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胃散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目錄

古今醫鑒》卷六:調胃散

【處方】 蒼朮白朮茯苓白芍藥桔梗紫蘇檳榔陳皮甘草

【功效與作用】 脹滿。

【用法用量】

小便閉,加車前子腹脹,加枳殼

【摘錄】 《古今醫鑒》卷六

普濟方》卷三九六:調胃散

【處方】 人蔘(去蘆)、陳皮(去白)、白朮、蒼朮、白茯苓(去皮)、桔梗(炒)、縮砂仁、厚朴(姜制)、肉豆蔻扁豆(姜炒)、薏苡仁(炒)、山藥、石蓮肉(去心)、粉草各等分

【製法】 上為末。

【功效與作用】 小兒冷痢

【用法用量】 豬肉拌食。

痢不止,加訶子肉;吐不止,加丁香;吐痢內虛,可酌加附子木香;重者,加白姜。

【摘錄】 《普濟方》卷三九六

御藥院方》卷三:調胃散

【處方】 藿香2兩,甘草(炙)2兩,陳皮(去白)2兩,半夏曲(每1兩用生薑3兩半)2兩,厚朴(每1兩用姜1兩拌制)2兩。

【製法】 上同為細末。

【功效與作用】 陰陽氣不和,三焦痞隔,五勞七傷,山嵐瘴氣,八般瘧疾,四時傷寒,頭目肢節疼痛,心腹脹滿,嘔逆噁心,痰涎咳嗽,手足虛腫,五種隔氣噎塞,寒熱水瀉諸痢,婦人產後蓐勞脾胃不和,飲食減少。

【用法用量】 本方為細末,生薑麵糊和丸,如梧桐子大,名「調胃丸」。每服五十丸,食前生薑湯送下。

【摘錄】 《御藥院方》卷三

傷寒標本》卷下:調胃散

【處方】 水銀、舶上硫黃。

【製法】 上研至黑。

【功效與作用】 傷寒嘔吐四肢厥逆清冷。

【用法用量】 每服1錢,重者2錢,米飲送下。

【摘錄】 《傷寒標本》卷下

痘科類編釋意》卷四:調胃散

【處方】 蒼朮(米泔浸去粗皮)8錢,厚朴(薑汁炒)5錢,陳皮5錢,茯苓2錢,丁香2錢,甘草2錢,白朮2錢。

【製法】 上為粗末。

【功效與作用】 胃熱助手少陽火入於手太陰肺,故紅點如斑,出於皮毛間者。

【用法用量】 加生薑、大棗水煎,溫服;或研細,沸湯入鹽點服2-3錢。

【摘錄】 《痘科類編釋意》卷四

《準繩.幼科》卷三:調胃散

【處方】 人蔘3錢,白朮2錢半,甘草(炙)1錢,白茯苓1錢,罌粟子1錢,白附子半分,藿香半錢,丁香半錢。

【製法】 上為末。

【功效與作用】 小兒積熱

【用法用量】 服桃枝丸取積熱後用此方。

【摘錄】 《準繩.幼科》卷三

聖濟總錄》卷六十八:調胃散

【處方】 紫背荷葉(焙)半兩,黃耆(銼)1分。

【製法】 上為細散。

【功效與作用】 吐血不止。

【用法用量】 每服1錢匕,生薑蜜水調下,不拘時候。

【摘錄】 《聖濟總錄》卷六十八

《聖濟總錄》卷一六五:調胃散

【處方】 大黃(銼,炒)1兩,當歸(切,焙)1兩,麥門冬(去心焙)1兩,桃仁(去皮尖雙仁,麩炒)1兩,生乾地黃(焙)1兩,菖蒲(銼)1兩,鱉甲(醋炙,去裙襴)1兩,柴胡(去苗)1兩,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透)3分,秦艽(去苗土)3分,黃連(去須)3分,桂(去粗皮)半兩,吳茱萸(湯洗去涎,焙乾炒)半兩。

【製法】 上為散。

【功效與作用】 產後大便秘澀不通。

【用法用量】 每服2錢匕,空心、食前以溫水調下。

【摘錄】 《聖濟總錄》卷一六五

中藥方專題

參看中藥方劑主頁面。

按功效分類的常用方劑

解表劑清熱劑瀉下劑祛風濕劑祛濕利水劑溫里劑理氣劑消導劑驅蟲劑止血劑活血劑化痰止咳平喘劑安神劑熄風劑開竅劑補益劑固澀劑

中藥方大全 按拼音查詢

點擊字母查看完整藥方列表:

附:中藥材大全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相關頁面

本草圖書


中藥相關電子書

關於「調胃散」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