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應丸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目錄

三因極一病證方淪》卷十一:感應丸

【別名】 太乙神明再造丸(《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一)。

【處方】 肉豆蔻 川姜(炮)百草霜各60克 木香45克 蓽澄茄 京三棱(炮)各30克 巴豆100粒(去皮、心,別研)杏仁100粒(去皮、尖,別研)酒蠟120克 油30克 丁香30克

【製法】 上除巴豆、杏仁外,並為細末,次下巴豆、杏仁等,和勻。先將油煎蠟令熔化,傾在藥末內,和成劑。入臼內,杵千餘下,旋丸如綠豆大。

【功效與作用】 溫中消積。治寒積內阻,不能運化,心下堅滿,兩脅膨脹,心腹疼痛,嚏宿腐氣,及霍亂吐瀉,久利赤白,膿血相雜,米穀不消。

【用法用量】 每服3~5丸,熟水吞下,食後臨臥服。小兒如黍米大2~3丸。

【摘錄】 《三因極一病證方淪》卷十一

普濟方》卷一七二:感應丸

【處方】 杏仁(生)、巴豆(去皮)、晉棗(去核)。

【製法】 棗中裝巴豆2個,同杏仁紙裹,水蘸濕,燒熟,搗爛為丸,如綠豆大,用油單紙包裹備用。

【功效與作用】 積聚,宿食不消。

【用法用量】 每服5-7丸,空心送下。

【摘錄】 《普濟方》卷一七二

《局方》卷三(紹興續添方):感應丸

【別名】 感應丹、威喜丸

【處方】 百草霜(用村莊家鍋底上颳得者,細研)2兩,杏仁(淨者,去雙仁)140個(去尖,湯浸1宿,去皮,別研極爛如膏),南木香(去蘆頭)2兩半,丁香(新揀者)1兩半,川乾薑炮製)1兩,肉豆蔻(去粗皮,用滑皮仁子)20個,巴豆70個(去皮心膜,研細,出盡油如粉)。

【製法】 上除巴豆粉、百草霜、杏仁3味外,餘4味搗為細末,與前3味同拌,研令細,用好蠟匱和,先將蠟6兩溶化作汁,以重綿濾去滓,以好酒1升,於銀石器內煮蠟熔,數沸傾出,候酒冷,其蠟自浮,取蠟稱用。凡春夏修合,用清油1兩,於銚內熬令末散香熟,次下酒煮蠟4兩,同化作汁,就鍋內乘熱拌和前項藥末;秋冬修合,用清油1兩半,同煎煮熱作汁,和匱藥末成劑,分作小鋌子,以油單紙裹,旋丸如綠豆大。

【功效與作用】 磨化積聚,消逐溫冷,療飲食所傷,快三焦滯氣。常服進飲食,消酒毒,令人不中酒。主虛中積冷,氣弱有傷,停積胃脘,不能傳化;或因氣傷冷,因飢飽食,醉酒過多,心下堅滿,兩脅脹痛,心腹大疼,霍亂吐瀉,大便頻並,後重遲澀,久痢赤白,膿血相雜,米穀不消,愈而複發;中酒嘔吐,痰逆噁心,喜睡頭旋胸膈痞悶,四肢倦怠,不欲飲食;妊娠傷冷,新產有傷,若久有積寒,吃熱藥不效者;久病形羸,荏苒歲月,漸致虛弱,面黃肌瘦,飲食或進或退,大便或秘或泄,不拘久新積冷;又治小兒脾胃虛弱,累有傷滯,糞白鮮臭,下痢水谷,連綿月日,用熱藥及取轉不效者。

【用法用量】 感應丹(《臞仙活人方》卷下)、威喜丸(《蘭台軌範》卷一)。

【各家論述】 《醫方集解》:此手足陽明藥也。肉蔻逐冷消食,下氣和中;丁香暖胃助陽,宣壅除癖;木香升降諸氣,和脾疏肝;杏仁降氣散寒,潤燥消積;炮姜能逐痼冷而散痞通關;巴豆善破沉寒而奪門宣滯,寒積深痼,非此莫攻;百草霜和中溫散,亦能消積治痢為佐也。

【摘錄】 《局方》卷三(紹興續添方)

《三因》卷十一:感應丸

【別名】 太乙神明再造感應丹

【處方】 肉豆蔻3兩,川姜(炮)3兩,百草霜3兩,木香1兩半,蓽澄茄1兩,京三棱(炮)1兩,巴豆100粒(去皮心,別研),杏仁100粒(去皮尖,別研),酒蠟4兩,油1兩,丁香1兩。

【製法】 上除巴豆、杏仁外,並為細末,次下巴豆、杏仁等和勻,先將油煎蠟令熔化,傾在藥末內,和為丸,如綠豆大。

【功效與作用】 虛中積冷,氣弱有傷,不能傳化,心下堅滿,兩脅膨脹,心腹疼痛,噫宿腐氣;及霍亂吐瀉,或復遲澀,久痢赤白,膿血相雜,米穀不消,久病形羸,面黃口淡,不能飲食。

【用法用量】 太乙神明再造感應丹(《得效》卷四)。

【摘錄】 《三因》卷十一

中藥方專題

參看中藥方劑主頁面。

按功效分類的常用方劑

解表劑清熱劑瀉下劑祛風濕劑祛濕利水劑溫里劑理氣劑消導劑驅蟲劑止血劑活血劑化痰止咳平喘劑安神劑熄風劑開竅劑補益劑固澀劑

中藥方大全 按拼音查詢

點擊字母查看完整藥方列表:

附:中藥材大全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相關頁面

本草圖書


中藥相關電子書

關於「感應丸」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