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滲濕湯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目錄

衛生寶鑒》卷十四:茯苓滲濕湯

【處方】 茵陳1.8克 白茯苓1.5克 木豬苓 澤瀉各1克 黃連 黃芩(生)梔子 漢防己 白朮 蒼朮 陳皮 青皮各1克

【製法】 上十二味,哎咀,作一服。

【功效與作用】 治黃疸,寒熱嘔吐,渴欲飲冷,身體面目俱黃,小便不利,全不食,不得臥

【用法用量】 用水30O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溫服

【摘錄】 《衛生寶鑒》卷十四

《證治寶鑒》卷十二:茯苓滲濕湯

【處方】 茵陳7分,白茯苓6分,木豬苓5分,澤瀉5分,白朮5分,陳皮5分,蒼朮(米泔浸1宿,炒)5分,黃連5分,山梔(炒)4分,秦艽4分,防己4分,葛根4分。

【功效與作用】 黃疸。嘔吐,寒熱,尿澀

【用法用量】 水2鍾,煎7分,食前服

【摘錄】 《證治寶鑒》卷十二

壽世保元》卷三:茯苓滲濕湯

【處方】 豬苓、澤瀉、蒼朮(米泔浸)、白茯苓、陳皮、枳實(麩炒)、黃連(炒)、黃芩、梔子、防己、茵陳、木通

【製法】 上銼。

【功效與作用】 濕熱發黃,汗黃尿赤,及寒熱嘔吐,而渴欲飲冷水,身目俱黃,小便不利,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 加生薑3片,水煎服。

如飲食不思乃傷食,加砂仁神曲麥芽(炒)各3分。

【摘錄】 《壽世保元》卷三

《萬氏家抄方》卷二:茯苓滲濕湯

【處方】 白茯苓5分,澤瀉5分,茵陳6分,豬苓2錢,陳皮2分,黃連2分,梔子2分,防己2分,白朮2分,蒼朮2分,枳實2分。

【功效與作用】 黃疸。寒熱嘔吐,渴欲飲冷,身體面目俱黃,小便不利,全不食,不得臥。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作1服,水2盞,煎至1盞,去滓,空心、食前溫服。

【摘錄】 《萬氏家抄方》卷二

《治疹全書》卷下:茯苓滲濕湯

【處方】 茯苓、澤瀉、木通、防風、豬苓、銀花連翹、蒼朮、黃柏川芎

【功效與作用】 疹後因冷水沐浴,濕留皮膚,愈後發生痛癢毒瘡,常流濕水成片者。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錄】 《治疹全書》卷下

醫學正傳》卷二引東垣方:茯苓滲濕湯

【處方】 黃芩4分,黃連4分,梔子4分,防己4分,白朮4分,蒼朮4分,陳皮4分,青皮4分,枳實4分,赤茯苓5分,澤瀉5分,茵陳6分,豬苓(去黑皮)1錢。

【製法】 上細切,作1服。

【功效與作用】 濕郁成黃疸,寒熱嘔吐而渴,身體面目俱黃,小便不利,不思飲食,莫能安臥。

【用法用量】 水2盞,煎至1盞,去滓溫服。

【摘錄】 《醫學正傳》卷二引東垣方

《杏苑》卷三:茯苓滲濕湯

【處方】 黃芩2分,黃連1錢5分,梔子2錢,陳皮2分,枳實8分,青皮1分半,豬苓1錢,赤茯苓8分,澤瀉1錢,茵陳2錢。

【功效與作用】 濕熱內郁,致成黃疸。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水2鍾,煎1鍾,溫服。

【各家論述】 上證治宜清熱勝濕。是以黃芩、黃連、梔子以清熱,陳皮、青皮、枳實以散郁,豬苓、澤瀉、赤苓利小便滲濕,茵陳驅濕熱以退黃疸。

【摘錄】 《杏苑》卷三

景岳全書》卷五十七引《活人書》:茯苓滲濕湯

【處方】 白茯苓5分,澤瀉5分,茵陳5分,青皮5分,陳皮5分,防己5分,梔子8分,黃芩8分,黃連7分,枳實7分,蒼朮1錢,白朮1錢。

【功效與作用】 黃疸濕熱,嘔吐而渴,身目俱黃,小便不利,食少而熱。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錄】 《景岳全書》卷五十七引《活人書》

《慈幼心傳》卷下:茯苓滲濕湯

【處方】 四苓散平胃散加黃連、山梔仁、茵陳、山楂、麥芽、枳殼

【功效與作用】 小兒食疸。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錄】 《慈幼心傳》卷下

中藥方專題

參看中藥方劑主頁面。

按功效分類的常用方劑

解表劑清熱劑瀉下劑祛風濕劑祛濕利水劑溫里劑理氣劑消導劑驅蟲劑止血劑活血劑化痰止咳平喘劑安神劑熄風劑開竅劑補益劑固澀劑

中藥方大全 按拼音查詢

點擊字母查看完整藥方列表:

附:中藥材大全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相關頁面

本草圖書


中藥相關電子書

關於「茯苓滲濕湯」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