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理學/氨基甙類抗生素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藥理學》 >> 氨基甙類抗生素及多粘菌素 >> 氨基甙類抗生素
藥理學

藥理學目錄

氨基甙類抗生素(aminoglycosides)都由氨基糖分子和非糖部分的甙元結合而成,它包括鏈黴素慶大黴素卡那黴素西索米星以及人工半合成妥布黴素阿米卡星奈替米星等。

一、氨基甙類抗生素的共性

氨基甙類抗生素的化學結構基本相似,因此具有共同特點,如水溶性好,性質穩定;此外,在抗菌譜抗菌機制,血清蛋白結合率,胃腸吸收,經腎排泄,及不良反應等方面也有共性。

抗菌作用】氨基甙類對各種需氧革蘭陰性菌大腸桿菌、克雷伯菌屬、腸桿菌屬、變形桿菌屬等具高度抗菌活性。此外,對沙雷菌屬、產鹼桿菌屬布氏桿菌、沙門菌、痢疾桿菌、嗜血桿菌及分枝桿菌也具有抗菌作用。氨基甙類對革蘭陰性球菌淋球菌腦膜炎球菌的作用較差。流感桿菌肺炎支原體呈中度敏感,但臨床療效不顯著。綠膿桿菌只對慶大黴素、阿米卡星、妥布黴素敏感,其中以妥布黴素為最強。對各型鏈球菌的作用微弱,腸球菌對之多屬耐藥,但金葡菌包括耐青黴素菌株對之甚為敏感。結核桿菌對鏈黴素、卡那黴素、阿米卡星和慶大黴素均敏感,但後者在治療劑量時不能達到有效抑菌濃度。

按相同重量比較,慶大黴素和西索米星的抗菌活性較卡那黴素、妥布黴素、奈替米星和阿米卡星稍強,但臨床用量中它們的抗菌作用並無明顯差別。 

【抗菌作用機制】氨基甙類的抗菌作用機制是阻礙細菌蛋白質的合成 。許多基本成分如活化胺基酸,轉運核糖核酸(tRNA),信息核糖核酸(mRNA),酶Mg2+,始動因子(F1,F2,F3),ATP,GTP等都參與了蛋白質合成(圖40-1)。

 


核蛋白體循環及有關抗生素作用部點陣圖解

圖40-1 核蛋白體循環及有關抗生素作用部點陣圖解

30s、50s表示組成核蛋白體的兩個亞基;A、P分別表示A位、P位,F1,F2,F3,為始動因子;R表示終止因子;aa1、aa2、aa3-tRNA表示tRNA1、2、3 攜帶三種不同的活化胺基酸;┗┷┛表示tRNA 上面三個小點表示反密碼,它能翻譯mRNA上相應的密碼;mRNA上的1、2、3、T表示四個密碼,T為終止密碼,即停止合成的密碼,T前可能有許多密碼,為圖示簡便,僅順序標出在T前的三個密碼。每個密碼包括三個核苷酸,稱為三聯密碼

細菌蛋白質合成分為三個階段:①起始階段   30S亞基與新生成的mRNA結合成mRNA-30S複合物,然後接上第一個氨基醯-tRNA(即甲醯氨醯-tRNA),接在相當於50S的P位,稱為30S起始複合物,後者很快與50S亞基結合成70S起始複合物。②肽鏈延長階段   新的氨基醯-tRNA按mRNA的密碼要求進入核蛋白體50S亞基的A位上,此時P位上的甲醯蛋氨醯或以後合成的肽鏈經肽醯轉移酶的作用,基羧基與A位新接上的胺基酸的氨基結合而形成肽鏈。此時,在P位上的tRNA被釋放回到細胞質內轉運其他相應的胺基酸,核蛋白體30S亞基上的mRNA發生移位,把帶有肽鏈的tRNA從A位移至P位。空出的A位又接受新的氨基醯-tRNA,如此反覆使肽鏈不斷延長。③終止階段mRNA上出現終止信號時,表示蛋白質合成已結束,此時釋放因子(R)進入A位,使肽鏈釋放,tRNA及mRNA與核蛋白體分離,核蛋白體70S又解離為30S與50S亞基,重新參與蛋白質合成。

氨基甙類能影響蛋白質合成的許多環節:①起始階段,抑制70S始動複合物的形成,②選擇性地與30S亞基上靶蛋白結合(如P10),使mRNA上的密碼錯譯,導致異常的、無功能的蛋白質合成;③阻礙終止因子(R)與核蛋白體A位結合,使已合成的肽鏈不能釋放並阻止70S核蛋白體的解離,最終造成菌體核心蛋白體的耗竭。此外,氨基甙類通過離子吸附作用附著於細菌體表面造成胞膜缺損致使胞膜通透性增加,細胞內鉀離子、腺嘌呤核苷酸、酶等重要物質外漏,從而導致細菌死亡。氨基甙類與β內醯胺類都是殺菌藥,但它與後者不同,對靜止期細菌有較強的作用。

體內過程】氨基甙類在胃腸道不吸收或極少吸收(<1%)。口服後血藥濃度很低,可用於胃腸道消毒,但在腎功能損害時,多次口服或直腸內給藥,血藥濃度可蓄積至中毒水平。肌內注射後氨基甙類吸收迅速且完全。30~90分鐘達到峰濃度。常用的氨基甙類藥代動力學參數見表40-1。氨基甙類靜脈內給藥,其濃度高低隨劑量而異,一般在靜脈滴注20~30分鐘後,血漿中濃度與肌內注射者相同,本類藥物中除鏈黴素外,與血漿蛋白很少結合。藥物主要分布於細胞外液,組織與細胞內藥物含量較低,分布容積大致與細胞外液容積相當,成人為15L(0.56L/kg)。腎臟皮質藥物濃度可超過血藥濃度10~50倍。消除t1/2平均可達112~693小時。腎臟皮質內藥物蓄積濃度越高,對腎毒性越大。氨基甙類可進入內耳外淋巴液,濃度與用藥量成正比,其t1/2較血漿t1/2長5~6倍(圖40-2)。當腎功能減退(無尿)時其濃度與t1/2均明顯增加。氨基甙類在體內不被代謝,約90%以原形經腎小球過濾排出,尿藥濃度極高,約為血漿峰濃度的25~100倍。

表40-1 常用氨基甙類的藥代動力學

抗生素 IM. 血藥濃度達
峰時間(小時)
t1/2(小時) 24小時尿
排出(%)
蛋白結合率
(%)
正常 無尿
鏈黴素 0.5~1.5 2.0~3.0 50~110 80 35
慶大黴素 0.75~1.0 1.7~2.3 48~72 70~80 <10
妥布黴素 0.33~0.75 2.0~2.8 56~60 80~90 <10
卡那黴素 0.75~1.0 2.1~2.4 60~90 84~90 0
阿米卡星 0.75~2.0 2.2~2.5 56~150 81~98 4.0
西索米星 0.75~1.0 2.0~2.3 35~37 85~87 0
奈替米星 0.5~1.0 2.2 33 80~90 <10
正常和無尿豚鼠慶大黴素皮下注射50mg/kg後

圖40-2 正常和無尿豚鼠慶大黴素皮下注射50mg/kg後
血清(A)和外淋巴液(B)的藥動學
慶大黴素濃度用生物測定法,每點為6隻動物的均值,
無尿動物於給藥前3小時切除腎臟

【不良反應】

1.耳毒性 臨床反應可分為二類:一為前庭功能損害,有眩暈噁心嘔吐眼球震顫和平衡障礙,其發生率依次為:新黴素(已少用)>卡那黴素>鏈黴素>西索米星>慶大黴素>妥布黴素>奈替米星。另一為耳蝸神經損害,表現為聽力減退耳聾,其發生率依次為:新黴素>卡那黴素>阿米卡星>西索米星>慶大黴素>妥布黴素>鏈黴素。必須指出耳聾性的許多自覺症状並不明顯,但經儀器監測顯示有前庭功能或聽力損害的「亞臨床耳毒性」反應的發生率則可達10%~20%,最先影響為高頻聽力,隨後逐漸波及低頻部分。耳毒性發生機制可能是內耳淋巴液中藥物濃度過高,損害內耳柯蒂氏器內、外毛細胞糖代謝和能量利用,導致內耳毛細胞膜上鉀鈉離子泵發生障礙,終使毛細胞的功能受損。

為防止和減少耳毒性反應,在治療過程中應注意觀察耳鳴、眩暈等早期症状的出現,進行聽力監測,並根據患者的腎功能(肌酐清除率等)及血藥濃度來調整用藥劑量。除非必要,應避免與高效利尿藥或其他耳毒性藥物合用。

2.腎毒性 氨基甙類主要經腎排泄並在腎(尤其是皮質部)蓄積,主要損害近曲小管上皮細胞,但不影響腎小球,臨床化驗可見蛋白尿、管形尿、尿中紅細胞、腎小球過濾減少,嚴重者可發生氮質血症及無尿等。年老、劑量過高以及與其他腎毒性藥物如呋塞米多粘菌素兩性黴素B等合用時容易發生腎功能損害,在常用劑量時各藥對腎的毒性順序為:新黴素>卡那黴素>妥布黴素>鏈黴素,奈替米星腎毒性很低。

3.神經肌肉阻斷作用 各種氨基甙類抗生素均可引起神經肌肉麻痹作用,雖較小見,但有潛在性危險。神經肌肉阻斷作用與劑量及給藥途徑有關,如靜脈滴注速度過快或同時應用肌肉鬆弛劑與全身麻醉藥重症肌無力者尤易發生,可致呼吸停止。其機制是乙醯膽鹼的釋放需Ca2+的參與,藥物能與突觸前膜上「鈣結合部位」結合,從而阻止乙醯膽鹼釋放。當出現神經肌肉麻痹時,可用鈣劑或新斯的明治療。

4.過敏反應 氨基甙類可以引起嗜酸粒細胞增多,各種皮疹發熱等過敏症状,也可引起嚴重過敏休克,尤其是鏈黴素引起的過敏休克發生率僅次於青黴素G,應引起警惕。

二、各種氨基甙類抗生素藥理特點及應用

1.鏈黴素(streptomycin)是由鏈絲菌培養液提取而得,常用其硫酸鹽,性質穩定,水溶液在室溫可保持一周。口服不吸收,肌肉注射吸收快,30~60分鐘達峰濃度,t1/2為2~3小時,一次注射有效濃度可達6~8小時,年齡超過40歲t1/2可延長至9小時,主要分布於細胞外液,大部分經腎排泄,腎功不全時,排泄減慢。

鏈黴素對多數革蘭陰性菌有強大抗菌作用,但因毒性與耐藥性問題,限制了它的臨床應用。目前臨床主要用於:①鼠疫兔熱病,對此鏈黴素是首選藥;②布氏桿菌病,鏈黴素與四環素合用也有滿意的效果;③感染性心內膜炎,對草綠色鏈球菌引起者,以青黴素合併鏈黴素為首選;對腸球菌引起者,也需青、鏈合用治療,但部分菌株對鏈黴素耐藥,可改用慶大黴素或妥布黴素等;④結核病,鏈黴素為最早的抗結核藥,現仍有應用,但必須與其他抗結核藥聯合應用,以延緩耐藥性的發生;⑤鏈黴素與青黴素或氨苄西林合用,可用於預防常發的細菌性心內膜炎呼吸、胃腸道及泌尿系統手術感染

鏈黴素治療時常可出現頭痛頭暈、嘔吐、耳鳴、平衡失調和眼球震顫。多是可逆的。嚴重者可致永久性耳聾。對腎臟的毒性為氨基甙類中最輕者,但腎功能不全者仍應慎用。

    2.慶大黴素(gentamicin)是目前臨床最為常用的廣譜氨基甙類。慶大黴素水溶液穩定,水針劑常作肌內或靜脈滴注給藥。體內過程與鏈黴素相仿(表40~1)。但其有效與安全的血藥濃度較低(4~8mg/L)。藥物主要經腎排泄,部分經膽汁入腸,膽汁藥物濃度可達血藥濃度的60%~80%,t1/2約3小時。

慶大黴素廣泛用於治療敏感菌的感染:①嚴重革蘭陰性桿菌的感染如敗血症骨髓炎肺炎腹膜感染、腦膜炎等、慶大黴素是首選藥;②綠膿桿菌感染,慶大黴素常與羧苄西林合用可獲協同作用,但兩藥不可同時混合滴注,因後者可使本藥的活力降低;③病因未明的革蘭陰性桿菌混合感染,慶大黴素與廣譜半合成青黴素類(羧苄西林或哌拉西林等)或頭孢菌素聯合應用可以提高療效;④與青黴素聯合治療腸球菌心內膜炎;與羧苄西林、氯黴素聯合治療革蘭陰性桿菌心內膜炎;⑤慶大黴素口服可用於腸道感染或腸道術前準備;⑥慶大黴素局部用於皮膚、粘膜表面感染、眼、耳、鼻部感染,但因可致光敏感反應,大面積應用易致吸收毒性,故少作局部應用。

不良反應有前庭神經功能損害,但較鏈黴素少見,對腎臟毒性則較多見。

3.卡那黴素(kanamycin)由鏈絲菌培養液獲得。卡那黴素體內過程與鏈黴素、慶大黴素基本相同。其抗菌譜與鏈黴素相似,但稍強,對多數常見的革蘭陰性菌及結核菌有效,但對綠膿桿菌無效。體內抗菌有效的血藥濃度範圍為8~16µg/ml。卡那黴素由於毒性及耐藥菌較多見,其在臨床應用已為慶大黴素等其他氨基甙類藥所取代。

4.妥布黴素(tobramycin)由鏈絲菌培養液中提得,也可由卡那黴素B脫氧而成,其水溶液非常穩定。

抗菌作用與慶大黴素相似,對絕大多數腸桿菌科細菌、綠膿桿菌及葡萄球菌具良好的抗菌作用。最突出的是對綠膿桿菌作用較慶大黴素強2~4倍,並且對慶大黴素耐藥者仍有效,對腸球菌及除綠膿桿菌外的假單孢菌屬及厭氧菌無效,對肺炎桿菌、腸桿菌屬與變形桿菌屬的作用較慶大黴素略強;但對沙雷菌和沙門菌的作用略差。

妥布黴素與慶大黴素相同,主要用於各種嚴重的革蘭陰性桿菌感染,但一般不作為首選藥。對綠膿桿菌感染或需較長時間用藥者,如感染性心內膜炎,以選用妥布黴素為宜。

妥布黴素的耳毒性較慶大黴素略低,但仍應警惕。一般每日劑量不宜超過5mg/kg,血藥濃度不宜超過12mg/L。在腎功能減退時還應根據血清肌酐清除率,調整劑量與給藥間隔

5.阿米卡星(amikacin,丁胺卡那黴素)是卡那黴素的半合成衍生物,其抗菌譜為本類藥物中最寬的。其突出優點是對許多腸道革蘭陰性菌和綠膿桿菌所產生的鈍化酶穩定,因而主要用於治療對其他氨基甙類耐藥菌株(包括綠膿桿菌)所致的感染,如對慶大黴素、卡那黴素耐藥株引起的尿路、肺部感染,以及綠膿、變形桿菌所致的敗血症。與羧苄西林或頭孢噻吩合用。連續靜脈滴注治療中性粒細胞減少或其他免疫缺陷者感染,可獲得滿意效果。阿米卡星僅可為革蘭陰性菌所產生的一種乙醯轉移酶AAC(b')所鈍化而耐藥,此外,由於細胞壁屏障作用,致使藥物不能有效滲入細菌體也可導致耐藥株產生。

6.西索米星(sisomicin)由小單孢菌發酵液中獲得,藥用其硫酸鹽,易溶於水。抗菌譜及體內過程與慶大黴素很相似,抗綠膿桿菌作用比慶大黴素強兩倍,對金葡菌、克雷伯菌屬、球菌屬、大腸桿菌、變形桿菌和化膿性球菌也有良效。臨床上用於上述細菌引起的感染。毒性約比慶大黴素大兩倍。

7.奈替米星(netilmicin)是新的氨基甙類抗生素。其藥動學特性與慶大黴素、妥布黴素相似,它也像阿米卡星不被大多數鈍化酶滅活。對一些革蘭陰性桿菌,如大腸桿菌、克雷伯桿菌、沙雷桿菌、各型變形桿菌和綠膿桿菌都具有較強抗菌活性,對流感嗜血桿菌、沙門菌、志賀菌和奈瑟菌也有效。對某些耐其他氨基甙類的革蘭陰性桿菌及耐青黴素類的金葡菌也有效。適用於尿路、腸道、呼吸道、皮膚軟組織、骨和關節、腹腔及創口部分的感染。奈替米星的耳、腎毒性是氨基甙類抗生素中最低者。但仍宜注意。

8.新黴素(neomycin)抗菌譜似卡那黴素。肌內注射吸收快,毒性比卡那黴素大,易引起永久性耳聾和腎損害,不宜注射給藥。口服很少吸收,毒性較小,可用於腸道感染和腸道消毒。局部外用治療皮膚粘膜淺表感染。

【附】:大觀黴素(spectinomycin)由鏈黴菌所產生的一種氨基環醇類(aminocyclitols)抗生素,主要對淋球菌有高度抗菌活性,6.3mg/L可抑制大多數淋球菌。肌注2g,1小時血藥濃度達峰100mg/L,t1/2約2.5小時。藥物主要經尿排泄。臨床的唯一適應證是無併發症淋病,限於對青黴素、四環素等耐藥的淋病或患者對青黴素過敏者。

三、藥物相互作用

氨基甙類與兩性黴素桿菌肽、頭孢噻吩、多粘菌素或萬古黴素合用能增加腎臟毒性。呋塞米(速尿)、利尿酸甘露醇等能增加氨基甙類的耳毒性。苯海拉明敏可靜安其敏等抗組胺藥可掩蓋氨基甙類的耳毒性。氨基甙類能增強骨骼肌鬆弛藥及全身麻醉藥引起的肌肉鬆弛作用,可導致呼吸抑制

32 氨基甙類抗生素及多粘菌素 | 多粘菌素類 32
關於「藥理學/氨基甙類抗生素」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