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不良反應

(重定向自药品不良反应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凡用藥後產生與用藥目的不相符的並給病人帶來不適或痛苦的反應統稱為不良反應(adverse reactions to drug, 簡稱ADR)。藥物的不良反應包括副作用(side effects)、毒性反應(toxic reaction)、變態反應(allergic reaction)、後遺效應(after effect)、繼發效應(secondary effect)、特異質反應(idiosyncratic reaction)及「三致」(致癌carcinogenesis、致畸teratogenesis、致突變mutagenesis)作用。藥品不良反應是藥品固有特性所引起的,任何藥品都有可能引起不良反應。一般是可預知的,但有的是不可避免的,有的則是難以恢復的。

藥物不良反應是指按正常用法、用量應用藥物預防、診斷或治療疾病過程中,發生與治療目的無關的有害反應。其特定的發生條件是按正常劑量與正常用法用藥,在內容上排除了因藥物濫用、超量誤用、不按規定方法使用藥品及質量問題等情況所引起的反應。

幾乎所有的藥物都可引起不良反應,只是反應的程度和發生率不同。隨著藥品種類日益增多,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率也逐年增加。藥物不良反應有時也可引起藥源性疾病,除少數人自服藥物外,藥物不良反應主要由醫生給藥所引起,所以有些藥源性疾病也屬醫源性疾病。雖然有些藥物不良反應較難避免,但相當一部分是由於臨床用藥不合理所致,如阿司匹林是公認的比較安全的常用藥物,但久服可引起胃腸道出血,誘發胃潰瘍,使胃潰瘍惡化,導致潰瘍出血穿孔,長期服用還可引起缺鐵性貧血,少數病人可引起粒細胞血小板減少

目錄

藥物不良反應

藥物的反遺反應

指停藥後的生物效應,例如服用巴比妥類藥物,次日的宿醉現象,停藥後可消失。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引起耳蝸神經損害很難恢復,可成為永久性耳聾過敏反應藥物刺激機體而發生的不正常的免疫反應。藥物在體內與高分子載體蛋白結合形成抗原,刺激機體產生抗體,藥物再次進入機體發生抗原抗體反應導致過敏反應性疾病。  

特異質反應

少數人用藥之後,會發生於藥理作用無關的反應。多數是由於個體生化機制異常,比如缺乏某種藥物代謝酶所形成依賴性喉,斷藥後體內不能維持正常生理機能,出現戒斷症候群,有時很嚴重,可發生驚厥,甚至死亡。  

藥物的致畸作用

妊娠期內,特別是頭三個月胎兒器官形成期,此時某些藥物可作用於胎兒而形成先天畸形。  

藥物的致癌作用

具有致癌作用的藥物稱致癌因子,不少化學藥品屬於此類物質。  

藥物的致突變作用

遺傳因子DNA的構成發生突然變異染色體異常,可引起此變異的因子稱變異原。短時間內變異原通過機體內因起作用,發生顯著的生物學變異,如畸胎或腫瘤的生成。  

如何看待藥品不良反應

「是藥三分毒」,藥品不良反應是指合格藥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上出現的與用藥目的無關的或意外的有害反應。生活中很多患者被說明書中一長串的藥品不良反應清單嚇壞了,覺得「自己哪裡是在治病啊,分明是在自殺嘛」,於是乎就專門對比找那種藥的說明書不良反應寫得少才敢用。其實藥品的不良反應的發生與患者的身體狀況、年齡、遺傳因素、生活習慣等等多種因素有關,它本身是在實踐中積累出來的用藥經驗的一部分,現在大部分不良反應詳細的藥品其實都有長久的臨床實踐支撐,或者有相應的文獻或者病例報導支持。而說明書作為法定文件,提供完整的藥品不良反應信息,盡到告知義務是其基本功能。所以,既然沒有藥物是絕對安全的,沒有寫不良反應信息不等於沒有不良反應發生,那麼對於臨床醫生和藥師來說,一般就更加信任哪些有詳盡不良反應信息廠家的藥品說明書,因為詳盡的信息反而給臨床治療的安全性加了一道鎖。所以那種把腦袋扎到沙子里埋起來的鴕鳥做法是不可取的。另外,大部分常見的不良反應是不影響治療和您的安全的,只需要加強觀察即可,同時不良反應也並非每個人都會發生,而且發生嚴重不良反應的幾率簡直比你中彩票還要難。

無論是在醫療實踐中,還是在現實生活中,給准媽媽和新媽媽們用藥都是相當謹慎的。說明書中一般會有一個簡單的說明,比如「孕婦慎用」、「哺乳期婦女禁用」等等,一般來說,藥品上市前的試驗是沒有關於孕產婦的數據的,大部分說明書中提到的信息或者是來自於之後的臨床報導,或者是來自於動物實驗的推測,但本著對媽媽和孩子都負責的態度,建議您如果遇到這種問題,一定要去諮詢專業醫生,再進行治療,切忌自作主張。

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原因

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的原因:藥物種類繁多,用藥途徑不同,體質又因人而異。因此, 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的原因也是複雜的。

(1)藥物方面的原因:

1)藥理作用:很多藥物在應用一段時間後,由於其藥理作用,可導致一些不良反應, 例如,長期大量使用糖皮質激素能使毛細血管變性出血,以致皮膚、粘膜出現瘀點瘀斑,同時出現類腎腺上皮功能亢進症。

2)藥物的雜質:藥物生產中可能混入微量高分子雜質,亦常滲入賦形劑等,如膠囊的染料常會引起固定性皮疹青黴素過敏反應是因製品中含微量青黴素烯酸、青黴素噻唑酸及青黴素聚合物等物質引起的。

3)藥物的污染:由於生產或保管不當,使藥物污染,常可引起嚴重反應。

4)藥物的劑量:用藥量過大,可發生中毒反應,甚至死亡。

5)劑型的影響:同一藥物劑型不同。由於製造工藝和用藥方法的不同,往往影響藥物的吸收與血中藥的濃度,亦即生物利用度有所不同,如不注意掌握,即會引起不良反應。

6)藥物的質量問題:同一組成的藥物,可因廠家不同,製劑技術差別、雜質的除去率不同,而影響其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如冠心平中的不純物對氯苯酚則是發生皮炎的原因。氨苄青黴素中的蛋白質則是發生藥疹的原因等。

(2)機體方面的原因:

1)種族差別:在人類白色與有色人種之間對藥的感受也有相當的差別。甲基多巴所誘發的溶血性貧血在不同種族間的發生率是不同的。如進行直接抗球蛋白試驗時,服用此藥的高加索人則15%出現陽性,而服用此藥的印第安人和非洲人以及中國人都未發生陽性。解熱消炎劑異丁苯酸在英國則多出現損傷,而在日本則比較少見等。

2)性別:在藥物性皮炎中,男性發病者多於女性,其比率約為3:2。西咪替丁可引起男性乳房發育保泰松氯黴素導致的粒細胞缺乏症,婦婦女比男性高3倍,氯黴素引起的再生障礙性貧血則為2倍。據Hurtwity報告:不良反應男性發生率佔7.3%(50/682),女性則為14.2%(68/478)。

3)年齡:老年人、少年、兒童對藥物反應與成年人不同,例如青黴素,成年人的半衰期為0.55小時,而老年人則為1小時,老年人由於血漿蛋白濃度減少,與藥物結合能力也降低,如苯妥英鈉與血漿蛋白的結合率較45歲以下的人低26%,小兒對中樞抑製藥,影響水鹽代謝酸鹼平衡的藥物均較敏感。一般地說,乳幼兒較成人易發生不良反應的原因有:藥物代謝速度較成人慢,腎排泄較差,作用點上藥物作用的感受性較高,且易進入人腦內等。據統計,不良反應發生率,60歲以下者為6.3%1(42/667),而60歲以上者為5.4%(76/493),老年人使用洋地黃利血平等尤應注意。

4)個體差異:不同個體對同一劑量的相同藥物有不同反應,這是正常的「生物學差異」現象。例如,對水楊酸鈉的不良反應就是個體差異。300例男性病人用水楊酸鈉治療,約有2/3的病人在總量為6.5~13.0g時發生不良反應,但在總量僅為3.25g時,已有不數病人出現反應,也有個別病人在總量達30.0g左右時才出現反應,引起反應的劑量在不同個體中相差可達10倍。有時,個體差異也影響到藥物作用的性質,例如巴比妥類藥物在一般催眠劑量時,對大多數人可產生催眠作用,但對個別人不但不催眠甚至引起焦躁不安、不能入睡。嗎啡也有類似情況,對個別人不表現抑制作用,而是興奮作用。前述之過敏反應和特異質即是個體差異的表現。

5)病理狀態:病理狀態能影響機體各種功能,因而也能影響藥物作用。例如腹瀉時,口服藥的吸收差,作用小。肝腎功能減退時,可以顯著延或加強許多藥物的作用,甚至引起中毒。

6)血型:據報告,女性口服避孕藥引起血栓症,A型較O型者多。

7)營養狀態:飲食的不平衡亦可影響藥物的作用,如異煙肼引起的神經損傷,當處於維生素B6缺乏狀態時則較正常情況更嚴重。對缺乏煙酸飼養的動物,當用硫噴妥鈉麻酔時,作用增強。

3)給藥方法的影響:

1)誤用、濫用、醫護藥人員處方配伍不當,病人濫用藥物等均可發生不良反應。

2)用藥途徑:給藥途徑不同,關係到藥的吸收、分布,也影響藥物發揮作用的快慢強弱及持續時間,例如靜脈直接進入血液循環,立即發生效應,較易發生不良反應,口服刺激性藥物可引起噁心嘔吐等。

(4)用藥持續時間長期用藥易發生不良反應,甚至發生蓄積作用而中毒。

(5)藥物相互作用聯合用藥不當,由於藥物的相互作用,不良反應的發生率亦隨之增高,據報告5種藥並用的發生率為4.2%,6~10種為7.4%,11~15種為24.2%,16~20種為40%,21種以上達45%。

(6)減藥或停藥:減藥或停藥也可引起不良反應,例如治療嚴重皮疹,漢停用糖皮質激素或減藥過速時,會產生反跳現象。

許多因素可增加不良反應的發生,如聯合用藥、年齡、懷孕、某些疾病、遺傳因素

. 多藥聯合應用

多藥並用易引起不良反應,不良反應的嚴重性與藥品種類數無比例關係,飲酒同時服藥可增加不良反應的發生。醫生或藥劑師應了解病人正在服用的所有藥物可減少藥物不良反應的危險。

. 年齡

嬰幼兒由於代謝功能不健全更易出現不良反應。例如,新生兒不能代謝和排除氯黴素而引起致命的灰嬰症候群四環素嬰兒應用時可沉積在牙齒造成永久性四環素牙;15歲以下兒童用阿司匹林易引起Reye症候群

老年人用藥較多也易出現不良反應,腎功能隨年齡增大而減弱,加之營養不良脫水,老年人用藥易出現頭痛、頭昏、共濟失調、易摔倒而骨折,許多抗組胺藥、催眠藥抗焦慮藥抗抑鬱藥易引起這些症状

. 懷孕

許多藥物可影響胎兒的正常發育,因而孕婦應盡量不用藥,特別是妊娠頭三個月,用藥時應監護,酒精尼古丁古柯鹼海洛因等對孕婦及胎兒也有很大的影響。

. 其他因素

疾病可以改變藥物吸收、代謝、排泄和機體對藥物的反應。遺傳可使某些人對一些藥物特別敏感而致不良反應,精神-軀體相互作用也可能有影響,但很多方面目前還不甚明了。  

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機理

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機理是比較複雜的,歸納可分為甲型和乙型兩大類,前者是由於藥物的藥理作用增強所致,其特點是可以預測,一般與藥物劑量有關,其在人群中的發生率雖高,但死亡率低。後者與正常藥理作用完全無關的一種異常反應,通常很難預測,常規毒理學篩選不能發現。雖然其發生率較低,但死亡率較高。現分述如下:

(1)甲型不良反應(量變型異常)的發生機理:

1)藥代動力學方面原因:

①藥物的吸收:大多數藥物口服後,主要在小腸被吸收,藥物分子通過巨大的小腸粘膜表面和血液循環,彌散和穿透小腸細胞脂蛋白膜而進入血液。非脂溶性藥物的吸收不完全,個體差異大,如胍乙啶在治療高血壓時的劑量範圍,可為10~100mg/d,因為它在小腸的吸收很不規則,可從3%~27%不等。雖說藥物到達循環量與口服的劑量有關。但也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如藥物的製劑、藥物的相互作用、胃腸道蠕動、胃腸道粘膜的吸收能力及首過消除(first psaa elimination)等。

②藥物的分布:藥物在循環中分布的量和範圍取決於局部血液量和藥物穿透細胞膜的難易。心排出量對藥物分布和組織灌注速率也起決定作用。例如經肝代謝的利多卡因,主要受肝血流的影響,當心衰、出血或靜脈滴注去甲腎上腺素時,由於肝血流量減少,利於卡因的消除率也降低。

③藥物血漿蛋白的結合:循環中藥物與血漿蛋白結合的多少,對藥效有重要影響。藥物如與血漿蛋白結合減少,則可增加游離的藥物濃度,使藥效增強,以致產生甲型不良反應。

④藥物與組織結合:藥物與組織結合是引起甲型不良反應的原因之一,例如氯喹黑色素有高度親和力,因此藥物可高濃度蓄積在含黑色素的眼組織中,引起視網膜變性

腎臟排泄:嬰兒、老個、低血容量休克及腎臟病患者,由於腎小球過濾減少,主要經腎排泄的藥物則易產生甲型不良反應,其中尤以地高辛、氨基甙類抗生素多粘菌素毒性大,須特別注意。

⑥藥物的生物轉化:藥物主要在肝內分兩階段進行代謝:第一階段主要氧化、還原或水解;第二階段則在第一階段基礎上進行葡萄糖醛酸化,乙醯化及甲基化等。氧化作用主要在肝細胞內質網中經肝細胞微粒體氧化酶進行。許多藥物如口服抗凝劑、酚噻嗪等都經過氧化作用而代謝的。藥物的氧化速率主要取決於基因遺傳,個體之間有很大差異。例如每天給予苯妥英鈉300mg,藥物血濃度範圍可為4μg/ml~40μg/ml。當血漿濃度超過20μg/ml時,即可產生甲型不良反應。有些藥物如巴妥類、苯妥英鈉、保泰松、強力黴素等能誘導另一些藥物的氧化作用,從而使藥物代謝加速。例如巴比妥類與抗凝劑合用,可使抗凝作用減弱甚至消失。另一些藥物可抑制肝微粒體酶的氧化作用,因而可導致某些經肝氧化代謝的藥物產生甲型不良反應。乙醇兒茶酚胺類(如去甲腎上腺素、酪胺和苯乙胺等)經肝微粒體氧化,而單胺氧化酶抑制劑(如苯乙肼、異丙煙肼和苯環丙胺等)可抑制微粒體酶合成,使上述藥物的氧化作用減弱,從而使在肝內由單胺氧化酶進行首次消除代謝的藥物(如酪胺)蓄積而出現嚴重甲型良反應。乙醯化是許多藥物在體內滅活的重要代謝途徑(如磺胺類、異煙肼和肼苯噠嗪等)。乙醯化可表現為快型和慢型兩種。快型乙醯化屬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慢性乙醯化者,可能體內缺乏乙醯化酶,因此消除乙醯化藥物的速度比一般人緩慢,容易引起甲型不良反應。

2)由於靶器官敏感性增強,許多甲型不良反應,系由於藥代動力學機制所引起,但也有一些由於靶器官敏感性增強所致,少數則來自這兩種原因的綜合。神經遞質激素和某些維生素等,主要通過與特異受體結合而發揮其藥理作用。個體間的受體不但不數量上的不同,而且受體的敏感性也可受其它藥物的影響,例如乙諾酮本身並不具有抗凝作用,但當與抗凝藥華法令合用時,則可加強後者的抗凝作用而出現甲型不良反應,主要是乙諾酮能增加華法令對肝臟受體部位的親和力所致。

 (2)乙型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機理:

1)藥物的因素:包括藥物有效成份的分解產物、添加劑、增溶劑穩定劑著色劑、賦型劑、化學合成中產生的雜質等,均可引起藥物不良反應。如四環素貯存過程中的降解產物,即可引起范可尼氏症候群。

2)病人的因素:由於病人本身原因而引起的乙型不良反應,主要與病人的特異性遺傳素質有關。如紅細胞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G-6-PD)缺乏、遺傳性高鐵血紅蛋白症、血卟啉症、氯黴素誘發的再生障礙性貧血、惡性高熱周期性麻痹以及口服避孕藥引起的膽汁鬱積性黃疸等。因病人因素而引起的乙型不良反應也涉及到免疫學、致癌及致畸等方面。

①免疫學方面:大多數藥物過敏性反應可歸類為乙型不良反應。包括Ⅰ型(過敏性休克型)、Ⅱ型(溶細胞型或細胞毒型)、Ⅲ型(局部炎症壞死反應)以及Ⅳ型(遲緩型細胞反應)。

致癌作用:不少藥物能誘發癌症

3)致畸作用:不少藥物有致畸作用。反應停事件就是一起嚴重的不良反應。

4)致突變作用:如前述,有些化學物質可能為變異源。  

藥物不良反應的症状

目前沒有統一標準來描述或測定藥物不良反應的嚴重性。大多數藥物口服可致胃腸道功能失調,食欲不振、噁心、腹脹便秘或腹瀉等在所有不良反應中占很大比例。

醫生通常把胃腸功能失調、頭痛、疲倦、不明原因的肌肉痛、不適感以及睡眠的改變認為是較輕的反應不引起重視,但是這些反應是真正值得注意的。

中度反應包括焦慮、不安、煩躁,此外還有皮疹(特別是廣泛和持久性的)、視覺障礙(尤其是屈光不正患者)、肌肉震顫、排尿困難(老年男性多見)、精神或心理的改變和某些血液成分(脂肪、脂質)的改變。輕、中度不良反應如無其他合適替代藥物可暫時不特別處理,但醫生應重新考慮用藥劑量,給藥次數,服藥時間(飯前或飯後等),能否用其他藥物緩解等(如有便秘的可用輕度瀉藥)。有些藥物可致嚴重的不良反應,甚至危及生命。此時,必須立即停止用藥並進行治療,然而有時必須繼續用藥,如腫瘤病人的化療器官移植時使用的免疫抑制劑。用藥時,要注意用不同的方法防治嚴重的不良反應,如給免疫系統受損的病人用抗生素預防感染;用高效抗酸藥或H2-受體阻斷劑如法莫替丁、雷尼替丁防止胃潰瘍出血;可輸血小板治療出血不止,給藥物性貧血的患者輸血刺激血細胞增生。 

藥品不良反應嚴重程度分級

  1. 輕度:指輕微的反應或疾病,症状不發 展,一般無需治療。
  2. 中度:指不良反應症状明顯,重要器官 或系統功能有中度損害。
  3. 重度:指重要器官或系統功能有嚴重損 害,導致殘疾或縮短或危及生命。  

嚴重的藥品不良反應

藥物不良反應的預防

每種藥物都存在出現不良反應的可能,醫生在開寫處方時必須權衡利弊。利大於弊才有應用價值,但是利和弊很難用數學公式來表達。用藥要考慮治療疾病,還要考慮對病人生活質量的影響,如輕微咳嗽感冒、肌肉痛,頻發性頭痛可用非處方藥治療,副作用小,非處方藥治療這些輕微的不適,安全性很大,但如同時服用其他藥會增加不良反應。相反,對於嚴重疾病甚至危及生命的情況如心肌梗死、腫瘤、器官移植排異反應,就有必要用藥,即便藥物可引起嚴重不良反應。  

藥物不良反應的分類

在使用常用劑量的藥物防治或診斷疾病過程中,因藥物本身的作用或藥物間相互作用而產生的與用藥目的無關而又不利於病人的各種反應。包括副作用、毒性反應、反遺效應、變態反應、繼發反應和特異質反應等。藥物不良反應有多種分類方法,通常按其與藥理作用有無關聯而分為兩類:A型和B型。 A型(量變型異常)和B型(質變型異常):

A型藥物不良又稱為劑量相關的不良反應。該反應為藥理作用增強所致,常和劑量有關,可以預測,發生率高而死亡率低,如苯二氮zhuo類引起的瞌睡,抗血凝藥所致出血等。A型主要由於藥物的藥理作用過程所致,特點是可以預測,與劑量有關,發生效率較高,但死亡率很低。

B型是與正常藥理作用完全無關的一種異常反應,難以預測,發生率很低,但死亡率高。B型不良反應又可分為藥物異常性和病人異常性兩種,前者包括藥物有效成分、分解產物,以及藥物的添加劑、增溶劑、穩定劑、著色劑、賦形劑和雜質等所引起的異常作用;後者主要與病人的特異性遺傳素質有關,如紅細胞6-磷酸葡萄糖脫氫酶缺乏所致的溶血性貧血等。此外,藥物過敏反應、致癌和致畸作用也屬B型不良反應。B型藥物不良反應,又稱劑量不相關的不良反應。它是一種與正常藥理作用無關的異常反應,一般和劑量無關聯,難於預測,發生率低(據國外數據,占藥物不良反應的20~25%)而死亡率高,如氟烷引致的惡性高熱,青黴素引起的過敏性休克。

在藥物不良反應中,副作用、毒性反應、過度效應屬A型不良反應。首劑效應、撤藥反應、繼發反應等,由於與藥理作用有關也屬A型反應範疇。藥物變態反應和異質反應屬B型反應。

1.副作用 在應用治療劑量藥物時出現的與治療目的無關的作用。可能給病人帶來不舒適甚至痛苦,一般較輕微,是可以恢復的功能性變化。產生副作用的原因是藥物作用的選擇性低,作用範圍廣,當其中某一作用被用來作為治療目的時,其他作用就可能成為副作用。由於副作用是藥物本身所固有的,所以可以預料到,也可以避免或減輕,例如麻黃鹼在解除支氣管哮喘時,也興奮中樞神經系統,引起失眠,可同時給予巴比妥類藥物,以對抗其興奮中樞的作用。

2.毒性反應 絕大多數藥物都有一定的毒性,毒性反應的性質各藥不同,一般都是用藥過量或長期用藥所致,大多是可以預知的。控制用藥劑量或給藥間隔時間及劑量的個體化是防止毒性反應的主要措施,必要時可停藥或改用他藥。

消化系統的毒性反應。最為常見。一些對胃腸粘膜或迷走神經感受器有刺激作用的藥物均可引起胃腸道的毒性反應,如:硫酸亞鐵制酸藥氨茶鹼氟尿嘧啶甲氨喋呤等可致消化道粘膜損害,引起口乾腹痛消化不良便血、噁心、嘔吐等反應;阿司匹林、消炎痛、保泰松、氟滅酸、乙醇、速尿甲磺丁脲、利血平、維生素 D等可誘發十二指腸潰瘍,導致出血,甚至可引起穿孔;氯丙嗪、抗組胺藥、阿托品東莨菪鹼安坦美加明等可引起腸蠕動減慢甚至腸麻痹苯乙雙胍、胍乙啶、利血平、心得安新斯的明等可引起腹瀉等。

②肝臟毒性反應。肝臟為代謝的主要器官,也是藥物解毒的主要臟器,藥物在肝臟中可達較高濃度,大多數藥物對肝臟都有損傷,重者可致肝炎、肝脂肪變、肝壞死而危及生命。如氯丙嗪、安定利眠寧眠爾通、苯妥英鈉、撲痛酮、三甲雙酮、保泰松、水楊酸類、甲基多巴、煙酸、四環素、紅霉素、磺胺類藥、異煙肼、利福平對氨水楊酸、氯喹、阿的平、抗腫瘤藥物等可不同程度地引起肝臟損傷黃疸、肝細胞壞死。

泌尿系統反應。對腎臟來說,抗生素中的卡那黴素新黴素桿菌肽多粘菌素B的毒性較顯著,卡那黴素可引起蛋白尿血尿,長期大劑量應用可使腎功能減退;新黴素用藥早期可出現蛋白尿和管型尿,尿中有紅、白細胞,以後可出現氮質血症少尿尿毒症,病理變化顯示腎小管變性壞死及細胞浸潤;桿菌肽的毒性表現為蛋白尿、管型尿、血尿、糖尿、腎功能減退等,受損傷最顯著的是腎小管;多粘菌素B大劑量應用可造成腎小管壞死臨床表現為腎小管和腎小球功能減退,出現蛋白尿、管型尿和血尿。慶大黴素的腎臟毒性較小,個別病人僅在劑量過大、療程過長時出現蛋白尿及血尿,而且是可逆的;鏈黴素也可對腎臟造成輕度的損害;先鋒黴素毒性較低,但在過大劑量時也可損害腎臟;此外,某此磺胺藥因乙醯化結晶產物沉積而引起血尿、尿閉,還可導致間質性腎炎非那西丁、保泰松、氟滅酸等偶可引起血尿及腎小管壞死;抗腫瘤藥物、利尿汞劑、新福林甲氧氟烷等也可引起腎損傷急性腎功能衰竭

神經系統反應。氯丙嗪及其衍生物以及利血平、氟哌啶醇、甲基多巴、碳酸鋰胃復安等可引起錐體外系反應;異煙肼、巴比妥類、利眠寧等可誘發驚厥;糖皮質激素、滅蟲寧、阿的平、氯喹、地卡因等可引起癲癇發作;乙醇、巴比妥類、眠爾通、利眠寧、安定、氯丙嗪、奮乃靜、苯妥英鈉、氟尿嘧啶等可引起共濟失調、眼球震顫復視;去甲腎上腺素、腎上腺素等可引起急性顱內血壓升高血管劇烈收縮以致腦血管意外;異煙肼、痢特靈、鏈黴素、卡那黴素、他巴唑甲硝唑、消炎痛、肼苯噠嗪、長春新鹼等可誘發周圍神經炎;氯黴素、異煙肼、乙胺丁醇久用可引起視神經炎;引起聽神經障礙者主要為耳毒性抗生素及奎寧、氯喹、水楊酸類等;雙氫鏈黴素、新黴素、卡那黴素、萬古黴素等對耳蝸神經可造成損害,產生聽力減退耳聾,該損害是進行性而不可逆的,停止用藥後仍可繼續加重,因此應用此類抗生素應特別慎重;鏈黴素、慶大黴素主要損害前庭神經,產生眩暈和平衡失調,一般是暫時性的,對聽力的影響比雙氫鏈黴素小;利血平、氯丙嗪、美加明、阿的平等能引起精神抑鬱;中樞興奮藥咖啡因、氨茶鹼、麻黃鹼類等可引起焦慮情緒、精神不安。

造血系統反應。抗腫瘤藥物、氯黴素等可引起再生障礙性貧血,氯黴素引起再生障礙性貧血與劑量大小無關,且為不可逆性,死亡率很高;長期應用阿司匹林可導致缺鐵性貧血;氯黴素、銻劑、磺胺類、安乃近、消炎痛、異煙肼等可引起粒細胞減少;抗腫瘤藥物抑制骨髓功能而導致血小板減少。

循環系統反應。過量使用強心苷類常引起心律失常,嚴重者可致死亡,奎尼丁可致心力衰竭;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異丙腎上腺素麻黃素可引起心律失常;靜注大劑量鈣劑可引起室性早搏、心室顫動以致停搏。

⑦其他毒性反應。如嗎啡、可特因、哌替啶杜冷丁)、巴比妥類、安定等可產生呼吸抑制;新黴素、卡那黴素、慶大黴素、鏈黴素等可引起呼吸肌麻痹;青黴素、磺胺藥、氯丙嗪可引起過敏性肺炎;以及各種藥物可引起的皮炎、光敏性皮炎固定性藥疹等更屬多見。

3.後遺效應 指停藥以後血漿藥物濃度已降至閾濃度以下時殘存的生物效應。後遺效應時間的長短因藥物不同而異。少數藥物可引起永久性器質性損害,如大劑量呋喃苯胺酸、鏈黴素等可引起永久性耳聾。

4.變態反應 少數病人對某種藥物的特殊反應,包括免疫學上的所有四型速發和遲發變態反應,這種反應與藥物劑量無關,致敏原可能是藥物本身或其代射物,也可能是藥物製劑中的雜質,它們與體內蛋白質結合形成全抗原而引起變態反應,反應性質各人不同,常見的變態反應表現為皮疹、蕁麻疹、皮炎、發熱血管性水腫哮喘、過敏性休克等,以過敏性休克最為嚴重,可導致死亡。青黴素的過敏反應率居各種藥物變態反應的首位,其過敏性休克反應率也最高,佔用藥人數的0.004~0.015%。此外,上百種常用的藥物均可不同程度地引起各種變態反應,甚至過敏性休克,臨床用藥也不可忽視。對於常致過敏的藥物或過敏體質的病人,用藥前應進行過敏試驗,陽性反應者應禁用該藥。

5.繼發反應 繼藥物治療作用之後出現的一種反應,也稱為治療矛盾。例如長期應用廣譜抗菌藥後,由於改變了腸道內正常存在的菌群,敏感細菌被消滅,不敏感的細菌真菌則大量繁殖,外來細菌也乘虛而入,從而引起二重感染,導致腸炎繼發性感染,尤其常見於老年體弱久病臥床患者(見腸道菌群失調);並發肺炎而用大劑量廣譜抗菌藥後,可見假膜性腸炎

6.特異質反應 主要與病人特異性遺傳素質有關,屬遺傳性病理反應。如紅細胞6-磷酸葡萄糖脫氫酶缺乏是一種遺傳性生物化學缺陷,這種病人服用有氧化作用的藥物如磺胺等就可能引起溶血。  

藥物不良反應案例

中國曾有一例因服用阿司匹林引起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而致死亡的報告。而對於一些新藥,由於對其毒性作用觀察及了解不夠,加上新藥管理不嚴,曾發生過嚴重的不良後果,例如,20世紀50年代在西歐市場上出售的新藥反應停,作為鎮靜藥物廣泛用於妊娠反應,以致引起8000多例畸胎兒的悲慘後果,反應停至今禁用於妊娠早期。因此,若能合理用藥,加強新藥管理,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可以降低。  

前幾年引起關注的藥物不良反應

1 康泰克復方製劑

2 拜斯亭(西立伐他汀

3 諾美亭(西布曲明

4 息斯敏(阿斯咪唑

5 西沙比利(普瑞博斯)

康泰克中的鹽酸苯丙醇胺可導致出血卒中

拜斯亭可以導致橫紋肌溶解症,特別是與吉非羅齊使用時,嚴重的導致腎功能衰竭,死亡。

西布曲明可導致危及生命的高血壓

息斯敏和西沙比利在同其它藥物使用時,常因其它藥物的影響,在人身體內發生蓄集,導致心臟毒性,發生尖端扭轉型室性心動過速,嚴重的致死。 

藥物不良反應的疑問

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有多少?

據國外有關文獻報導,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如下:

(1) 住院病人:10%~20%;(2)住院病人因藥物不良反應死亡者:0.24%~2.9%;(3)因藥物不良反應而住院的病人:0.3%~5.0%。

副作用是否為不良反應的同義詞?

一種藥物常有多種作用,在正常劑量情況下出現與用藥目的無關的反應稱為副作用。一般說來,副作用比較輕微,多為可逆性機能變化,停藥後通常很快消退。副作用隨用藥目的不同而改變,如阿托品作為麻醉前給藥抑制腺體分泌,則術後腸脹氣尿瀦留為副作用,而當阿托品用於解除膽道痙攣時,心悸、口乾成為副作用。有些人將副作用作為不良反應的同義詞,其實該兩詞的含義不盡相同。

何謂毒性反應?

大多數藥物都有或多或少的毒性(toxicity)。毒性反應(toxic reaction , toxic response)是指藥物引起肌體發生生理生化機能異常或組織結構病理變化的反應;該反應可在各個系統、器官或組織出現。藥物的毒性作用(toxic effect)一般是藥理作用的延伸,主要對神經、消化、心血管、泌尿、血液等系統,以及皮膚組織造成損害。各種藥物毒性性質和反應的臨床表現各相同,但反應程度和劑量有關,劑量加大,則毒性反應增強。藥物引致的毒性反應所造成的持續性的功能障礙或器質性病變,停藥後恢復較慢,甚至終身不愈。如氨基糖苷類抗生素鏈黴素、慶大黴素等具有耳毒性(ototoxicity),可引致第八對顱神經損害,造成聽力減退或永久性耳聾。

參考

關於「藥物不良反應」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