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茯苓丸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目錄

方出《外台》卷十八引《近效方》,名見《普濟方》卷二四四:赤茯苓丸

【處方】 赤茯苓12分,漢防己8兩,芍藥10分,檳榔仁12分,甘草8分(炙),郁李仁10分,枳實8分(炙),(春著大黃14分,冬著牛膝12分)。

【製法】 上藥治下篩,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腳氣上衝心,狂亂悶者。

【用法用量】 每服15丸,空腹清酒送下,日2次。漸加至20丸,以微通泄為度,利多減丸。其藥皆須州土上好者,惡藥服無益。

冬則去大黃,加牛膝;若體中虛弱,去大黃,加牛膝服亦得。

【注意】 忌海藻、松菜、酢物、生冷油膩、雜肉、熱面、新炊飯,及陳臭難消之物。

【摘錄】 方出《外台》卷十八引《近效方》,名見《普濟方》卷二四四

御藥院方》卷三:赤茯苓丸

【處方】 赤茯苓(去皮)、檳榔、枳殼(麩炒,去瓤)、白朮半夏曲等分

【製法】 上為細末,生薑汁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痰飲氣痞風眩頭痛

【用法用量】 每服50丸,食後溫生薑湯送下;或風眩頭痛,則食後荊芥湯下。

【摘錄】 《御藥院方》卷三

《聖惠》卷五十:赤茯苓丸

【處方】 赤茯苓1兩,陳橘皮3兩(湯浸,去白瓤,炒),大麥糵1兩(炒微黃),桂心2兩,乾薑1兩(炮裂,銼),人蔘1兩(去蘆頭),神曲2兩(炒微黃),木香1兩,訶黎勒皮2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製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五膈氣滯,宿食不消,嘔吐酸水腹脹不能下食。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以生薑湯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 《聖惠》卷五十

醫學發明》卷六:赤茯苓丸

【處方】 葶藶4兩,防己2兩,赤茯苓1兩,木香半兩。

【製法】 上為細末,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脾濕太過,四肢腫滿,腹脹喘逆,氣不宣通,小便赤澀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食前煎桑白皮湯送下。

【摘錄】 《醫學發明》卷六

聖濟總錄》卷二十:赤茯苓丸

【處方】 赤茯苓2兩(去黑皮),白朮2兩,桂(去粗皮)2兩,木香1兩,訶梨勒1兩(煨,去核),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焙),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1兩。

【製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腸痹腹滿喘爭小便不利大便飧泄。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心、食前米飲送下,日2次。

【摘錄】 《聖濟總錄》卷二十

《聖惠》卷四十六:赤茯苓丸

【處方】 赤茯苓3兩,旋覆花半兩,桔梗3分(去蘆頭),桑根白皮1兩(銼),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研如膏),百合半兩,熟乾地黃2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郁李仁3分(湯浸,去皮,微炒)。

【製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喉中作呀呷聲,痰粘咳嗽,胸膈短氣,脅肋堅脹。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煎棗湯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 《聖惠》卷四十六

《醫統》卷八十七:赤茯苓丸

【處方】 人蔘10兩,白朮10兩,白扁豆(去皮,蒸)10兩,赤茯苓2兩(切棋子大,白沙蜜浸透,蒸過令干,稱1兩半),防己3錢,木豬苓(去皮)3錢,干葛3錢半。

【製法】 上(口父)咀。

【功效與作用】 小便赤濁

【用法用量】 每服3錢,水1盞,磨沉香少許同煎,食前、臨臥服。

【摘錄】 《醫統》卷八十七

醫方類聚》卷一一七引《神巧萬全方》:赤茯苓丸

【處方】 赤茯苓1兩,旋覆花1兩,漢防己1兩,甜葶藶1兩(隔紙炒令紫色),桂心1兩,前胡1兩,檳榔1兩,枳殼(去白,炒令黃)半兩。

【製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支飲,心胸壅滯,喘息短氣,皮膚如腫。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食前以桑根皮湯送下。

【摘錄】 《醫方類聚》卷一一七引《神巧萬全方》

《聖惠》卷八十四:赤茯苓丸

【處方】 赤茯苓3分,當歸1分(銼,微炒),芎藭1分,川大黃3分(銼碎,微炒),鱉甲3分(塗醋炙令黃,去裙襴)。

【製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

【功效與作用】 小兒冷熱不調,腸胃滯結,壯熱作時,兩肋刺痛。

【用法用量】 每服5丸,以粥飲送下,日3次。

【摘錄】 《聖惠》卷八十四

方出《聖惠》卷五十五,名見《普濟方》卷一九六:赤茯苓丸

【處方】 赤茯苓1兩,茵陳1兩,枳實1兩(麩炒微黃),甘草3分(炙微赤,銼),杏仁3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白朮1兩,半夏3分(湯洗7遍去滑),前胡1兩(去蘆頭),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當歸3分。

【製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酒疸,心下堅而小便赤澀。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以粥飲送下。

【摘錄】 方出《聖惠》卷五十五,名見《普濟方》卷一九六

《聖惠》卷五十:赤茯苓丸

【處方】 赤茯苓1兩,桂心1兩,乾薑3分(炮裂,銼),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枳殼1兩(麩炒微黃,去瓤),羚羊角屑1兩,訶黎勒皮2兩半,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檳榔1兩。

【製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

【功效與作用】 氣膈咽喉噎塞,心腹痞滿,不下飲食,胸背俱悶。

【用法用量】 常含1丸,咽津,不拘時候。如患甚,即將1丸,以煎湯研破服亦得。

【摘錄】 《聖惠》卷五十

《聖惠》卷七:赤茯苓丸

【處方】 赤茯苓1兩,甜瓜子3分(微炒),人蔘3分(去蘆頭),桂心1兩,旋覆花3分,半夏1兩(湯洗7遍去滑),檳榔3分,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草豆蔻半兩(去皮),前胡3分(去蘆頭),附子3分(炮裂,去皮臍),厚朴3分(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

【製法】 上為細末,以生薑汁煮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腎臟虛損上焦痰滯,多唾稠濁,腹脅脹滿,吃食微少。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食前姜、棗湯送下。

【摘錄】 《聖惠》卷七

《聖惠》卷十三:赤茯苓丸

【處方】 赤茯苓3分,鱉甲3分(塗醋,炙令黃,去裙襴),牛膝3分(去苗),枳殼3分(麩炒微黃,去瓤),五味子3分,五加皮3分,桔梗3分(去蘆頭),柴胡3分(去苗),赤芍藥3分,桂心3分,川大黃3分(銼碎,微炒)。

【製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傷寒心中堅硬,兩脅脹滿,欲成結胸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以溫生薑湯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 《聖惠》卷十三

《聖濟總錄》卷五十八:赤茯苓丸

【處方】 赤茯苓1兩半(去黑皮),桑根白皮1兩半(銼),防己1兩半,麥門冬(去心,焙)1兩半,木香1兩,郁李仁(湯浸,去皮,焙乾)1兩(研)。

【製法】 上藥前5味為細末,與郁李仁研勻,煉蜜和為劑,更於鐵臼內酥杵令勻熟,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久患消渴小便數,服止小便藥多,渴猶不止,小便復澀,兩肋連膀胱脹滿悶急,心胸煩熱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腹煎木通、棗湯送下,至晚再服。漸加至50丸。

【摘錄】 《聖濟總錄》卷五十八

《聖濟總錄》卷一五三:赤茯苓丸

【處方】 赤茯苓(去黑皮)1兩,豬苓(去黑皮)1兩半,澤瀉1兩,小海蛤1兩半,陳橘皮3分(湯浸,去白,焙),桂(去粗皮)3分,防己1兩,澤漆(微炒)1兩,木通(炙,銼)1分,赤芍藥1兩。

【製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婦人水氣在皮膚浮腫,經水不通。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煎桑白皮湯送下,日3次。

【摘錄】 《聖濟總錄》卷一五三

中藥方專題

參看中藥方劑主頁面。

按功效分類的常用方劑

解表劑清熱劑瀉下劑祛風濕劑祛濕利水劑溫里劑理氣劑消導劑驅蟲劑止血劑活血劑化痰止咳平喘劑安神劑熄風劑開竅劑補益劑固澀劑

中藥方大全 按拼音查詢

點擊字母查看完整藥方列表:

附:中藥材大全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相關頁面

本草圖書


中藥相關電子書

關於「赤茯苓丸」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