臍疝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臍環脫出的疝稱為臍疝。 臍位於腹壁正中部,在胚胎髮育過程中,這各腹壁最晚閉合的部位。同時,臍部缺少脂肪組織,使腹壁最外層的皮膚筋膜腹膜直接連在一起,成為全部腹壁最薄弱的部位,腹腔內容物容易於此部位突出形成臍疝。在人體胎兒時期,通過臍環部位有二條動脈、一條靜脈卵黃管臍尿管與母體相連,以獲取營養。在胎兒出生前後,上述結構逐漸閉鎖,臍環閉鎖時形成臍凹陷。如果閉鎖不全或延期閉鎖,剛胎兒出生後出現畸形及形成.由臍環處突出的疝稱為臍疝。臨床上分為嬰兒臍疝和成人臍疝兩種。前者遠較後者多見。

目錄

疾病病因

1.嬰兒臍疝:屬先天性,俗稱「氣肚臍」,是新生兒嬰兒時期最常見的疾病之一。由於臍帶脫落

臍疝,臍疝症状,嬰兒臍疝

後,臍部瘢痕區由於胎兒階段臍帶從腹壁穿過,本身是腹壁一先天性薄弱處;又因在嬰兒期兩側腹肌未完全在中線合攏,留有缺損,在醫學上稱為『臍環』。所以,當因哭鬧過多、咳嗽腹瀉等促使腹腔內壓力增高時,便會導致腹腔內臟特別是小腸,連同腹膜、腹壁皮膚一起由臍部逐漸向外頂出,形成臍疝。 發病原因有臍部發育不全,臍環沒有完全閉鎖;或臍部的瘢痕組織薄弱,不夠堅固。在腹內壓增加。(經常啼哭、便秘包莖等)情況下,內臟可以從臍部突出而形成。被蓋物僅為疤痕組織,皮下和皮膚。

2.成人臍疝:較為少見。可能與臍環處疤痕組織變弱有關。誘因是妊娠、慢性咳嗽、腹水等。疝內各物初期多為大網膜,隨後還有小腸,結腸等。常因與疝囊壁發生廣泛粘連,形成多房性間隙。  

疾病症狀

1.嬰兒臍疝:較常見,多屬易復性疝,嵌頓少見。當啼哭,站立和用勁時,臍部膨脹出包塊,一般直徑1~2厘米,無其它症状,往往在洗澡,換衣時無意中發現。多呈半球形或圓柱狀,腫物頂端有一小瘢痕,是為臍痕;腫物的特點為可復性,即哭鬧、咳嗽、直立時腫物飽滿增大,而且腫物觸之較堅實;小兒安靜或者家長用手按壓時,腫物縮小或者回納人腹腔,並伴有咕咕腸鳴音。腫物縮小或還納後,局部留有鬆弛皮膚皺摺,以上為典型的臍疝。腫物有時較大,特別是孩子哭鬧腹壓增高時,外表的皮膚發亮顯得較薄,於是又有一些家長擔心臍疝會不會被撐破,實際上由於皮膚的彈性與韌性,並不存在撐破的可能性,除非是創傷所致。

2.成人臍疝:多見於中年肥胖經產婦女。主要症状是臍部有半球形疝塊,可回納,常伴有消化不良腹部不適和隱痛。由於疝環一般較小周圍疤痕組織較堅韌,因此,較易發生嵌頓和絞窄。巨大的臍疝呈垂懸狀。  

疾病檢查

常規物理檢查。  

疾病治療

1.嬰兒臍疝,絕大多數可通過臍部筋膜環的逐步收縮而在一歲內自愈。因此2歲前,除非嵌頓,可以等待。採用非手術療法促使自愈如已滿2周歲,臍疝直徑超過1.5厘米者宜用手術治療,沿臍口1厘米處,沿臍作半圓形切口分高皮膚和皮下組織,顯著腹直肌前鞘,疝環及疝囊,正中切開腹自線,游離疝囊,回納疝內容物,在疝環處切除部分疝囊後,給予縫扎然後將兩側腹直肌鞘緣(即腹自線)間斷縫合,最後縫合皮膚。

2.成人臍疝宜早施手術治療,嵌頓時應緊急手術。圍繞臍部作一橫行橢圓形切口,分離疝囊直至頸部,細心分離粘連,在疝囊頸部切斷,將疝將同緊密粘連難以分離大網膜和多餘的皮膚一併切除。於是,盡多的游離疝環周圍的腹橫筋膜、腹膜。予以橫形對合縫合,然後在上下兩側游離腹直肌及其腱膜,必要時可作重疊縫合。  

用藥原則

1.臍疝選擇性手術一般可不應用抗菌素。 2.疝出現嵌頓、絞窄時,或疝無嵌頓、絞窄但合併有呼吸泌尿系統感染者,即需應用藥物包括用藥框限「A」和「B」。 3.絞窄性疝術後出現併發症或體質衰弱者,術後除應用「A」、「B」外,尚可考慮應用新特藥物及支持對症治療。  

輔助檢查

1.對無合併症的臍疝患者,檢查專案以檢查框限「A」為主; 2.對合併有肺部腹部其他疾病而診斷未明者,檢查專案可包括檢查框限「A」和「B」。  

療效評價

1.非手術治療後,臍部包塊不再出現。 2.手術修補臍部缺損,切口癒合。  

臍疝偏方

1、將茴香籽炒後用紗布包好,用於熨燙患處,可以同時製作兩包替換使用。

2、把白附子研成粉末後,用水調後敷在肚臍處,再用艾灸輔助進行。註:這種方法掌握不好容易造成對患者的燙傷

3、取山楂肉、茴香籽(炒熟後)各一兩,研成粉末後糊成丸子,每次空腹用白開水送下。

4、把蔥白食鹽一起搗爛成泥狀後,塗在患處。

5、把吳萸、鹽各60克起炒熱後,用紗布包好熨臍部,冷時可以加熱水袋熨燙1-2小時。

參看

關於「臍疝」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