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囊膽固醇沉著症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膽囊膽固醇沉著症(cholesterolosis of gallbladder)是一種特殊類型的慢性膽囊炎。由於膽囊黏膜上皮細胞基底膜內沉積著大量的膽固醇酯顆粒,形成許多黃色小結節,外形似草莓,也稱草莓膽囊。

目錄

膽囊膽固醇沉著症的病因

(一)發病原因

膽囊膽固醇沉著症形成原因尚不甚明確,可能是由於膽汁中高濃度膽固醇的刺激及膽固醇晶體膽囊黏膜上的巨噬細胞吞噬,逐漸形成黃色的息肉樣病變,堆積或突出於黏膜表面。或是由於膽囊黏膜細胞乙醯輔酶A膽固醇酯醯基轉移酶(ACAT)的活性增強,膽固醇酯的合成增加。

(二)發病機制

病理改變主要在膽囊黏膜上皮細胞基底膜內有膽固醇沉積,組織細胞過度膨脹,形成黃色小結節,有細蒂與膽囊相連。有兩種類型:一是瀰漫型,結節布滿膽囊,典型者形似草莓,病理上稱為「草莓樣」膽囊;另一種為局限性隆起,單個或多發,形如息肉。多發生於體部和頸部,直徑多小於1cm,體積增長緩慢,質脆,容易脫落,在多種成核因素作用下,形成結石

膽囊膽固醇沉著症的症状

該病發病男女均等,病人大多無症状,或僅有右上腹憋脹不適、隱痛消化不良等類似慢性膽囊炎的表現。偶有右上腹輕微壓痛,有的可伴有膽囊結石肝功能異常。位於膽囊頸部的息肉可堵塞膽囊管而引起急性膽囊炎,偶有息肉脫落嵌頓於壺腹部,引起胰腺炎發作。長期隨訪觀察,顯示該病一般不會發生癌變

1.由於本病臨床無特殊,可根據消化不良、中上腹飽脹或右上腹鈍痛臨床表現體征

2.輔助B型超聲波檢查或X線膽囊造影可診斷。

膽囊膽固醇沉著症的診斷

膽囊膽固醇沉著症的檢查化驗

一般實驗室檢查多無異常。

1.口服膽囊造影 可見膽囊充盈缺損,與膽囊壁貼近,不隨體位改變,膽囊功能往往正常。

2.腹部CT檢查 常規掃描間距過寬,容易漏診,故不列為常規檢查,主要用於與膽囊癌鑒別,此時要密層掃描。

3.內鏡超聲檢查 膽固醇息肉的回聲特徵為極細小強光點或強光點聚集,伴或不伴無回聲區,而膽囊腺肌病腺瘤腺癌聲像表現為強回聲腫塊、多發微囊或彗星尾徵象。

4.B超檢查 典型的聲像圖為膽囊壁上乳頭狀或球狀強回聲光團,不伴有聲影,光團不隨體位而改變,部分病變帶細蒂與膽囊壁相連,可單發,常多發,直徑多在5mm左右,一般不超過10mm。部分病例同時並存膽結石,可伴有聲影。B超診斷符合率可達90%以上。

膽囊膽固醇沉著症的鑒別診斷

本病需與膽囊息肉膽囊癌等鑒別。

膽囊膽固醇沉著症的併發症

有的可伴有膽囊結石肝功能異常。位於膽囊頸部的息肉可堵塞膽囊管而引起急性膽囊炎,偶有息肉脫落嵌頓於壺腹部,引起胰腺炎發作。

膽囊膽固醇沉著症的預防和治療方法

預防:

膽囊膽固醇沉著症是一種常見的膽囊息肉病,是一種良性病變,一般不會癌變臨床表現無特異性,診斷主要依靠B超檢查,目前無有效的藥物治療,對有明顯臨床症状、較大的單發息肉、短期迅速增大、膽囊頸息肉以及疑有癌變者,宜行膽囊切除術

本病的病因尚不甚明確,可能是由於膽汁中高濃度膽固醇的刺激及膽固醇晶體膽囊黏膜上的巨噬細胞吞噬,逐漸形成黃色息肉樣病變有關。因此需注意低脂清淡飲食,預防膽固醇晶體形成。

術前的準備:1.急症病人的術前準備參見膽囊造瘺術

2.慢性病例術前應妥善準備:糾正貧血、改善營養狀況,採用高糖高蛋白高維生素的保肝治療。術前備血300~500ml。

膽囊膽固醇沉著症的中醫治療

偏方食療方:用「疏肝降脂湯」治療,中醫藥在膽囊膽固醇沉著症的治療方面具有顯著療效,費用低,有利於基層醫院推廣。下面資料僅供參考,詳細需要諮詢醫生

膽囊膽固醇沉著症的西醫治療

手術治療:膽囊切除術

藥物治療:利膽藥物如熊去氧膽酸進行藥物治療。

膽囊膽固醇沉著症的護理

膽囊膽固醇沉著症好發於中老年人群 主要是因身體過胖,平時不常運動,機體新陳代謝相對緩慢,控制膽道神經功能和膽囊膽管的收縮力日漸減弱,因而膽汁中的膽固醇膽色素易於淤積成石。有少數中老年婦女因體內雌激素直接影響肝臟酶,使肝細胞分 泌膽汁的成分發生改變,這也會增加患膽結石的機會。

膽囊膽固醇沉著症吃什麼好?

膽囊膽固醇沉著症是一種常見的膽囊息肉病,是一種良性病變,一般不會癌變臨床表現無特異性,診斷主要依靠B超檢查,目前無有效的藥物治療,對有明顯臨床症状、較大的單發息肉、短期迅速增大、膽囊頸息肉以及疑有癌變者,宜行膽囊切除術。大部分進行了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病人術後當天就可以回家,可以正常飲食和活動。而進行了開腹膽囊切除術的病人術後則要留院5-7天,一周後才能正常飲食,4-6周後才能正常活動。

參看

關於「膽囊膽固醇沉著症」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