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消散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目錄

聖濟總錄》(人衛本)卷一五七:芒消散

【處方】 芒消半兩,蒲黃半兩,芎藭半兩,桂(去粗皮)半兩,鬼箭羽半兩,生乾地黃(焙)1兩,桃仁(去皮尖雙仁,炒)半兩。

【製法】 上為粗末。

【功效與作用】 半產惡露不盡,氣攻疼痛,血下成塊,結築臍腹。

【用法用量】 本方方名,原書(文瑞樓本)作「芒消飲」。

【摘錄】 《聖濟總錄》(人衛本)卷一五七

《聖惠》卷九:芒消散

【處方】 川芒消2兩,前胡1兩(去蘆頭),枇杷葉半兩(拭去毛,炙微黃),葛根1兩(銼),川大黃2兩(銼碎,微炒),半夏1兩(湯洗7遍,去滑)。

【製法】 上為粗散。

【功效與作用】 傷寒先下,九日不解,致令內實,胸脅逆滿,日晚即潮熱者。

【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大棗3個,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以利為度。

【摘錄】 《聖惠》卷九

方出《千金》卷十,名見《普濟方》卷一九五:芒消散

【處方】 大黃1兩半(末),生地黃汁8合,芒消1兩。

【製法】 上三味合和。

【功效與作用】 急黃,熱氣骨蒸,兩目赤脈。

【用法用量】 每服5合,日2次,以利為度。

【各家論述】 《千金方衍義》:疸發而見骨蒸,似乎虛象,以病起於急,屬實何疑?其兩目脈赤,又為血熱之驗。故於《金匱大黃消石湯中裁去黃柏梔子之苦寒,加入生地黃汁,專化血脈之滯也。

【摘錄】 方出《千金》卷十,名見《普濟方》卷一九五

《聖惠》卷三十二:芒消散

【處方】 川芒消1兩,黃連(去須)1兩,黃芩1兩,枳殼(麩炒微黃,去瓤)1兩,梔子仁1兩,鉤藤(銼)1兩,川大黃3分(銼碎,微炒),甘草3分(炙微赤,銼)。

【製法】 上為細散。

【功效與作用】 丹石毒攻眼,疼痛、腫、生翳,心神躁亂。

【用法用量】 每服2錢,食後以烏豆湯調下。

【摘錄】 《聖惠》卷三十二

《聖惠》卷六十二:芒消散

【處方】 川芒消2兩,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梔子仁1兩,甘草1兩(生,銼),黃芩1兩。

【製法】 上為散。

【功效與作用】 發背。大小便不通,心神煩躁,臍腹妨悶。

【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聖惠》卷六十二

《聖惠》卷八十二:芒消散

【處方】 川芒消3分,川大黃3分(銼碎,微炒),赤茯苓3分,木通1兩(銼),黃芩半兩,甘草1分(炙微赤,銼)。

【製法】 上為粗散。

【功效與作用】 8-9歲兒臟腑結實壯熱

【用法用量】 每服1錢,以水1小盞,加生薑少許,蔥白2寸,煎至5分,去滓溫服。

【摘錄】 《聖惠》卷八十二

《聖濟總錄》卷五十三:芒消散

【處方】 芒消(別研)半兩,赤茯苓(去黑皮,為末)1兩。

【製法】 上為末。

【功效與作用】 膀胱結熱不通。

【用法用量】 每服2錢匕,蜜熟水調下。心煩躁熱者,以冷蜜水調下。

【摘錄】 《聖濟總錄》卷五十三

中藥方專題

參看中藥方劑主頁面。

按功效分類的常用方劑

解表劑清熱劑瀉下劑祛風濕劑祛濕利水劑溫里劑理氣劑消導劑驅蟲劑止血劑活血劑化痰止咳平喘劑安神劑熄風劑開竅劑補益劑固澀劑

中藥方大全 按拼音查詢

點擊字母查看完整藥方列表:

附:中藥材大全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相關頁面

本草圖書


中藥相關電子書

關於「芒消散」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