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囊息肉
A+醫學百科 >> 膽囊息肉 |
膽囊息肉(gallbladder polyps)是形態學名稱,泛指向膽囊腔內突出或隆起的病變,可以是球型或半球形,有蒂或無蒂,多為良性。大部分患者是在體檢的時候由B超檢查發現,無症状。少部分患者有右上腹疼痛等,膽囊息肉是否需要治療應根據實際情況作出判斷。
目錄 |
膽囊息肉的病理類型
膽囊息肉的表現形式包含很多病理類型,病理分類為非腫瘤與腫瘤性病變兩大類,腫瘤性病變又分為良性和惡性。
非腫瘤性病變
其中以膽固醇息肉最為多見。國外1995年報告,膽固醇息肉占膽囊息肉樣病變的65%,國內報告的288例患者中膽固醇息肉佔62.5%。其次為炎症性息肉、腺瘤樣增生及腺肌瘤等。
(1)膽固醇息肉:膽固醇沉著是膽囊息肉的重要病因,膽固醇沉著於膽囊黏膜固有膜的巨噬細胞內,逐步向黏膜表面突起,促使黏膜上皮增生、羅-阿竇增多及肌層增厚而形成息肉。膽固醇息肉的病理特點為多發性小息肉,曾有膽固醇息肉74例病例報告顯示:直徑小於10mm者佔97%,50%為多發性,平均3.09±3.31個(腫瘤性息肉多為單個病變,有臨床鑒別意義)。膽固醇息肉質脆帶細,易與黏膜分離,不伴有腸化生及不典型增生,也不含其他基質成分,即便伴有炎症也很輕微,到目前為止未見有癌變報導。
(2)炎症性息肉:為炎症刺激所致的一種肉芽腫,直徑約5mm,單發或多發的廣基性結節。其組成成分有毛細血管、成纖維細胞及慢性炎症細胞,息肉周圍的膽囊壁有明顯炎症,至今尚無癌變報導。
(3)腺瘤樣增生:既非炎症也非腫瘤的增生性病變,為黃色質軟的疣狀物,直徑約5mm,單發或多發。其組成成分為豐富的結締組織中含平滑肌束及杯狀細胞,其表面有上皮增生並伴有腸化生。腺樣增生因黏膜上皮伸入肌層形成的羅-阿竇明顯增多,竇口上常有狹窄,致竇內常有膽汁淤積、炎症或膽石嵌入,有癌變可能。
(4)腺肌瘤:存在黏膜上皮局部變化、肌纖維增生與局限性腺肌增生,故醫學上又稱為腺肌增生症,有瀰漫型、節段型與局限性三種。腺肌瘤也是既非炎症、也非腫瘤的增生性病變,也可能癌變。
腫瘤性病變
此類病變中以良性的腺瘤為主,惡性主要為膽囊癌。
(1)腺瘤:多為單發的有蒂息肉,外形可呈乳頭狀或非乳頭狀,惡變率約30%,癌變機會與腺瘤大小呈正相關。1998年國外學者觀察良性膽囊息肉樣病變時發現,其中94%直徑<10mm,66%的患者年齡<60歲;而惡性膽囊息肉樣病變88%直徑>10mm,75%的患者年齡>60歲。研究認為,膽囊腺瘤的發病率很低,在10年內施行的12153例膽囊切除中,僅81例為膽囊息肉樣病變,只佔0.7%,而其中是腺瘤的僅為9.6%;而同期人群中發現膽囊癌225例,佔1.85%,可見本病有癌變的可能性。
(2)腺癌:分為乳頭型、結節型及浸潤型。前兩者為隆起性病變,直徑約<20mm;而浸潤型不屬於膽囊息肉樣病變,絕大多數直徑>20mm。因此表現為膽囊息肉樣病變的膽囊癌往往為早期,其中乳頭型癌絕大多數限於黏膜和肌肉內,預後良好。
臨床表現
大多數膽囊息肉是沒有症状的,少部分患者與慢性膽囊炎相似,主要表現為右上腹輕度不適,伴有結石時可出現膽絞痛。一般認為,膽囊息肉是膽囊癌的誘發因素,近些年來國內外也有許多關於膽囊息肉癌變的報導,尤其在伴有結石時,癌變機率會明顯提高。
膽囊息肉檢查化驗
1.B超檢查 方法靈活、準確、無創傷、可重複、價廉、易為眾多患者接受,能準確地顯示息肉的大小、位置、數量、囊壁的情況。B超典型的表現為膽囊壁有點狀、小塊狀、片狀的強或稍強回聲光團,其後多無聲影,可見到球狀、桑葚狀、乳頭狀及結節狀突出,甚至可顯示出息肉的蒂。楊漢良等報導B超對PLG檢出率為92.7%,特異性94.8%,假陽性5.2%,準確性明顯高於CT,認為BUS能清晰地顯示PLG的部位、大小、數目及局部膽囊壁的變化,是一種簡便可靠的診斷方法。
2.三維超聲成像 可使膽囊具有空間方位的立體感,透聲性好,有直視膽囊剖面的效果,可彌補二維顯像某些不足。不僅可觀察膽囊息肉的大小形態,更可分清息肉和膽囊壁的關係,尤其在膽囊後壁的息肉二維顯像常不能清楚地分辨是否有蒂以及蒂與膽囊壁附著的範圍和深度。三維重建能通過不同切面的旋轉來觀察病變的連續性及病變表面的情況等信息,有助於提高膽囊息肉與膽囊腺瘤或癌腫的鑒別。王連生等報導用三維超聲成像檢查18例膽囊內病變,最大直徑為5.5cm,最小直徑0.3cm,其中5例為多發性息肉,9例為單發性息肉,4例膽囊癌均為多發佔位病變。三維超聲成像與術中所見基本一致。
3.內鏡超聲(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 即經內鏡超聲掃描,是將超聲微小探頭安置在內鏡頂端,探頭為高頻,將內鏡插入消化道,進入十二指腸壺腹後此探頭更接近膽囊,可排除腸氣干擾或膽汁黏稠度等影響。EUS可將膽囊壁分為3層,內層為高回聲的黏膜及黏膜下層,中層為低回聲的肌纖維層,外層為高回聲的漿膜下層及漿膜層。如為息肉樣病變可見清晰的3層囊壁,而膽囊癌則囊壁的3層結構有不同程度的浸潤破壞。早期膽囊癌絕大多數是在結石和息肉等病變的掩蓋下發展的,早期缺乏特徵性聲像圖表現,鑒別困難。而EUS檢查觀察息肉樣病變與膽囊壁之關係,有助於鑒別診斷。
治療預防
膽囊息肉病變臨床並不少見,手術是根治的方法,但並非所有膽囊息都需手術治療。因其病變類型不同,大小不一,疾病轉歸亦不盡相同,因此其手術適應症各家掌握也不一致。手術時機選擇:膽囊息肉樣病變術前有時難以定性。根據膽囊息肉樣病變惡變可能性的高危因素我們提出下列手術指征:
(1)單發病變,大於10mm,蒂粗大者,尤其是位於膽囊頸部,年齡大於50歲。
(2)多發病變,伴有膽囊結石,有症状,年齡大於50歲。
(3)單發病變,小於10mm,無症状,年齡小於50歲,允許觀察、隨訪;病變增大或形態有變化則應手術治療。
(5)CEA(腫瘤標記物),測值明顯升高且除外其它胃腸道腫瘤者。
(6)膽囊息肉樣病變,有明顯症状且反覆發作者。
(7)對直徑小於5mm無症状病人應間隔3到5個月隨訪檢查。一旦病變增大或症状明顯亦須行手術治療。
近幾年,非手術和中藥治療膽囊息肉病已引起醫療界的廣泛重視,各種偏方、配方、驗方等在消炎、利膽,控制膽囊炎、膽囊息肉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針對膽囊息肉的專科用藥也取得了很大成就,隨著中醫中藥研究的深入,非手術治療膽囊息肉的治癒率,也在迅速提高。
參看
參考文獻
- 第8版外科學.人民衛生出版社
健康問答網關於膽囊息肉的相關提問
|
關於「膽囊息肉」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