鸛骨丸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目錄

《聖惠》卷五十六:鸛骨丸

【處方】 鸛骨1兩(塗酥、炙微黃),桂心3分,雄黃1兩(細研、水飛過),麝香半兩(細研),硃砂1分(細研),川大黃3分(銼碎、微炒),蜈蚣1條(微炙)。

【製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屍疰邪氣流注悶絕,時複發作,寒熱淋瀝,或腹痛脹滿。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煎桃枝湯下,不拘時候。

【摘錄】 《聖惠》卷五十六

方出《外台》卷十三引《廣濟方》,名見《聖惠》卷五十六:鸛骨丸

【處方】 鸛骨3寸(炙),羚羊鼻2個(炙令焦),乾薑1兩,麝香2分(研),蜥蜴1個(炙),斑蝥14個(去翅足、熬),雞屎白3兩(熬),巴豆5個(去心皮,熬令黑),芫青20個(去翅足,熬),藜蘆1兩(去蘆頭,熬令黃)(一方無斑蝥、雞屎白、巴豆、芫青、藜蘆。)。

【製法】 上為末,蜜和丸,如小豆大。

【功效與作用】 初得遁屍及五屍,經年不愈,心腹短氣

【用法用量】 每服3丸,空腹飲送下,每日2次,稍加至6-7丸。以知為度,至吐利

【注意】 忌生冷、油膩、豬肉、蒜、粘食、陳臭、蘆筍

【摘錄】 方出《外台》卷十三引《廣濟方》,名見《聖惠》卷五十六

《千金》卷十七:鸛骨丸

【處方】 鸛骨3寸,雄黃4分,莽草4分,丹砂(一作丹參)4分,牡蠣4分(一作牡丹),藜蘆2分,桂心2分,野葛2分,斑蝥14個,巴豆40個,蜈蚣1個,芫青14個。

【製法】 上為末,蜜為丸,如小豆大。

【功效與作用】 遁屍,飛屍,積聚,胸痛連背,走無常處,或在藏,或腫在腹,或奄奄然而痛。

【用法用量】 方中鸛骨,《聖惠》作「鶴腦骨」,方名「鶴腦骨丸」。

【各家論述】 《千金方衍義》:鸛善啖蛇,故其骨能療屍疰,更以斑蝥、芫青、莽草、藜蘆、蜈蚣、野葛等味匯入一方以毒攻毒

【摘錄】 《千金》卷十七

方出《外台》卷二十三引《廣濟方》,名見《聖惠》卷六十六:鸛骨丸

【處方】 鸛骨(炙)4分,狸骨(炙)4分,射干4分,玄參4分,升麻(炙)4分,青木香4分,沉香4分,犀角屑4分,丁香4分,羚羊角屑4分,丹參4分,甘草(炙)4分,人蔘3兩,沙參3兩,獺肝6分,連翹6分,光明砂2分(研)。

【製法】 上為末,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瘰癧

【用法用量】 《聖惠》有麝香半兩。

【注意】 忌生冷、油膩、血食酢、熱肉、海藻菘菜、粘食、陳臭生血物。

【摘錄】 方出《外台》卷二十三引《廣濟方》,名見《聖惠》卷六十六

《外台》卷十三引張文仲方:鸛骨丸

【處方】 鸛骨3寸(炙),桂心3寸,虻蟲14個(去翅足,熬),巴豆30個(去心皮,熬),斑蝥14個(去翅足,熬)。

【製法】 上為末,蜜和為丸,如小豆大。

【功效與作用】 屍疰惡氣百病。

【用法用量】 每服2丸,每日3次,清飲送下。

【注意】 忌野豬肉、蘆筍、生蔥。

【摘錄】 《外台》卷十三引張文仲方

中藥方專題

參看中藥方劑主頁面。

按功效分類的常用方劑

解表劑清熱劑瀉下劑祛風濕劑祛濕利水劑溫里劑理氣劑消導劑驅蟲劑止血劑活血劑化痰止咳平喘劑安神劑熄風劑開竅劑補益劑固澀劑

中藥方大全 按拼音查詢

點擊字母查看完整藥方列表:

附:中藥材大全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相關頁面

本草圖書


中藥相關電子書

關於「鸛骨丸」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