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朮膏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目錄

醫學入門》卷七:白朮膏

【處方】 白朮500克 陳皮120克

【功效與作用】 脾胃不和,飲食無味,大便泄瀉

【用法用量】 煎膏。每次服15~20毫升,開水沖服

【摘錄】 《醫學入門》卷七

《衛生總微》卷十:白朮膏

【處方】 白朮半兩,白茯苓1分,人蔘(去蘆)1分,滑石1分,澤瀉半兩。

【製法】 上為末,煉蜜和膏。

【功效與作用】 小兒暑月中熱,或傷暑伏熱,頭目昏痛,霍亂吐瀉,腹滿氣痞煩躁作渴,小便不利;並治小兒脾胃不和,腹脹氣痞,不美乳食。

【用法用量】 每用1皂子大,米飲化下,不拘時候。

【摘錄】 《衛生總微》卷十

扶壽精方》:白朮膏

【別名】 助胃膏

【處方】 人蔘2錢,白朮(炒)2錢,白茯苓2錢,甘草(炙)2錢,白豆蔻7分,肉豆蔻2個(麵包煨),木香1錢,山藥5錢,砂仁20個(炒)。

【製法】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肥皂子大。

【功效與作用】 和脾胃,進飲食,利水消積。主小兒吐瀉,小兒傷乳停食,胃弱脾虛中氣不足,小水不利,寒濕腹痛泄瀉不止。

【用法用量】 本方方名,據劑型當作「白朮丸」。

【注意】 忌生冷硬物。

【摘錄】 《扶壽精方》

攝生眾妙方》卷二:白朮膏

【別名】 白朮助胃丹

【處方】 上好片術(全無一些蒼色者)。

【製法】 切開,入瓷鍋,水浮於藥一手背,文武火煎干一半,傾置1瓶盛之。又將滓煎,又如前並之於瓶,凡煎3次,驗術滓嚼無味乃止,去滓,卻將3次所煎之汁,仍入瓷鍋內文武火慢慢熬成膏。

【功效與作用】 健脾祛濕,溫中,益氣固表,止久泄痢,善補脾胃,進飲食,生肌肉除濕化痰。主脾胃大虛,自汗乏力,四肢怠倦,飲食不思,或食而不化,嘔吐泄痢瀉下完谷、白沫,慢性濕疹(頑濕),下肢慢性潰瘍臁瘡),手足汗皰疹

【用法用量】 白朮助胃丹(《醫便》卷四)。《本草綱目》引《千金良方》本方用法:每服二三匙,蜜湯調下。《痘疹全集》:虛極者,人蔘湯調服

【摘錄】 《攝生眾妙方》卷二

《攝生眾妙方》卷二:白朮膏

【處方】 白朮1斤,人蔘4兩。

【製法】 上切,以沸過熟水15碗浸1宿,次日桑柴文武火煎成膏,仍成1斤兩,入煉蜜4兩。

【功效與作用】 補養。主

【用法用量】 以白沸湯調服。

【摘錄】 《攝生眾妙方》卷二

《馮氏錦囊.雜症》卷五:白朮膏

【處方】 白朮10斤(取於潛出者,先煮粥湯待冷,浸1宿,颳去皮,淨,切片,用山黃土蒸之,晒乾,再以米粉蒸之,晒乾)。

【製法】 上用水100碗,柴火煎至30碗,加白蜜2斤,熬成膏。

【功效與作用】 補脾健胃,和中進食。主

【用法用量】 每服1酒杯,淡薑湯點服。

【各家論述】 太陰生化之源,其性喜燥,其味喜甘,其氣喜溫,白朮備此三者,故為中宮要藥。配以白蜜,和其燥也,且甘味重則歸脾速。陶氏頌云:百邪外御,六腑內充,味重金漿,芳踰玉液,豈無故而得此隆譽哉?

【摘錄】 《馮氏錦囊.雜症》卷五

《名家方選》:白朮膏

【處方】 豬皮3錢,桑白皮(生)3錢,白朮瓢肉(為末)各2錢8分,黑豆3合。

【製法】 以水2升,煮取4合,去滓,入酒5合,更煮取3合,令如泥,更加術末。

【功效與作用】 水腫胸部者。

【用法用量】 每服2錢,白湯送下。

【摘錄】 《名家方選》

中藥方專題

參看中藥方劑主頁面。

按功效分類的常用方劑

解表劑清熱劑瀉下劑祛風濕劑祛濕利水劑溫里劑理氣劑消導劑驅蟲劑止血劑活血劑化痰止咳平喘劑安神劑熄風劑開竅劑補益劑固澀劑

中藥方大全 按拼音查詢

點擊字母查看完整藥方列表:

附:中藥材大全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相關頁面

本草圖書


中藥相關電子書

關於「白朮膏」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