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藏經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中藏經》又名《華氏中藏經》,舊署華佗所作,具體成書年代不詳。

《中藏經》稟承了《內經》天人相應、順應自然,以陰陽為總綱的思想,發展了陰陽學說,倡導重陽論。《中藏經》較早地將臟腑學說的理論系統化,提出了以形色脈證相結合、以脈證為中心分述五臟六腑寒熱虛實辨證方法。在中國醫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Bkkxm.jpg

[英]TheTreasuredClassics

綜合性臨床醫著。又名《華氏中藏經》,傳說為華佗所作,有名鄧處中者嘗為該書作序,言此書系從華氏寢室遺藏中獲得,然語多怪誕,頗不足信,且《隋書》及新舊《唐書》均未著錄,疑為六朝人所作,特假託華佗之名而已。成書年代尚無定論。

本書醫論部分中對臟腑辨證的論述對後世易水學派有較大影響。書分卷(《宋書.藝文志》作「一卷」。另有「二卷」本或「八卷」本,內容相同)。從內容分析,《中藏經》可能成書於北宋。該書載述之地黃煎丸,內有山藥(舊名薯蕷,為避英宗名諱而改此名),故知此書當成書於英宗後(1064年以後)。而《中藏經》的書名首見於《宋志》。但清代孫星衍認為:「此書文義古奧,似是六朝人所撰。」亦有人主張,醫論與附方部分成書於不同年代。

全書前半部屬基礎理論範疇,後半部為臨床證治內容(以內科雜病為主)。醫論部分共49篇,聯繫臟腑生成和病理以分析證候和脈象,並論各個臟腑的虛實寒熱,生死逆順之法。所述病證包括陰厥、勞傷、中風偏枯、腳弱、水腫痹證痞證、瘕積聚等內容。兼論外科常見的疔瘡、癰疽等病,書中對一度盛行之「服餌」有較為中肯之評析。臨床部分則介紹各科治療方藥及主治病證。所列諸方大多配伍嚴密,服法交代清楚。不少方劑類似經方,方論亦有精義,為後世臨床家所珍視。此書有多種刊本,現存最早為明《醫統正脈》本,另有明清多種刊本及日刻本、現代排印本等。

主要研究著作

《中藏經校注》

《中藏經》概括地敘述了中醫學天人相應的哲學基礎,確立了臟腑辨證論治體系,開創了「虛實寒熱生死逆順」的有別於《內經》《傷寒》的八綱辨證之先河,總結了各種疑難雜病論治大法,從理論到臨床,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體系,起到了執簡馭繁的作用,在中醫學史上,有著獨特的理論價值和臨床價值。

Bkkxn.jpg

《中藏經》的世傳版本系統有一卷本、兩卷本、三卷本、八卷本等四種。本次校勘以三卷本系統的清嘉慶十三年戊辰陽湖孫星衍《平津館叢書》本為底本。該刻本經過孫氏精校,堪稱善本,有較高學術價值。本書後附元代趙孟頫手寫本《中藏經》,該寫本是國內現存最早的《中藏經》版本,具有很高的文獻學術價值,復經趙氏摹寫,堪為書林奇珍。

關於「中藏經」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