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半夏湯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目錄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茯苓半夏湯

【處方】 茯苓(去皮)三兩,半夏(湯浸七次)五兩。

炮製】 上為粗末。

【功效與作用】 治停痰留飲胸膈滿悶咳嗽嘔吐氣短噁心,以致飲食不下,並宜服之。

【用法用量】 每服四大錢,水一大盞,生薑七片,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服。

【摘錄】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聖濟總錄》卷二十五:茯苓半夏湯

【處方】 赤茯苓(去黑皮)2兩,半夏(湯洗7遍,炒干)3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

【製法】 上為粗末。

【功效與作用】 傷寒嘔噦,心下悸動,胸膈有滯水,往往頭眩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生薑1分(拍碎),同煎至7分,去滓溫服,晚再服。

【摘錄】 《聖濟總錄》卷二十五

壽世保元》卷三:茯苓半夏湯

【處方】 茯苓(去皮)1錢,半夏(姜炒)1錢,陳皮1錢,蒼朮(米泔浸)1錢,厚朴(姜炒)1錢,砂仁5分,藿香8分,烏梅1個,乾薑(炒)3分,甘草3分。

【製法】 上銼1劑。

【功效與作用】 水寒停胃作嘔吐者。

【用法用量】 加生薑3片,水煎,徐徐服。

【摘錄】 《壽世保元》卷三

回春》卷三:茯苓半夏湯

【處方】 茯苓1錢,半夏(薑汁炒)1錢,厚朴(薑汁炒)1錢,乾薑(炒)5分,丁香5分,官桂5分,砂仁5分,陳皮1錢,藿香8分,柿蒂1錢,茴香7分,沉香3分,木香3分,甘草3分。

【製法】 上銼1劑。

【功效與作用】 水寒停胃發呃。

【用法用量】 加生薑3片,水煎,磨沉香、木香同服。

【摘錄】 《回春》卷三

《同壽錄》卷三:茯苓半夏湯

【處方】 半夏1錢5分,白朮1錢,白茯苓1錢,甘草5分,陳皮6分,縮砂仁8分。

【功效與作用】 惡阻,嘔吐不止者。

【用法用量】 研,水煎服。

【摘錄】 《同壽錄》卷三

《傷寒全生集》卷三:茯苓半夏湯

【處方】 茯苓、半夏、生薑、陳皮、厚朴。

【功效與作用】 心下有水,嘔吐噦者。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錄】 《傷寒全生集》卷三

雜病源流犀燭》卷四:茯苓半夏湯

【處方】 赤苓、半夏、陳皮、蒼朮、厚朴。

【功效與作用】 痰飲嘔吐

【摘錄】 《雜病源流犀燭》卷四

全生指迷方》卷三:茯苓半夏湯

【處方】 茯苓4兩,半夏2錢半(湯洗7遍),旋覆花3錢,甘遂(銼末,炒)1錢。

【功效與作用】 酒疸。心下懊痛,足膝胚滿,小便黃,面發赤斑,由大醉當風入水,濕加於熱,內蒸脾氣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水2盞,煎至1盞,去滓,將甘途末分服,用藥汁半盞調服。以利為度。

【摘錄】 《全生指迷方》卷三

不知醫必要》卷一:茯苓半夏湯

【處方】 制半夏(醋炒)4錢,茯苓2錢,甘草2錢。

【製法】 上為末。

【功效與作用】 中暑忽然昏倒。

【用法用量】 每服2錢,白湯調下。

【摘錄】 《不知醫必要》卷一

《傷寒全生集》卷三:茯苓半夏湯

【處方】 茯苓、半夏、枳實桔梗、厚朴、大腹皮木通、蒼朮、陳皮。

【功效與作用】 水結胸,但頭汗出,心下滿,揉之汩汩有聲者。

【摘錄】 《傷寒全生集》卷三

《宣明論》卷六:茯苓半夏湯

【處方】 茯苓1分(去皮),半夏1錢,生薑1分(取汁),黃芩1分(去腐),甘草1分,紅皮1分(去瓤)。

【製法】 上銼,如麻豆大。

【功效與作用】 風熱痰逆嘔吐或眩運頭痛

【用法用量】 水1盞,煎至4分,空心沖生薑汁下,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宣明論》卷六

中藥方專題

參看中藥方劑主頁面。

按功效分類的常用方劑

解表劑清熱劑瀉下劑祛風濕劑祛濕利水劑溫里劑理氣劑消導劑驅蟲劑止血劑活血劑化痰止咳平喘劑安神劑熄風劑開竅劑補益劑固澀劑

中藥方大全 按拼音查詢

點擊字母查看完整藥方列表:

附:中藥材大全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相關頁面

本草圖書


中藥相關電子書

關於「茯苓半夏湯」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