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豆丸
A+醫學百科 >> 巴豆丸 |
《外台》卷九引《許仁則方》:巴豆丸
【處方】 巴豆仁20枚(熬,去心皮),杏仁100顆(去皮尖兩仁,熬),牽牛子5合(熬),葶藶子6合(熬),大棗60個(擘,去核)。
【製法】 上藥合搗令如膏可為丸,如硬,加蜜為丸。
【功效與作用】 飲氣嗽,經久不已,漸成水病,大小便秘澀,頭面身體浮腫,服大幹棗三味丸,雖覺氣暫歇,然病根深固者。
【用法用量】 每服3-4丸,還以桑白皮飲送下,1日2次。如利即減,秘即加,常以大便調為候。病甚,時時取鴨塘亦佳。
【摘錄】 《外台》卷九引《許仁則方》
《聖惠》卷四十八:巴豆丸
【處方】 巴豆20枚(去皮心,研,紙裹壓去油),杏仁50枚(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藜蘆1兩(去頭,炙黃),皂莢2兩(去皮,塗酥炙令黃焦,去子),桔梗1兩(去蘆頭)。
【製法】 上為末,細研巴豆、杏仁如膏,煉蜜為丸,如小豆大。
【功效與作用】 心腹積聚,時有疼痛。
【用法用量】 每服2丸,空心以溫水送下。如未覺,即加至5丸。
【摘錄】 《聖惠》卷四十八
《聖惠》卷三十四:巴豆丸
【處方】 巴豆1枚(醋煮令熟,去皮),硫黃1字,乾薑1字,麝香1字。
【製法】 上為末,消黃蠟為丸,如粟米大。
【功效與作用】 牙齒蟲蝕有蚛孔,疼痛不可忍者。
【用法用量】 綿裹1丸,納蚛孔中。
【摘錄】 《聖惠》卷三十四
《聖惠》卷七十一:巴豆丸
【處方】 巴豆1分(去皮心,醋煮半日),硇砂1兩(細研),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五靈脂3分,木香半兩,桃仁3分(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製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
【功效與作用】 婦人疝瘕,及血氣疼痛。
【用法用量】 每服5丸,以熱酒送下。
【摘錄】 《聖惠》卷七十一
《聖惠》卷六十八:巴豆丸
【處方】 巴豆1枚(去皮),膩粉1錢,砒霜少許(細研),磁石半兩(細研),蜣螂1枚。
【製法】 上為末,以雞子清和為丸,如綠豆大。
【功效與作用】 箭頭入肉。
【用法用量】 先以針撥開箭瘡口,用乳汁化1丸,上在撥開處,用醋面紙封貼。貼處當癢,癢極不可忍,則其鏃自出也。多年者兩上,新者一上,箭鏃自出。
【摘錄】 《聖惠》卷六十八
《聖惠》卷四十九:巴豆丸
【處方】 巴豆1兩(去皮,以漿水煮1復時,不住添熱水,後去心膜,紙裹壓去油),硫黃1兩(細研,水飛過),木香1兩,桂心1兩,附子半兩(炮裂,去皮臍),檳榔半兩。
【製法】 上為末,入巴豆、硫黃同研令勻,用軟飯為丸,如綠豆大。
【功效與作用】 破積聚,消宿食。主冷氣積聚,宿食不消。
【用法用量】 每服5丸,以生薑湯送下。
【摘錄】 《聖惠》卷四十九
《聖惠》卷四十九:巴豆丸
【處方】 巴豆1兩(去皮心,研,紙裹壓去油),硫黃(細研)半兩,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五靈脂半兩,乾薑(炮裂,銼)半兩,木香半兩,肉豆蔻(去殼)半兩,丁香半兩,檳榔半兩,硼砂(細研)半兩,乾漆(搗碎,炒令煙出)半兩。
【製法】 上為末,入諸藥研令勻,以麵糊為丸,如黃米大。
【功效與作用】 症病久不消,萎黃羸瘦,不欲飲食。
【用法用量】 每服5丸,空心以醋湯送下。得轉下惡物為效。
【摘錄】 《聖惠》卷四十九
《聖惠》卷四十九:巴豆丸
【處方】 巴豆1分(去皮心,研,紙裹壓去油),川大黃半兩(銼,微炒),乾薑半兩(炮裂,銼),木香半兩,蓬莪術半兩。
【製法】 上為末,入巴豆,同研令勻,煉蜜為丸,如小豆大。
【用法用量】 每服5丸,空心以生薑湯送下。
【摘錄】 《聖惠》卷四十九
《聖濟總錄》卷九十七:巴豆丸
【處方】 巴豆10枚(去皮心膜)。
【製法】 醋1盞,煮一饋久,取出研爛,用飯半匙為丸,作70丸。
【功效與作用】 大便不通。
【用法用量】 每服3丸,空心煎粟米飲送下。良久呷熱茶湯投即通。
【摘錄】 《聖濟總錄》卷九十七
《肘後方》卷六:巴豆丸
【處方】 巴豆1枚(去心皮),斑蝥1枚(去翅足)。
【製法】 上藥治下篩。
【功效與作用】 耳聾。
【摘錄】 《肘後方》卷六
《千金》卷十五:巴豆丸
【處方】 巴豆仁1升。
【製法】 清酒5升,煮3日夕,碎,大熟,合酒微火煎令為丸,如胡豆大。
【功效與作用】 寒癖宿食,久飲飽不消,大秘不通。
【用法用量】 欲取吐下者,每服2丸。
【摘錄】 《千金》卷十五
《聖惠》卷四十八:巴豆丸
【處方】 巴豆半兩(去皮心,出油,研入),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硫黃1兩半(細研,水飛過),桂心1兩,五靈脂1兩,雄黃1兩(細研,水飛),麝香1分(細研),乾薑1兩(炮裂,銼),香墨半兩。
【製法】 上為末,入巴豆,都研令勻,用糯米飯為丸,如小豆大。
【功效與作用】 積聚,宿食不消,心腹脹滿疼痛。
【摘錄】 《聖惠》卷四十八
《外台》卷二十二引《廣濟》:巴豆丸
【處方】 巴豆10枚(去皮心,熬,研如膏),大棗20個(取肉),細辛1兩(末)。
【製法】 上藥相和,研為丸。
【功效與作用】 牙疼。
【用法用量】 以綿裹著所疼處咬之,1日3次。如有涕唾,吐卻,勿咽入喉中。
【摘錄】 《外台》卷二十二引《廣濟》
《普濟方》卷一九七:巴豆丸
【處方】 巴豆1枚(去心皮),麝香如巴豆大,大棗1個(去皮)。
【製法】 上藥搗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瘧疾。
【用法用量】 先熱發服1丸。
【摘錄】 《普濟方》卷一九七
《聖濟總錄》卷一七二:巴豆丸
【處方】 巴豆17枚。
【製法】 上藥冷水浸1宿,去皮研,與蠟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小兒急疳,及蝕唇鼻。
【用法用量】 每用1丸,含之。仍吐其汁,若誤咽在喉中,喉腫閉塞,吐利者,急煎黃連湯及藍葉汁等解之。
【摘錄】 《聖濟總錄》卷一七二
《聖惠》卷四十九:巴豆丸
【處方】 巴豆10枚(去皮心,研,紙裹壓去油),陳面1兩(炒熟),川大黃3錢(銼碎,微妙),硼砂1錢(細研),神曲3錢(炒令黃色),芫花2錢(醋拌,炒令黃)。
【製法】 上為末,入巴豆等同研令勻,磨香墨濃汁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積年食症。
【用法用量】 每服臨臥時用干柿1枚,分為3分,以1分嚼破裹藥1丸咽之。如此服3丸後,少吃湯飲下之,至明當利下宿食,隔日再服,取愈為度。
【摘錄】 《聖惠》卷四十九
《聖惠》卷四十九:巴豆丸
【處方】 巴豆1兩(去皮心,研爛,以醋2升熬成膏),京三棱1兩(微煨,銼),青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乾漆1兩(搗碎,炒令煙出),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香墨半兩,硼砂1兩(細研)。
【製法】 上藥京三棱、乾漆為末,入在巴豆膏內同熬,及一半,次入硼砂更熬令稠,後下大黃、青橘皮、附子、香墨等,和搗為丸,如綠豆大。
【功效與作用】 久積症癖,及一切惡氣。
【用法用量】 每服3丸,空心煎橘皮湯送下;血症塊,即用當歸酒送下;一切惡氣,溫酒送下。
【摘錄】 《聖惠》卷四十九
方出《續本事》卷二。名見《醫部全錄》卷二二二:巴豆丸
【別名】 巴礬丸
【製法】 上藥於新瓦上煅令江子焦赤為度,為末,煉蜜為丸,如雞頭子大。
【功效與作用】 急中風,口閉涎上,欲垂死者。
【用法用量】 巴礬丸(《金鑒》卷三十九)。
【各家論述】 《中風斠詮》:尤在涇曰,巴豆為斬關奪門之將,用佐白礬以吐痰,因其性猛烈,故蜜丸含化,是急藥緩用之法。壽頤按:巴豆最是猛烈,此方且不去油,如曰含化,則雖用蜜丸,必不能少減其毒,雖可開痰,必致上吐下瀉,觀此方用綿裹納入口中近喉,引之吐痰,是僅取其氣,不食其質,必以線縛住此綿裹之藥,不令吞咽,俟得吐而引藥去之,是古人用意之周密處。
【摘錄】 方出《續本事》卷二。名見《醫部全錄》卷二二二
《醫部全錄》卷一九四:巴豆丸
【處方】 白朮(炒)1兩,陳皮(炒)1兩,澤瀉1兩,麥芽(炒)1兩,神曲(炒)1兩,茯苓1兩,半夏(姜制)1兩,青皮5錢,乾薑5錢,枳實(炒)1錢半,巴霜1錢半。
【製法】 上為末,湯浸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引水下行,運脾中濁氣。主脾胃內傷酒食,下注腳氣。
【用法用量】 每服5-6丸或10丸,溫水送下。
【摘錄】 《醫部全錄》卷一九四
方出《攝生眾妙方》卷十,名見《仙拈集》卷三:巴豆丸
【處方】 巴豆1粒(去殼)。
【製法】 搗爛作1丸。
【功效與作用】 小兒喉中痰壅喘甚。
【用法用量】 以棉花包裹,塞鼻,男左女右。痰即墜下。
【摘錄】 方出《攝生眾妙方》卷十,名見《仙拈集》卷三
《醫統》卷六十四:巴豆丸
【別名】 巴椒丸
【處方】 巴豆1枚,花椒50粒(細研)。
【製法】 上為極細末,飯為丸,如黍米大。
【功效與作用】 蟲牙疼痛,蝕孔空虛。
【用法用量】 巴椒丸(《仙拈集》卷二)。
【摘錄】 《醫統》卷六十四
《普濟方》卷五十四:巴豆丸
【處方】 巴豆2枚(去皮,熬),桃仁(去皮,熬)2枚,松脂大豆許。
【製法】 上藥搗為2丸。
【功效與作用】 耳鳴。
【用法用量】 綿裹塞耳中。
【摘錄】 《普濟方》卷五十四
《聖濟總錄》卷一一四:巴豆丸
【別名】 通靈丸
【處方】 巴豆10粒(去皮心,炒),松脂半兩。
【製法】 上藥搗爛,捻如棗核。
【功效與作用】 耳聾鼻塞,不聞音聲香臭者。
【用法用量】 通靈丸(《外科精義》卷下)。
【摘錄】 《聖濟總錄》卷一一四
《聖濟總錄》卷一二○:巴豆丸
【處方】 巴豆(去皮心,出油)10粒,胡椒10粒,高良姜1分,烏頭(生用,去皮)1分,桂(去粗皮)1分,麝香少許(別研)。
【製法】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一切風齒疼痛。
【用法用量】 以綿裹置於痛處咬之,勿咽津液。
【摘錄】 《聖濟總錄》卷一二○
《聖惠》卷四十九:巴豆丸
【處方】 巴豆1兩(不去油,只去皮心,爛研),大麥櫱2兩(炒微黃),神曲1兩(炙微黃),香墨半兩,礞石1兩(細研),麝香1分(細研)。
【製法】 上為末,用頭醋1碗於鍋內,先入巴豆,煎2-3沸,後入諸藥,煎令稠,可丸即丸,如麻子大。
【功效與作用】 久厭食,症塊不消。
【用法用量】 每服3-5丸,空心以生薑湯送下。
【摘錄】 《聖惠》卷四十九
《外台》卷十二引《廣濟》:巴豆丸
【別名】 三聖丸
【處方】 巴豆3枚(去心皮,熬),杏仁7枚(去尖),大黃如雞子大。
【製法】 大黃治下篩,取巴豆、杏仁別搗如膏,和大黃,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癖結,心下硬痛。
【用法用量】 三聖丸(《普濟方》卷一七五)。
【注意】 忌生冷、油膩。
【摘錄】 《外台》卷十二引《廣濟》
中藥方專題
參看中藥方劑主頁面。
按功效分類的常用方劑
解表劑、清熱劑、瀉下劑、祛風濕劑、祛濕利水劑、溫里劑、理氣劑、消導劑、驅蟲劑、止血劑、活血劑、化痰止咳平喘劑、安神劑、熄風劑、開竅劑、補益劑、固澀劑
中藥方大全 按拼音查詢
點擊字母查看完整藥方列表:
- A: 安宮牛黃丸 阿魏化痞膏 安神丸 安腎丸 艾湯 安神定志丸 艾醋湯 艾附暖宮丸 安神補心丸 阿魏丸 安神膏 艾葉粥 安沖湯
- B: 補中益氣湯 白芥子 白湯 白虎湯 八珍湯 白蘞 八味丸 冰硼散 保和丸 白藥 薄荷湯 八仙過海 補陽還五湯 八正散
- C: 赤水玄珠 承氣湯 柴胡疏肝散 穿心蓮片 沉香化滯丸 刺五加浸膏 柴胡桂枝湯 柴胡湯 銼散 柴胡桂枝幹薑湯 除濕湯
- D: 膽南星 導赤散 顛茄流浸膏 大承氣湯 獨參湯 大補陰丸 當歸補血湯 大柴胡湯 點藥 導痰湯 點眼藥 地黃丸 當歸散
- E: 二陳湯 二妙散 二仙湯 二至丸 二妙丸 鵝膏 耳聾左慈丸 二陳東加味 二陳丸 鵝黃散 阿膠散 二十五味珍珠丸 阿膠湯
- F: 防風通聖散 復方丹參片 附子理中湯 痱子粉 復元活血湯 防己黃芪湯 發表散 肥兒丸 復方丹參滴丸 附子理中丸 附子湯
- G: 感冒退熱顆粒 桂枝湯 歸脾湯 龜齡集 歸脾丸 甘草湯 感冒清熱顆粒 公丁香 甘草流浸膏 葛根湯 桂枝茯苓丸 甘草水
- H: 活血散 滑石粉 黃連解毒湯 黃連膏 黃芩湯 藿香正氣散 化症回生片 黃湯 黃連阿膠湯 紅粉 胡麻油 海金砂 黑膏藥
- J: 解毒劑 金不換 解毒散 金丹 解散 雞蛋黃 金黃散 粳米粥 接骨丹 加味逍遙散 荊防敗毒散 解毒湯 金鈴子散 桔梗湯
- K: 苦參湯 控涎丹 坎離砂 開郁散 開胃散 苦參丸 苦參煎 枯痔液 苦酒湯 咳血方 枯痔散 抗癌湯 開郁種玉湯 開關散
- L: 六味地黃丸 龍膽瀉肝湯 理中湯 六神丸 六君子湯 鹿角霜 綠豆湯 涼膈散 爐甘石洗劑 雷丸 六一散 龍膽瀉肝東加減
- M: 麻黃湯 麥門冬湯 麥味地黃丸 明目地黃丸 牡蠣散 妙香散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梅花點舌丹 麻仁潤腸丸 礞石滾痰丸
- N: 牛黃解毒丸 牛黃清心丸 牛黃散 牛黃上清丸 暖肝煎 牛黃丸 腦立清丸 內疏黃連湯 女金丹 牛黃降壓丸 牛黃鎮驚丸
- O: 藕羹 藕汁膏 藕汁飲 嘔吐散
- P: 平胃散 枇杷清肺飲 枇杷膏 排石湯 枇杷葉膏 蒲黃散 排氣飲 蒲公英粥 蒲灰散 枇杷葉露 排膿散 排石顆粒 平補鎮心丹
- Q: 清胃散 千柏鼻炎片 清營湯 杞菊地黃丸 七厘散 清瘟敗毒飲 青黛散 清暑益氣湯 清燥救肺湯 羌活勝濕湯 七制香附丸
- R: 如意金黃散 人蔘湯 人蔘養榮湯 潤腸丸 肉桂粉 人蔘固本丸 人蔘健脾丸 潤肌膏 人蔘養榮丸 人蔘敗毒散 人蔘酒 人蔘粥
- S: 四物湯 四君子湯 生脈散 四逆湯 參蘇丸 十全大補湯 蘇合香丸 腎氣丸 參附湯 疏風散 參苓白朮散 生肌散 參靈丸
- T: 天王補心丹 桃仁承氣湯 痛瀉要方 調胃承氣湯 滌痰湯 托里消毒散 通竅活血湯 通脈四逆湯 天麻丸 通宣理肺丸 透膿散
- W: 威靈仙 五苓散 五味消毒飲 溫膽湯 烏梅丸 烏雞白鳳丸 五積散 胃苓湯 吳茱萸湯 五福化毒丸 烏雞湯 溫經湯 烏梅湯
- X: 消腫散 小柴胡湯 犀角地黃湯 逍遙散 消風散 瀉白散 瀉心湯 血府逐瘀湯 小青龍湯 錫類散 西瓜霜 小承氣湯 小米粥
- Y: 鹽湯 銀翹散 玉屏風散 右歸丸 茵陳蒿湯 一貫煎 養陰清肺湯 異功散 越鞠丸 益元散 玉女煎 藥線 陽和湯 羊肉湯
- Z: 止痛藥 知柏地黃丸 知柏地黃湯 左歸丸 真武湯 至寶丹 棗湯 竹葉石膏湯 硃砂安神丸 左金丸 左歸飲 炙甘草湯 增液湯
附:中藥材大全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相關頁面
本草圖書
中藥相關電子書
關於「巴豆丸」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