椒附丸
A+醫學百科 >> 椒附丸 |
目錄 |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五:椒附丸
【處方】 附子(炮,去皮、臍)川椒(去目,炒出汗)檳榔各15克 陳皮(去白)牽牛(微炒)五味子 石菖蒲 乾薑(炮)各30克
【製法】 上八味,銼碎,以好米醋放瓷器內,用文武火煮令干,焙,為細末,醋煮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治下經不足,內挾積冷,臍腹弦急,痛引腰背,四肢倦怠,面色黧黑,唇口乾燥,目暗耳鳴,心忪短氣,夜多異夢,晝少精神,時有盜汗,小便滑數,遺瀝白濁,腳膝緩弱,舉動乏力,心腹脹滿,不進飲食。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腹時用鹽酒或鹽湯吞下。婦人血海冷,用當歸酒送下,泄瀉,用飯飲送下,冷痢,用薑湯送下,赤痢,用甘草湯送下。
【摘錄】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五
《重訂嚴氏濟生方》:椒附丸
【處方】 椒紅(炒出汗)桑螵蛸(酒炙)龍骨(生用)山茱萸(取肉)附子(炮,去皮、臍)鹿茸(酒蒸,焙)各等分
【製法】 上藥研為細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 每次丸,空腹時用鹽湯送下。
【摘錄】 《重訂嚴氏濟生方》
《局方》卷五(續添諸局經驗方):椒附丸
【處方】 附子(炮,去皮臍)半兩,川椒(去目,炒出汗)半兩,檳榔半兩,陳皮(去白)1兩,牽牛(微炒)1兩,五味子1兩,石菖蒲1兩,乾薑(炮)1兩。
【製法】 上銼,以好米醋於瓷器內用文武火煮令干,焙為細末,醋煮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補虛壯氣,溫和五臟,暖補下元。主下經不足,內挾積冷,臍腹弦急,痛引腰背,四肢倦怠,面色黧黑,唇口乾燥,目暗耳鳴,心忪短氣,夜多異夢,晝少精神,時有盜汗,小便滑數,遺瀝白濁,腳膝緩弱,舉動乏力,心腹脹滿,不進飲食;婦人血海冷,泄瀉,冷痢,赤痢;腎氣虧乏,腰疼。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鹽酒或鹽湯空心食前吞下。婦人血海冷,當歸酒送下;泄瀉,飯飲送下;冷痢,薑湯送下;赤痢,甘草湯送下。
【摘錄】 《局方》卷五(續添諸局經驗方)
《得效》卷三:椒附丸
【處方】 綿附1個(12錢者),胡椒100粒。
【製法】 上為末,薑汁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臍下極冷,腹痛楚異常,手足亦冷,不任冷水冷食,面黃肌瘦,按之痛稍止者。
【用法用量】 每服50丸,薑湯或鹽湯空心吞下。
【摘錄】 《得效》卷三
《聖濟總錄》卷九十四:椒附丸
【處方】 蜀椒(去目及閉口者,炒出汗)1兩,桔梗(銼,炒)半兩,芍藥半兩,乾薑(炮)半兩,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半兩,細辛(去苗葉)半兩,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烏頭(炮裂,去皮臍)1分。
【製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七疝。或心腹厥逆,不得氣息,痛達背膂;或心下堅痛,手不可近;或臍下堅痛,得寒冷食輒劇;或脅下堅痛大如手;或少腹脹滿,引膀胱急痛;或女子月事不時。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米飲或溫酒送下,1日3次。
【摘錄】 《聖濟總錄》卷九十四
《聖濟總錄》卷九十四:椒附丸
【處方】 蜀椒(去目併合口,炒出汗)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桂(去粗皮)半兩,巴戟天(去心)半兩,桃仁(去皮尖雙仁,炒,研)半兩,芎藭半兩,當歸(切,炒)半兩。
【製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陰疝疼痛,或上攻臍腹。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空心、日午、夜臥溫酒送下。
【摘錄】 《聖濟總錄》卷九十四
《醫方類聚》卷十引《濟生》:椒附丸
【處方】 椒紅(炒出汗)、桑螵蛸(酒炙)、龍骨(生用)、山茱萸(取肉)、附子(炮,去皮)、鹿茸(酒蒸,焙)各等分。
【製法】 上為細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腎臟虛寒之尿頻,泄瀉。小腸虛冷,小便頻多。五更泄瀉,久而重,其人虛甚。大便滑瀉。
【用法用量】 每服70丸,空心鹽湯送下。
【各家論述】 《醫方考》:虛者,腎精不足也;寒者,命門火衰也。腎主二便,腎臟虛寒,則不能禁固,故令大便滑瀉。味厚為陰中之陰,故用山茱萸、鹿茸以益腎家之陰;辛熱為陽中之陽,故用椒紅、附子以壯命門之火;味澀可以固脫,故用螵蛸、龍骨以治滑瀉之脫。
【摘錄】 《醫方類聚》卷十引《濟生》
《聖濟總錄》卷一八五:椒附丸
【處方】 蜀椒(去目及閉口者)4兩(醋浸1宿取出,卻用酒1升炒干,為末),白羯羊腎2對(切,焙乾,為末),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青鹽1兩,巴戟天(去心)1兩,蒺藜子(炒去角)1兩,肉蓯蓉(酒浸,切,焙乾)1兩,茴香子(炒)1兩。
【製法】 上為細末,用生羊腎2對,去脂膜,細切,研如面,搜藥末熟,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補壯元陽。主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溫酒送下;鹽湯亦得。
【摘錄】 《聖濟總錄》卷一八五
《普濟方》卷三十六引《余居士選奇方》:椒附丸
【處方】 胡椒、白姜、茴香、川附各等分,巴豆49粒。
【製法】 上以巴豆去殼同炒,去巴豆,為細末。
【功效與作用】 翻胃。
【摘錄】 《普濟方》卷三十六引《余居士選奇方》
《聖濟總錄》卷五十一:椒附丸
【處方】 蜀椒(去目並閉口,炒出汗)1分,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木香(炮)半兩,細辛(去苗葉)半兩。
【製法】 上為末,酒煮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空心、日午、臨睡溫酒送下。
【摘錄】 《聖濟總錄》卷五十一
中藥方專題
參看中藥方劑主頁面。
按功效分類的常用方劑
解表劑、清熱劑、瀉下劑、祛風濕劑、祛濕利水劑、溫里劑、理氣劑、消導劑、驅蟲劑、止血劑、活血劑、化痰止咳平喘劑、安神劑、熄風劑、開竅劑、補益劑、固澀劑
中藥方大全 按拼音查詢
點擊字母查看完整藥方列表:
- A: 安宮牛黃丸 阿魏化痞膏 安神丸 安腎丸 艾湯 安神定志丸 艾醋湯 艾附暖宮丸 安神補心丸 阿魏丸 安神膏 艾葉粥 安沖湯
- B: 補中益氣湯 白芥子 白湯 白虎湯 八珍湯 白蘞 八味丸 冰硼散 保和丸 白藥 薄荷湯 八仙過海 補陽還五湯 八正散
- C: 赤水玄珠 承氣湯 柴胡疏肝散 穿心蓮片 沉香化滯丸 刺五加浸膏 柴胡桂枝湯 柴胡湯 銼散 柴胡桂枝幹薑湯 除濕湯
- D: 膽南星 導赤散 顛茄流浸膏 大承氣湯 獨參湯 大補陰丸 當歸補血湯 大柴胡湯 點藥 導痰湯 點眼藥 地黃丸 當歸散
- E: 二陳湯 二妙散 二仙湯 二至丸 二妙丸 鵝膏 耳聾左慈丸 二陳東加味 二陳丸 鵝黃散 阿膠散 二十五味珍珠丸 阿膠湯
- F: 防風通聖散 復方丹參片 附子理中湯 痱子粉 復元活血湯 防己黃芪湯 發表散 肥兒丸 復方丹參滴丸 附子理中丸 附子湯
- G: 感冒退熱顆粒 桂枝湯 歸脾湯 龜齡集 歸脾丸 甘草湯 感冒清熱顆粒 公丁香 甘草流浸膏 葛根湯 桂枝茯苓丸 甘草水
- H: 活血散 滑石粉 黃連解毒湯 黃連膏 黃芩湯 藿香正氣散 化症回生片 黃湯 黃連阿膠湯 紅粉 胡麻油 海金砂 黑膏藥
- J: 解毒劑 金不換 解毒散 金丹 解散 雞蛋黃 金黃散 粳米粥 接骨丹 加味逍遙散 荊防敗毒散 解毒湯 金鈴子散 桔梗湯
- K: 苦參湯 控涎丹 坎離砂 開郁散 開胃散 苦參丸 苦參煎 枯痔液 苦酒湯 咳血方 枯痔散 抗癌湯 開郁種玉湯 開關散
- L: 六味地黃丸 龍膽瀉肝湯 理中湯 六神丸 六君子湯 鹿角霜 綠豆湯 涼膈散 爐甘石洗劑 雷丸 六一散 龍膽瀉肝東加減
- M: 麻黃湯 麥門冬湯 麥味地黃丸 明目地黃丸 牡蠣散 妙香散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梅花點舌丹 麻仁潤腸丸 礞石滾痰丸
- N: 牛黃解毒丸 牛黃清心丸 牛黃散 牛黃上清丸 暖肝煎 牛黃丸 腦立清丸 內疏黃連湯 女金丹 牛黃降壓丸 牛黃鎮驚丸
- O: 藕羹 藕汁膏 藕汁飲 嘔吐散
- P: 平胃散 枇杷清肺飲 枇杷膏 排石湯 枇杷葉膏 蒲黃散 排氣飲 蒲公英粥 蒲灰散 枇杷葉露 排膿散 排石顆粒 平補鎮心丹
- Q: 清胃散 千柏鼻炎片 清營湯 杞菊地黃丸 七厘散 清瘟敗毒飲 青黛散 清暑益氣湯 清燥救肺湯 羌活勝濕湯 七制香附丸
- R: 如意金黃散 人蔘湯 人蔘養榮湯 潤腸丸 肉桂粉 人蔘固本丸 人蔘健脾丸 潤肌膏 人蔘養榮丸 人蔘敗毒散 人蔘酒 人蔘粥
- S: 四物湯 四君子湯 生脈散 四逆湯 參蘇丸 十全大補湯 蘇合香丸 腎氣丸 參附湯 疏風散 參苓白朮散 生肌散 參靈丸
- T: 天王補心丹 桃仁承氣湯 痛瀉要方 調胃承氣湯 滌痰湯 托里消毒散 通竅活血湯 通脈四逆湯 天麻丸 通宣理肺丸 透膿散
- W: 威靈仙 五苓散 五味消毒飲 溫膽湯 烏梅丸 烏雞白鳳丸 五積散 胃苓湯 吳茱萸湯 五福化毒丸 烏雞湯 溫經湯 烏梅湯
- X: 消腫散 小柴胡湯 犀角地黃湯 逍遙散 消風散 瀉白散 瀉心湯 血府逐瘀湯 小青龍湯 錫類散 西瓜霜 小承氣湯 小米粥
- Y: 鹽湯 銀翹散 玉屏風散 右歸丸 茵陳蒿湯 一貫煎 養陰清肺湯 異功散 越鞠丸 益元散 玉女煎 藥線 陽和湯 羊肉湯
- Z: 止痛藥 知柏地黃丸 知柏地黃湯 左歸丸 真武湯 至寶丹 棗湯 竹葉石膏湯 硃砂安神丸 左金丸 左歸飲 炙甘草湯 增液湯
附:中藥材大全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相關頁面
本草圖書
中藥相關電子書
關於「椒附丸」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