溢飲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溢飲,病證名。飲病之一(屬《金匱要略》四飲之一)。《素問.脈要精微論》:「肝脈軟而散,色澤者,當病溢飲。溢飲者,渴暴多飲而易入肌皮腸胃之外也。」《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飲水流行,歸於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身體疼重,謂之溢飲。」此病之飲邪主要泛溢於體表肌膚和四肢。臨床兼見身體痛重,支節煩疼;亦可兼見咳喘胸悶乏力等症。宜溫肺化飲發汗驅邪。用大青龍湯小青龍湯、桂苓神術湯等方。參見四飲、痰飲條。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飲水流行,歸於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身體疼痛,謂之溢飲。」  

目錄

病因病機

飲指體內水液傳輸不利停於腹腔或四肢的病症:痰~、懸~、溢~和支飲。諸飲者,皆由榮衛氣否澀,三焦不通,而因飲水多停積而造成痰飲。飲分各經,在心則怔忡眩暈,在肺則喘急咳嗽,在脾則短氣脾滿,在肝則脅滿嚏痛,在腎則臍下悸動;在上則面浮,在下則趺腫,在胃中則胸滿口渴而水入即吐,在經絡則一臂不遂而復移一臂,在腸間則雷鳴泄瀉或為溺結與癃閉相似,在陽分不去,久則化氣與黃腫相似,在陰分不去,久則成形與積塊相似,在左脅者形同肥氣,在右脅者形同氣賁。

溢飲是因飲食不節,或情志失調,年高體弱,陽氣素虛,致使脾失健運,腎失開合,氣機阻滯,水濕內停。以頭面、下肢或全身浮腫,畏冷,乏力等為主要表現的水中累積病。聶文濤認為內分泌失調性水腫多表現為溢飲證。朱文鋒則認為本病相當於西醫所說內分泌失調性水腫。  

診斷依據

1、晨起水腫,至夜晚活動終止時最明顯。

2、可見情緒不安、抑鬱月經紊亂,天熱加重。可有頭疼、噁心、肢端麻木等症。

3、幾乎都是女性發生,往往與月經有關,中年多數。  

診斷鑒別

1、脈痹:凡是指以血脈症状為主的痹證臨床表現為有不規則的發熱,肌膚有灼熱感、疼痛、皮府或見紅斑,多因血虛,以寒濕邪留滯血脈所致。主要是下肢水腫,不見眼面。

2、心衰:水腫從下肢開始,心悸怔仲明顯,唇指紺紫。

3、腎水:水腫多從眼瞼開始,逐漸延及全身,小便常見尿蛋白、管型等。

4、脾水:肢體水腫,全身消瘦,多有營養不良史。  

辯證論治

1、氣血兩虧:十全大補湯加減。

2、肝腎陰虛:杞菊地黃東加減。

3、氣滯水停:柴胡疏肝東加減。

4、脾腎陽虛濟生腎氣丸加減。

5、血瘀水停:桂枝茯苓丸加減。

關於「溢飲」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