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下垂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腎下垂是指腎臟呼吸活動所移動的位置超出正常範圍,並由此引起泌尿系統與其他方面症状的病情而言。正常腎臟一般隨著呼吸活動可有3cm之內的活動度。

腎臟解剖位置

目錄

生理基礎

腎臟位於胸腰之間兩側的腎窩內,由於背部堅強的縱行肌肉與腹腔臟器的固定,一般不會過多地移位。但因腎周脂肪囊下方是一個潛在的疏鬆的間隙,因此當腹壓降低時,腎臟就可能向下移位造成腎下垂。  

臨床表現

腎下垂多發於青年女性。有研究對一組100例腎下垂病例進行分析,女性佔71%。年齡多在20~40歲(83%),這與青中年女性體力負荷較重,又值生育年齡,生育後腹壁肌肉鬆弛,產後腹壓突然減低有關。

病程在6月~3年間佔60%,大多因腰酸,慢性尿路感染、反覆血尿等症状就醫時能捫及病腎而得出診斷。  

泌尿系統症状

腰部酸痛佔92%。50%以上病人有慢性尿路感染的症状,大多為尿頻尿急膀胱刺激症状。1/3的病例還伴有低熱或反覆發熱的病史。偶有下肢浮腫等表現。  

消化系統症状

由於腎臟活動時對腹腔神經叢的牽拉常會導致消化道症状,多為腹脹噁心嘔吐、胃納減退等。  

神經官能方面的症状

此類病人常較緊張,伴有失眠頭暈乏力、記憶力減退等,其發生率約佔1/5左右。

上述症状的產生與腎下垂的程度不一定成正比。有時雖然下垂程度不重,但可以引起較明顯的症状。

體驗:在46%的病例有腎區叩擊痛。右側腎臟可捫及的有64%,左側捫及的為22%。因解剖上右側腎臟位置較低,腎窩較淺,一旦受到肝臟的衝擊,故右側腎下垂也較左側為多。 

臨床分度

(1)輕度:有典型的腰酸痛症状,未捫及或僅觸及腎下極。有的患者腎區有叩痛,靜脈腎盂造影中腎活動度為1個椎體,超聲檢查中腎活動度為3cm,有時有血尿(多為鏡檢)或尿路感染的併發症。  

(2)中度:有明確的腰酸痛症状伴消化系統和神經官能方面的症状。可捫及腎臟。造影中腎臟活動度在兩個椎體之內,超聲檢查有3 ~6cm之間的活動度。大多伴有血尿或尿路感染之併發症。  

(3)重度:有明確的症状體征外。造影中見腎活動度超過兩個椎體以上,或雖未超過兩個椎體,但有明顯輸尿管扭曲,腎盂積水,合併結石或腎功能出現減退。超聲檢查腎活動度在6cm以上。   

診斷和診別

(1)病史:一般從病人主訴泌尿系、腸胃道與神經官能方面的症状,以及體檢中發現,基本上可以作出一個印象診斷。

(2)X線檢查:靜脈腎盂造影必須在最後加攝立位片以了解其活動程度。但由於在攝立位片時必須在站立即刻,否則造影劑排盡後就不能顯示腎臟,因此有時腎臟尚未下垂到平時的位置。上海華山醫院泌尿科一組88例腎下垂病例的靜脈腎盂造影中,共計176側腎臟,根據在造影中活動程度,分成三類:輕度:腎活動度在一個椎體之內;中度:腎活動度在兩個椎體之內;重度:腎活動度在兩個椎體以上或伴有腎盂積水輸尿管扭曲。另外有一部份病例雖然在靜脈腎盂造影中未能見到下垂,但從症状、體檢與超聲檢查中仍可作出腎下垂的診斷。 

腎下垂

(3)超聲檢查:在頭低足高位半小時後用超聲檢查定好的腎臟位置與活動後腎臟的位置之間可得出腎臟的活動度。上海華山醫院泌尿院一組39例超聲波檢查與靜脈腎盂造影完全符合為74.3%,另8例靜脈造影陰性而超聲檢查正確佔20.5%,僅2例與實際下垂程度相差較大,因此總的診斷符合率為94.8%。 

(4)低頭臥位試驗:囑患者頭低足高臥位3天(可在床腳抬高一塊磚頭長徑的高度),在睡前、中和後分別測定尿常規或每小時尿血細胞排出率,並觀察症状有無緩解。如睡後尿中血細胞明顯減少甚至消失、症状緩解者,則支持腎下垂之診斷,如未緩解則可除外腎下垂之因素。  

(5)注水試驗:為明確患者的腰痛是否來自腎臟,可經膀胱鏡輸尿管插管後向腎盂內注水直到腰部感到脹痛。如疼痛性質與部位均與平時發作時相似者為陽性,支持腎下垂的診斷;如不相似者為陰性,不是腎下垂引起的症状。  

腎下垂治療

腎下垂治療可分非手術治療與手術治療,此外中醫針灸也有療效。

非手術治療

鍛煉腹腰肌,提高腹壓以抗阻腎臟的下垂。可配合內服中成藥補中益氣丸六味地黃丸等藥,另外可使用一些提高蛋白合成的藥物如苯丙酸諾龍等。鍛煉腹肌的方法可作仰臥起坐,直腿高舉等訓練。另外也可以使用腎托、圍腰兜帶。

手術治療

a注射療法:在腎周注入奎寧明膠製成的膠狀劑或海綿狀製劑造成腎周粘連,以使腎臟固定。

b手術固定:除作小切口將奎寧明膠製劑塞入腎周造成腎周粘連外,可手術將腎臟完全與腎周脂肪分離,然後用各種方法將其固定在應有的解剖位置上。

腎下垂

針灸治療法

(一)取穴

主穴:夾脊胸11、胸12。

配穴:腎俞脾俞胃俞足三里

(二)治法

一般僅取主穴,效不顯者,加取配穴。夾脊穴,宜快速直刺進針,然後緩緩送針,刺入1~1.5寸,以探索滿意針感。針夾脊胸11時,要求針感向腎區或下腹放射,針夾脊胸12 時,要求針感向髂脊旁或下腹放射。若伴有胃下垂時,兼取夾肖胸7、8、9、10穴,有針感即可。針以上穴,針向既不宜偏向脊骨,防刺入脊髓;又不宜偏向外側,防刺中內臟。留針20~30分鐘。配穴可用溫針,或無瘢痕灸3~5壯。針灸間日1次,10次為一療程。

(三)療效評價

共治11例(共 14枚腎),結果,右腎11枚,8枚痊癒,2枚好轉,1枚無效;左腎3枚,2枚痊癒,1枚無效。總有效率為85.7%。11例中有3例兼胃下垂,2例明顯好轉,1例無效[4]。  

體針加耳針

(一)取穴

主穴:分組。1、水分、解垂、委中陰谷(以上為體穴);2、腎、腰椎尿道(以上為耳穴)。

配穴:食納不佳加足三里,便秘支溝或大腸(耳穴),便溏關元,眠差加神門

解垂穴位置:髂前上棘內3寸。

(二) 治法

以主穴為主,據症加用配穴。體針一般先取水分、解垂。直刺進針,深度約1~1.5寸,得氣之後,再調節針感方向,使感應向上。提腎時。用瀉法。其中解垂一穴,針感明顯,可向四周放射

腎下垂

,提腎時,宜使針感向上及向外側擴散至腰部。然後改為平補平瀉法。腎臟上升時產生噁心欲吐者,加陰谷;腎臟復原後,刺委中以鞏固效果,均直刺,施平補平瀉法。留針15分鐘。

耳針,探得敏感點後,用5分針刺入,留針半小時。或採用埋針或耳穴壓丸法。

體針及耳針均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3~5天。第二療程起,視症状改善情況,改為隔日1次。

(三)療效評價

療效評判標準:痊癒:臨床症状全部消失,尿檢及物理檢查正常,觸診未捫及腎體。有效:臨床症状改善或消失,超聲波檢查示腎體上升1~3厘米,尿檢紅細胞相對減少或消失,觸診腎體稍有上升。無效:經1~3療程治療症状與體征無改善。

共治128例,以上述標準評定,結果痊癒41例(32.0%),有效73例 (57.1%),無效14例(10.9%),總有效率為89.1%。其中,對遊走性腎下垂,雖有效果,但不易鞏固[2]。  

自我保健

1.增加營養,克服消瘦,多吃一些脂肪、蛋白質含量豐富的食物,例如豆類、肉類、蛋類、芝麻胡桃和花生等。

2.使用腎托、寬鬆帶或帆布帶等,在頭低腳高臥位下,紮緊腹腰部,然後再起床活動,使腎臟在回復正常位置下,受到腎托的支托而不掉下來,以固定在較高位置。應該堅持佩戴。

3.避免長途行走和站立,也不宜作劇烈奔跑、跳躍活動。應避免過度勞累。食後可適當平臥休息。

4.堅持運動保健,方法很多,(1)仰臥舉腿:仰臥,兩手上舉平放,雙腿併攏後同時向上舉起,再放下,重複10~20次;(2)仰臥起坐:仰臥,兩手上舉平放,不要用手支撐地坐起,最

腎下垂

好手指碰到足尖,至少也要手指碰到小腿背面,重複10~20次;(2)仰臥折體:仰臥,兩手上舉平放,不用手支撐地坐起,兩腿同時併攏向上,足尖與手指相碰或互相接近,重複10次;(3)坐位舉腿:坐位,上體略向後傾斜,先兩腿伸直著地,接著屈膝收腿,大腿盡量壓向腹部,上身仍保持挺直,然後膝直,腿斜上舉後慢慢放下,收時快且有力,放時要慢,重複10~20次。

5.個別重度腎下垂,需採用手術治療,而且術後應遵照醫囑,作好調養恢復工作。嗣後,也不能劇烈運動或長途行走,長久站立。

參看

健康問答網關於腎下垂的相關提問

關於「腎下垂」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