴

主穴:建里、中脘、天樞、氣海、足三里、胃上、提胃。

配穴:上脘、內關、梁門、公孫、脾俞、胃俞。

(2)治法

主穴每次取1~2穴,配穴2~3穴。腹部穴採取仰臥位。建里穴宜雙針同時刺入,進針直至得氣,天樞穴用4寸針,針尖呈15度角向臍下之氣海穴方向斜刺,捻轉進針。所有腹部穴位,一律採用由淺至深的三刺法:一刺法是針刺入5分左右,施雀啄術,促進經氣流動,直至針下得氣,然後再將針刺至8分左右,用同樣手法,促使酸脹感強烈,並向上、下腹部擴散,然後三刺至所需深度(一般刺至1.2~1.5寸),手法同前,患者覺胃體有酸脹緊縮之感,再向左或右同一方向捻轉3~4下,稍停半分鐘,再捻轉1次,針感強烈後出針。針背部穴時,患者俯臥,針尖斜向椎間孔方向進針1~1.5寸,採用補法。留針30分鐘。四肢穴直刺,用補法,亦留針20~30分鐘。每日或隔日1次。治療後平臥1~2小時。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5~7天。

(3)療效評價

體針法共治485例,其中痊癒181例(37.4%),顯效149例(30.7%),有效133例(27.4%),無效22例(4.5%),總有效率為95.5%。

5、穴位埋植

(1)取穴

主穴:分組。1、左肩井、脾俞、胃俞;2、右肩井、胃上透神闕、中脘。

配穴:氣海、足三里、關元。

(2)治法

一般僅用主穴,每次組,兩組交替。療效不顯時可加配穴。均採用注線法,以0/2或0號腸線,預先剪成2~2.5毫米長,穿入12號腰穿針內。刺入穴內,至得氣後,注入腸線。注意,肩井穴不可太深,以防損傷肺尖,造成氣胸。透穴時,腸線長度不夠,宜作接力注線,或改用大號三角皮膚縫合針穿線。注線完畢,將針孔用小塊消毒敷料覆蓋。10~15天1次。

(3)療效評價

共治療98例,結果痊癒29例,顯效28例,有效37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96.9%。

6、穴位注射

(1)取穴

主穴:脾俞、腎俞、足三里、中脘。

配穴:提胃。

(2)治法

胃下垂2~4厘米者,選主穴,用維生素B1100毫克加10%葡萄糖至7毫升,每穴注入1毫升(主穴雙側均取)。胃下垂4.5~6厘米者,用維生素B1100毫克加胎盤組織液至9毫升,取主穴加配穴(均雙側),每穴注入1毫升。採用快速進行,得氣後速推藥。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3~5日。

(3)療效評價

共治46例,顯效38例,有效5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3.5%。  

預防保健

1、少食多餐

由於胃下垂患者消化功能減弱,過多的食物入胃,必然會滯留於胃面引起消化不良。所以,飲食調理的第一要求便是每次用餐量宜少,但次數可以增加,每日—6餐為合適。進餐的類別中主餐宜少,蔬菜宜多,經濟條件較好者可每日喝一杯牛奶,蒸一碗蛋花,吃幾塊餅乾作為正餐的補充。

2、細嚼慢咽

胃下垂患者的胃壁張力減低,蠕動緩慢,如果狼吞虎咽那吃下去的食物就會填在胃中。另外,口腔對食物的咀嚼過程還會反射性刺激胃的蠕動,增強胃壁張力。所以,用餐速度要相對緩慢些,細嚼慢咽以利於消化吸收及增強胃蠕動和促進排空速度,緩解腹脹不適。

3、食物細軟

若食物干硬或質地偏硬,如牛排、炸丸子、花生、蠶豆等,進入胃內不易消化,還可能損傷胃粘膜而促進胃炎發生率增高。因此,平時所吃的食物應細軟、清淡、易消化。主食應以軟飯為佳,如麵條要煮透煮軟,少吃又厚又硬的夾生麵條;副食要剁碎炒熟,少吃生冷蔬菜。但應注意的是,魚肉不可過熟,因為魚肉在半生不熟時最嫩和易消化,對胃的負擔最小。

4、營養均衡

胃下垂患者大多體力和肌力都很弱,加之消化吸收不好,容易產生機體營養失衡,故較正常人更感到疲勞和精神不振。因此,患者要注意在少量多餐的基礎上力求使膳食營養均衡,糖、脂肪、蛋白質三大營養物質比例適宜。其中脂肪比例偏低些。因為脂肪特別是動物脂肪在胃內排空最慢,若食脂過多,就會使得本已排空不暢的胃承受壓力增加,加重食物瀦留,故而要適當限制。而蛋白質食物應略有增加,如雞肉、魚肉、瘦豬肉、半熟雞蛋、牛奶、豆腐、豆奶等,將其做得細軟些並不會影響消化吸收。通過增加蛋白質攝入,可增加體力和肌力,緩解易疲勞等症状,也可改善胃壁平滑肌的力量,促進胃壁張力提高,蠕動增強。

5、減少刺激

刺激性強的食物如辣椒、姜、過量酒精咖啡、可樂及濃茶等,可使胃下垂患者的反酸、燒心症状加重,影響病情改善,故而這些食物應盡量少吃少喝,有所限制。侗少量飲些果酒和淡茶是有益的,有利於減緩胃下垂的發生與發展。

6、防止便秘

胃下垂患者的胃腸蠕功往往都比較緩慢,若飲食不當或飲水不足則容易發牛便秘,而便秘又會加垂胃下垂程度,所以,患者應特別注意防止便秘。日常飲食中多調配些水果蔬菜,因為水果蔬菜中含有較多維生素和纖維素,尤其是後者可促進胃腸蠕動,使糞便變得鬆軟潤滑,防止便秘發生。如清晨喝杯淡鹽水或睡前喝杯蜂蜜麻油水,以緩解和消除便秘。

 7、動靜相宜

胃下垂患者積極參加體育鍛煉有助於防止胃下垂繼續發展,還可因體力和肌力增強而增強胃張力,胃蠕動,改善症状。但要注意的是餐後不宜立即運動,應保證餐後有30~60分鐘的休息,因為餐後即運動會因食物的重力關係而使胃下垂程度加重。餐前散步餐後臥是胃下垂最好的方式。

8、切勿暴飲暴食,宜少吃多餐

戒煙酒,禁肥甘、辛辣刺激之品,宜易消化、營養豐富的食品。不要參加重體力勞動和劇烈活動,特別是進食後。飯後散步,有助該病的康復。保持樂觀情緒,勿暴怒,勿鬱悶。要耐心堅持治療、食物調理和康復鍛煉,要有戰勝疾病的信心。

應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定時定量,對體瘦者,應增加營養。應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如散步、練氣功、打太極拳等。預防該病,還必須保持樂觀情緒。也可採用簡便易學的健身法,若已患慢性消化性疾病,應積極徹底治療,以減少該病的發生。

食療調治胃下垂

確診患有胃下垂後,可採用下列食療方調理:

一、豬肚黃芪

[材料] 豬肚1隻,黃芪200克,陳皮30克。

[做法] 將豬肚去脂膜,洗淨,黃芪、陳皮用紗布包好放入豬肚中,麻線紮緊,加水文火炖至豬肚熟,再加適量調味品,趁熱食肚飲湯,分4次天食完。5隻豬肚為一療程。

[功效] 黃芪為補氣要藥,李時珍稱其為「補藥之長」,尤其善於益氣昇陽,治療各種臟器下垂;陳皮理氣健脾,和中消滯;《隨息居飲食譜》說豬肚能「補胃,益氣」。豬肚黃芪湯可補中氣,健脾胃,行氣滯,止疼痛,對於中氣不足脾胃虛弱之胃下垂,頗有效驗。

二、豬脾棗米粥

[材料] 豬脾2具,大棗10枚,粳米100克。

[做法] 將豬脾洗淨切片,鍋中微炒,加入大棗、粳米添水煮粥,可酌加白糖調味,空腹服食,每日1次。半個月為一療程。

[功效] 豬脾可健脾胃,助消化;大棗和胃養脾,益氣安中:粳米補胃氣,充胃津。共煮為粥對胃下垂引起的形體消瘦、脘腹脹滿食欲不振、倦怠乏力,確有康復保健之效。

三、蓮子山藥粥

[材料] 豬肚1隻,蓮子、山藥各50克,糯米100克。

[做法] 將豬肚去除脂膜,洗淨切碎,蓮子、山藥搗碎,和糯米同放鍋內,加水文火煮粥,早晚2次食完,隔日1劑。10天為一療程。

[功效] 豬肚「為補脾胃之要品」,山藥、蓮子、糯米補中益氣而養胃陰。脾胃得補,則中氣健旺,下垂的臟器即可回復。

參看

健康問答網關於胃下垂的相關提問

關於「胃下垂」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