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五飲丸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處方】 遠志1兩,苦參1兩,烏賊骨1兩,藜蘆1兩,白朮1兩,甘遂1兩,五味子1兩,大黃1兩,石膏1兩,桔梗1兩,半夏1兩,紫菀1兩,前胡1兩,芒消1兩,栝樓根1兩,桂心1兩,芫花1兩,當歸1兩,人蔘1兩,貝母1兩,茯苓1兩,芍藥1兩,大戟1兩,葶藶1兩,黃芩1兩,恆山3分,薯蕷3分,厚朴3分,細辛3分,附子3分,巴豆30枚,蓯蓉1兩,甘草3分。

【製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由飲酒後及傷寒飲冷水過多所致5飲:留飲,停水在心下;澼飲,水澼在兩脅下;淡飲,水在胃中;溢飲,水溢在膈上五臟間:流飲,水在腸間,動搖有聲。

【用法用量】 飲服3丸,每日3次。稍稍加之,以知為度。

【各家論述】 《千金方衍義》:水飲為陰類,緣其人內乏真陽,雖有濕熱,但蘊為粘韌,不能稠厚,所以五飲丸中,必需辛溫益氣以鼓諸藥之力。如人蔘、白朮、附子、桂心,助陽藥也;藜蘆、恆山,涌吐藥也;大戟、芫花、甘遂、葶藶,破水藥也:大黃、芒消,攻下藥也:半夏、巴豆,滌痰藥也;巴豆不獨滌痰,兼能涌吐,所以白散用之,吐中便具發散之義,使軀殼之水,從皮腠而泄也;其用甘草、人蔘、芍藥,取相反之味,以激大戟、芫花、甘遂、藜蘆攻伐之力;因方中攻伐之劑過多,恐其津隨飲脫,是以蓯蓉、薯蕷、五味、茯苓之屬,又為必需;其餘諸藥,或相扶正,或佐去邪,總不出五種諸法,以為五飲通治也。

【摘錄】 《千金》卷十八

目錄

中藥方專題

參看中藥方劑主頁面。

按功效分類的常用方劑

解表劑清熱劑瀉下劑祛風濕劑祛濕利水劑溫里劑理氣劑消導劑驅蟲劑止血劑活血劑化痰止咳平喘劑安神劑熄風劑開竅劑補益劑固澀劑

中藥方大全 按拼音查詢

點擊字母查看完整藥方列表:

附:中藥材大全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相關頁面

本草圖書


中藥相關電子書

關於「大五飲丸」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