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黃膏
A+醫學百科 >> 地黃膏 |
《世醫得效方》卷十八:地黃膏
【功效與作用】 主跌打損傷,臂臼脫出,局部腫痛;及癰腫來破者。
【用法用量】 視腫處大小,將生地黃膏攤紙上,再將木香粉撒布地黃膏上,然後再攤一層地黃膏。敷傷損處。
【摘錄】 《世醫得效方》卷十八
《古今醫統》卷四十六:地黃膏
【處方】 鮮地黃汁5升 當歸500克 芍藥250克 甘杞子250克 天門冬180克 川芎60克 麥門冬180克 蓮肉120克 丹皮60克 知母 地骨皮各90克 人蔘 甘草各30克
【製法】 上藥除地黃汁外,用水20升,煎至7升,去滓,入地黃汁同熬成膏。
【用法用量】 每服10~20毫升,每日二次。
【摘錄】 《古今醫統》卷四十六
《千金》卷二十五:地黃膏
【別名】 生肌膏
【處方】 生地黃(切)1升,(搗絞取汁3合),熏陸香2兩,松脂2兩,羊腎脂5合(煎),烏麻油2升,杏仁2兩,蠟2兩,石鹽1兩(研如粉)。
【製法】 上先下蠟微火令消,次納羊脂令消.次下烏麻油,次下松脂令消,次下杏仁,次下熏陸,次下地黃汁,次下石鹽,以微火煎之,令地黃汁水氣盡,以綿濾停凝。
【功效與作用】 蝕惡肉,不著痂,先從內愈。主金瘡、火瘡、灸瘡不能愈者。
【用法用量】 生肌膏(《聖惠》卷六十八)。《聖惠》有蜜二兩。
【注意】 慎生冷、豬肉、雞、魚。
【各家論述】 《千金方衍義》:地黃涼血.乳香定痛,松脂生肌,杏仁消腫,蠟補絕傷,羊脂祛風,麻油解毒.石鹽軟堅。為金瘡、火瘡、灸瘡通治之藥。
【摘錄】 《千金》卷二十五
《聖惠》卷三十四:地黃膏
【處方】 生地黃1斤(取汁),胡桐淚半兩(細研),麝香1分(細研),白礬半兩(燒灰細研)。
【製法】 先於銀器中煎地黃汁,欲凝,下諸藥,攪勿住手,膏成,於瓷盒中盛。
【功效與作用】 牙齒宣露,齒根挺出,時出膿血不止。骨槽風痛。
【用法用量】 每用少許,塗齒根下。
【摘錄】 《聖惠》卷三十四
《聖惠》卷六十三:地黃膏
【處方】 生地黃汁1升,松脂2兩,熏陸香1兩,羊腎脂1兩半,牛酥1兩半,蠟1兩。
【製法】 於地黃汁中煎松脂及香,令消盡,即納羊脂、酥,蠟,慢火煎令稠膏成,塗軟帛上。
【摘錄】 《聖惠》卷六十三
《聖濟總錄》卷一○四:地黃膏
【處方】 生地黃(淨洗,切,研)2兩,黑豆2兩(生搗末)。
【製法】 上為膏。
【功效與作用】 暴赤眼腫痛。
【用法用量】 臨臥時,以鹽湯洗眼後閉目,以藥膏厚罨眼上,更不動,至曉。水潤藥令軟取下。
【摘錄】 《聖濟總錄》卷一○四
《得效》卷十六:地黃膏
【製法】 地黃研自然汁,和藥成餅子。
【功效與作用】 逐去熱毒瘀血。主眼外障。目被撞打,疼痛無時,瞳仁被驚,昏暗蒙蒙,眼眶停留瘀血;或風熱赤目,熱淚出。
【用法用量】 要用時以紙貼目上。
【摘錄】 《得效》卷十六
《得效》卷十六:地黃膏
【處方】 生地黃(肥者)。
【製法】 上洗淨研細,絹帛包之。
【功效與作用】 赤眼。
【用法用量】 仰臥,以藥搭在眼上,切似礙而痛,少頃清涼。
【摘錄】 《得效》卷十六
《醫統》卷四十六:地黃膏
【處方】 鮮地黃不拘多少(搗汁,以10斤為則,和眾藥汁同熬),當歸身1斤,芍藥半斤,甘杞子半斤,天門冬6兩,川芎2兩,麥門冬6兩,蓮肉4兩,丹皮2兩,知母3兩,地骨皮3兩,人蔘1兩,甘草1兩。
【製法】 上將眾藥用水2斗,煎1斗,去滓淨.用生地黃汁同熬成膏。
【功效與作用】 滋陰降火,養血清肝。主澇瘵。
【摘錄】 《醫統》卷四十六
《準繩.類方》卷七:地黃膏
【處方】 大黃、黃柏、黃連、黃芩、赤芍藥、當歸、綠豆粉、芙蓉葉、薄荷各等分。
【製法】 上為末,用生地黃汁、雞子清、蜜同調勻。
【功效與作用】 赤腫疼痛,外障等眼疾。
【摘錄】 《準繩.類方》卷七
《濟陽綱目》卷六十四:地黃膏
【處方】 生地黃(酒洗淨)1斤。
【製法】 上用水5-6碗,入銅砂鍋內慢火煮干3分,用布續去汁,將滓搗爛,又用水2碗再熬減大半,又以布絞淨。如此3次,將汁通和一處,入好蜜以甘苦得中為度,用文武火熬至滴水不散,似稀糊樣,取起置冷地上1夜,出火毒,以瓷罐收貯。或加當歸等分。
【功效與作用】 血虛生瘡,肌膚燥癢,自汗,遺精便多,婦人乳少。
【摘錄】 《濟陽綱目》卷六十四
《聖濟總錄》卷一○三:地黃膏
【處方】 生地黃、粟米飯淀(極酸者)各等分。
【製法】 上爛研相和如膏。勻攤於薄紗絹上,方圓可2寸。
【功效與作用】 目赤腫痛。
【用法用量】 用貼熨眼,乾熱即換。
【摘錄】 《聖濟總錄》卷一○三
方出《千金》卷二十三,名見《普濟方》卷二九三:地黃膏
【處方】 生地黃、豬脂(不著水)。
【製法】 生地黃,納脂中,令脂與地黃足相淹和,煎6-7沸。
【功效與作用】 鼠漏瘡,愈後複發,或不愈,出膿血不止。
【用法用量】 先以桑灰汁洗瘡去惡汁,以地黃膏敷瘡上,每日換。
【摘錄】 方出《千金》卷二十三,名見《普濟方》卷二九三
《聖濟總錄》卷一四四:地黃膏
【處方】 生地黃(細切)3斤,烏雞1隻(去毛、腸、肚並足和骨,銼細)。
【製法】 上相和,搗研為膏。
【功效與作用】 傷折,惡血結滯腫痛。
【用法用量】 量患處多少,攤帛上縛之,日再易。
【摘錄】 《聖濟總錄》卷一四四
《中藏經.附錄》:地黃膏
【處方】 石膏(煅)、藿香葉、蚌粉、香白芷、雄黃(研)各等分。
【製法】 上為細末,以生地黃自然汁調,稀調得所。
【功效與作用】 一切癰疽,及毒蟲所傷。
【用法用量】 塗瘡上四周,留瘡頭,已破者留瘡口勿塗。干即再敷之,藥厚以新水潤之。
【摘錄】 《中藏經.附錄》
《幼幼新書》卷五引《惠眼觀證》:地黃膏
【處方】 鬱金(皂莢水煮干,切細,焙乾用)半兩,豆粉半兩,甘草1分(灸),馬牙消(研)1錢。
【製法】 上用生地黃汁及蜂蜜對合,入盞內約2分許,熬成膏,和成藥。
【功效與作用】 初生兒鵝口、重舌、重齶。嬰孩胎受熱毒或生下兩目不開。
【用法用量】 每服2皂子大,香熟水含化;或鵝翎掃塗口內亦得。
【摘錄】 《幼幼新書》卷五引《惠眼觀證》
《醫燈續焰》卷十八:地黃膏
【處方】 生地黃3斤(搗取汁),茜草1斤(水5大碗,煎絞取汁,滓再煎2-3次取汁。)
【製法】 合2汁,緩火煎如膏,以瓶盛之。
【功效與作用】 久服烏鬚髮。主
【用法用量】 每日空心溫服半匙。一月髭鬚如漆。
【摘錄】 《醫燈續焰》卷十八
《聖濟總錄》卷一三五:地黃膏
【處方】 生乾地黃3分,白及半兩,白蘞半兩,甘草(生,銼)半兩,白芷3分,豬脂半斤(煉)。
【製法】 上除豬臘外,為末,入豬脂內熬成膏,候冷。
【功效與作用】 生肌。主諸瘡不合。
【用法用量】 每日-4次塗之。
【摘錄】 《聖濟總錄》卷一三五
《聖濟總錄》卷一三八:地黃膏
【處方】 生地黃3斤(細切,搗絞取汁)。
【功效與作用】 熱癰腫結,熱振焮痛,欲作膿。
【用法用量】 上於銅器內慢火煎攪成膏。取敷腫處,以故帛塗貼之亦得。每日換3-5次即潰。
【摘錄】 《聖濟總錄》卷一三八
《症因脈治》卷三:地黃膏
【處方】 生地、當歸、丹皮、白芍藥、甘枸杞、知母、人蔘、甘草、地骨皮。
【摘錄】 《症因脈治》卷三
方出《本事》卷六,名見《得效》卷十八:地黃膏
【處方】 生地黃(研如泥,成膏)、木香(為細末)。
【功效與作用】 內消癰腫。主打撲傷損,及一切癰腫未破。臂臼脫出。
【用法用量】 以地黃膏隨腫大小攤於紙上,摻木香木一層,又再攤地黃貼腫上。不過3-5次即愈。
【各家論述】 《本事方釋義》:生地黃氣味甘苦微寒,入手足少陰厥陰,能涼血;木香氣味辛溫,入足太陰,能疏滯,打傷撲損、癰腫未破者,皆能內消。大凡損傷癰腫,必因氣血不宣暢,今既氣得疏,血亦流行,腫豈有不消者哉。
【摘錄】 方出《本事》卷六,名見《得效》卷十八
《中醫皮膚病學簡編》:地黃膏
【處方】 生地1000g,藤黃15g,紅粉9g,冰片3g,廣丹12g。
【製法】 上後4味為細末,備用。先將生地洗淨,放砂鍋內煮30分鐘左右,取出搗爛,再放入原湯煮20分鐘,過濾取滓。將滓再煮再濾,然後將濾出的藥液放砂鍋內,用大火煎熬成膏,以提起成絲為度。放入罐內待冷後,將備用藥粉攪入即成
【用法用量】 。先以生理鹽水,或溫開水洗淨瘡面,用無菌敷料攤上藥膏(不宜太厚),蓋在瘡口上,間日或3日換藥1次。
【摘錄】 《中醫皮膚病學簡編》
《活幼心書》卷下:地黃膏
【處方】 山梔仁1兩半,綠豆粉1兩半,粉草6錢。
【製法】 上藥或曬或焙為末,用生地黃爛杵,取汁1兩半,好蜜1兩半,以薄瓦器盛,在銅鐵銚中水煮成膏,如稀糊相似,候冷停分,入前藥末,同在乳缽再杵勻,為丸如芡實大。
【功效與作用】 小兒口內舌上,生瘡作痛,飲食難進,晝夜煩啼。嬰兒胎熱,生後旬日之間多虛痰,氣急喘滿,眼閉,目胞浮腫,神困,呵欠吸吸作聲,遍身壯熱,小便赤,大便閉,時驚煩者。
【用法用量】 每以1丸至2丸,麥門冬煎水化下,不拘時候。兒大者每用1丸納口內含化,或以新汲水調點舌上。
【摘錄】 《活幼心書》卷下
《眼科闡微》卷三:地黃膏
【處方】 生地2兩,黃連1兩,黃柏5錢,寒水石5錢,歸尾2錢,紅花2錢。
【製法】 先將地黃酒浸,搗爛如泥,和藥成餅,攤油紙上。
【功效與作用】 行血涼血,去熱毒。主撞損瞳人,瘀血疼痛,或風熱赤目淚出等眼疾。
【用法用量】 貼目上下。
【摘錄】 《眼科闡微》卷三
中藥方專題
參看中藥方劑主頁面。
按功效分類的常用方劑
解表劑、清熱劑、瀉下劑、祛風濕劑、祛濕利水劑、溫里劑、理氣劑、消導劑、驅蟲劑、止血劑、活血劑、化痰止咳平喘劑、安神劑、熄風劑、開竅劑、補益劑、固澀劑
中藥方大全 按拼音查詢
點擊字母查看完整藥方列表:
- A: 安宮牛黃丸 阿魏化痞膏 安神丸 安腎丸 艾湯 安神定志丸 艾醋湯 艾附暖宮丸 安神補心丸 阿魏丸 安神膏 艾葉粥 安沖湯
- B: 補中益氣湯 白芥子 白湯 白虎湯 八珍湯 白蘞 八味丸 冰硼散 保和丸 白藥 薄荷湯 八仙過海 補陽還五湯 八正散
- C: 赤水玄珠 承氣湯 柴胡疏肝散 穿心蓮片 沉香化滯丸 刺五加浸膏 柴胡桂枝湯 柴胡湯 銼散 柴胡桂枝幹薑湯 除濕湯
- D: 膽南星 導赤散 顛茄流浸膏 大承氣湯 獨參湯 大補陰丸 當歸補血湯 大柴胡湯 點藥 導痰湯 點眼藥 地黃丸 當歸散
- E: 二陳湯 二妙散 二仙湯 二至丸 二妙丸 鵝膏 耳聾左慈丸 二陳東加味 二陳丸 鵝黃散 阿膠散 二十五味珍珠丸 阿膠湯
- F: 防風通聖散 復方丹參片 附子理中湯 痱子粉 復元活血湯 防己黃芪湯 發表散 肥兒丸 復方丹參滴丸 附子理中丸 附子湯
- G: 感冒退熱顆粒 桂枝湯 歸脾湯 龜齡集 歸脾丸 甘草湯 感冒清熱顆粒 公丁香 甘草流浸膏 葛根湯 桂枝茯苓丸 甘草水
- H: 活血散 滑石粉 黃連解毒湯 黃連膏 黃芩湯 藿香正氣散 化症回生片 黃湯 黃連阿膠湯 紅粉 胡麻油 海金砂 黑膏藥
- J: 解毒劑 金不換 解毒散 金丹 解散 雞蛋黃 金黃散 粳米粥 接骨丹 加味逍遙散 荊防敗毒散 解毒湯 金鈴子散 桔梗湯
- K: 苦參湯 控涎丹 坎離砂 開郁散 開胃散 苦參丸 苦參煎 枯痔液 苦酒湯 咳血方 枯痔散 抗癌湯 開郁種玉湯 開關散
- L: 六味地黃丸 龍膽瀉肝湯 理中湯 六神丸 六君子湯 鹿角霜 綠豆湯 涼膈散 爐甘石洗劑 雷丸 六一散 龍膽瀉肝東加減
- M: 麻黃湯 麥門冬湯 麥味地黃丸 明目地黃丸 牡蠣散 妙香散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梅花點舌丹 麻仁潤腸丸 礞石滾痰丸
- N: 牛黃解毒丸 牛黃清心丸 牛黃散 牛黃上清丸 暖肝煎 牛黃丸 腦立清丸 內疏黃連湯 女金丹 牛黃降壓丸 牛黃鎮驚丸
- O: 藕羹 藕汁膏 藕汁飲 嘔吐散
- P: 平胃散 枇杷清肺飲 枇杷膏 排石湯 枇杷葉膏 蒲黃散 排氣飲 蒲公英粥 蒲灰散 枇杷葉露 排膿散 排石顆粒 平補鎮心丹
- Q: 清胃散 千柏鼻炎片 清營湯 杞菊地黃丸 七厘散 清瘟敗毒飲 青黛散 清暑益氣湯 清燥救肺湯 羌活勝濕湯 七制香附丸
- R: 如意金黃散 人蔘湯 人蔘養榮湯 潤腸丸 肉桂粉 人蔘固本丸 人蔘健脾丸 潤肌膏 人蔘養榮丸 人蔘敗毒散 人蔘酒 人蔘粥
- S: 四物湯 四君子湯 生脈散 四逆湯 參蘇丸 十全大補湯 蘇合香丸 腎氣丸 參附湯 疏風散 參苓白朮散 生肌散 參靈丸
- T: 天王補心丹 桃仁承氣湯 痛瀉要方 調胃承氣湯 滌痰湯 托里消毒散 通竅活血湯 通脈四逆湯 天麻丸 通宣理肺丸 透膿散
- W: 威靈仙 五苓散 五味消毒飲 溫膽湯 烏梅丸 烏雞白鳳丸 五積散 胃苓湯 吳茱萸湯 五福化毒丸 烏雞湯 溫經湯 烏梅湯
- X: 消腫散 小柴胡湯 犀角地黃湯 逍遙散 消風散 瀉白散 瀉心湯 血府逐瘀湯 小青龍湯 錫類散 西瓜霜 小承氣湯 小米粥
- Y: 鹽湯 銀翹散 玉屏風散 右歸丸 茵陳蒿湯 一貫煎 養陰清肺湯 異功散 越鞠丸 益元散 玉女煎 藥線 陽和湯 羊肉湯
- Z: 止痛藥 知柏地黃丸 知柏地黃湯 左歸丸 真武湯 至寶丹 棗湯 竹葉石膏湯 硃砂安神丸 左金丸 左歸飲 炙甘草湯 增液湯
附:中藥材大全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相關頁面
本草圖書
中藥相關電子書
關於「地黃膏」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