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惡性黑色素瘤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皮膚惡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 of skin,MM),是源於表皮正常黑素細胞或原有痣細胞的一種惡性腫瘤,雖較皮膚癌少見,但惡性程度高,進展迅速,病情險惡,預後極差。

目錄

致病原因

1.痣細胞痣惡變:原發性皮膚惡性黑色素瘤可起源於表皮中原有的黑素細胞和某些原已存在的先天性(常為大的,如先天性巨痣)和後天性皮內型痣細胞痣。但約1/3 皮膚惡性黑色素瘤患者無痣細胞痣史。

2.紫外線輻射:反覆照射290~320 nm波長的紫外線不僅可導致黑素細胞數量的增加,且可引起其質的變化。有人認為惡性雀斑樣痣型MM與陽光的直接照射有關,非曝光部位的結節型皮膚惡性黑色 素瘤則可能因日光作用,曝光區皮膚釋放一種物質進入血中(日光循環因子),作用於非曝光部位皮膚的黑色素細胞所致。

3.遺傳:患者家族成員中易患該病。家族性患者的發病年齡較一般早10年左右。某些遺傳性皮膚病著色性干皮病患者50%可發生該病。

4.外傷與刺激:該病常發生於頭皮、手掌、足底等經常遭受摩擦部位,不少年輕女性患者常有多年前「點痣」史。有人統計10%~60%患者有外傷史,包括壓傷、刺傷、鈍器傷、拔甲、燒傷X線照射等。

5.病毒感染:有人在田鼠和人的皮膚惡性黑色素瘤細胞中發現病毒樣顆粒。

6.免疫反應:該病多見於老年人,隨年齡增長而發病率增加。另外,可有自行消退現象,說明該病的發生與患者機體免疫反應有一定關係。

臨床表現

1.原位性惡性黑瘤:又稱表皮內惡黑,指惡黑病變僅局限於表皮內,處於原位階段。

(1)惡性雀斑樣痣:又名Hutchinson雀斑,常發生於年齡較大者。幾乎均見於暴露部位,尤以面部最常見,極少數也可發生於非暴露部位。該病開始為一色素不均勻的斑點,一般不隆起,邊緣不規則,逐漸向周圍擴大,直徑可達數厘米,往往一邊擴大,而另一邊自行消退。損害呈淡褐色、褐色,其中可伴有暗褐色至黑色小斑點。據統計,一般惡性雀斑存在10~15年,而面積達4~6cm。以後才發生侵襲性生長,因此在很多病例,尤其是面部的損害發生侵襲性生長者往往很慢,常常在發生侵襲性生長前,患者即因其他原因而死亡。

(2)淺表擴散性原位惡黑:又稱Paget樣原位惡黑。以中老年患者為多,可發生於任何部位,但多見於非暴露部位。損害較惡性雀斑樣痣為小,直徑很少超過2.5cm,常誤診為痣細胞痣。通常皮損稍隆起,外形不規則或邊緣呈鋸齒狀。有的部分呈弧形。其特點是色調多變而不一致,黃褐色、褐色、黑色,同時混有灰白。如發生侵襲性生長時,其速度較惡性雀斑樣痣迅速得多,往往在1~2年即出現浸潤結節潰瘍出血

(3)肢端雀斑樣原位黑素瘤:發病可能與外傷有關。其特點是發病於掌、跖、甲床和甲床周圍無毛部位,特別好發於足跖。此瘤在原位生長時間較短,很快發生侵襲性生長。早期表現為深淺不一的色素沉著斑,邊緣不規則,邊界不清楚。如病變位於爪甲和甲床,則表現為縱行色素帶。

2.侵襲性皮膚惡性黑瘤

(1)雀斑型黑瘤(freckle-like melanoma):由惡性雀斑樣痣發生侵襲性生長而來,故常見於老年人,多發生於身體暴露部位,尤其是面部,約佔頭頸部黑瘤的50%。病變大體上呈圓形,直徑通常在3~6cm或更大,輪廓不規則,扁平狀。顏色可由淺棕色至黑色,或黑色病變中夾雜有灰白色或淡藍色區域。隨著病程進展,病變中出現單個或多個黑色結節。該型黑瘤,初期呈輻射性生長,最終才進入垂直生長期,有些根本不進入垂直生長期。故較晚發生轉移,轉移多傾向於局部淋巴結。其5年存活率可達80%~90%。

(2)表淺擴散型惡性黑瘤(superficial spreading type malignant melanoma) 由Paget樣原位惡黑髮展而來。此時在原有稍隆起的斑片基礎上。出現局部浸潤、結節、潰瘍、出血。該型黑瘤較雀斑型發展快,經過一段輻射生長期後即轉入垂直生長期。其5年存活率約70%。

(3)結節型惡性黑瘤(nodular malignant melanoma):身體任何部位均可發生,但最常見於足底。開始為隆起的斑色,呈暗黑、藍黑或灰色結節,有時呈粉紅色,周圍可見散在的棕色黑瘤蹤跡。以後很快增大,可發生潰瘍,或隆起如草狀或菜花樣。該型黑瘤進展快,常無輻射生長期,直接進入垂直生長期。5年存活率為50%~60%。

(4)特殊類型的黑瘤:

①肢端雀斑樣痣型黑瘤(acromelic freckle-like nevoid melonoma):發病可能與外傷有關。其特點是發病於掌、跖、甲床和甲床周圍無毛部位,特別好發於足跖。臨床上類似於雀斑樣痣型黑瘤,但侵襲性更強。以黑人和東方人較為常見。早期表現為深淺不一的色素沉著斑,邊緣不規則,邊界不清楚。如病變位於爪甲和甲床,則表現為縱行色素帶。

②無色素性黑瘤(non-pigmented melanoma):較為少見,在Giuliano等(1982)報導的2881例黑瘤中約佔1.8%。病變通常呈結節狀,缺乏色素,常被延誤診斷,預後較差。

惡性藍痣(malignant blue nevus):更為罕見。由藍痣細胞惡變而成。常見於女性臀部。其明顯的特徵是,即使已發生淋巴結轉移,患者仍可生存多年。

④巨毛痣中的惡性黑瘤(malignant melanoma in giant hairy nevus):30%~40%的兒童黑瘤源於巨毛痣。表現為巨毛痣中出現結節和潰瘍,並有顏色改變。因此,對先天性巨毛痣應密切觀察或做預防性切除。

纖維增生性黑瘤(fibrous proliferated melanoma):好發於頭頸部,呈結節狀生長,約2/3病例無色素沉著。其特徵是,少數黑瘤細胞位於大量的纖維組織之中,預後較差。

⑥原發病灶不明的黑瘤(melanoma with an unknown primary origin):該型黑瘤找不到原發病灶,黑瘤僅在區域淋巴結或其他器官被發現。其預後與原發灶明確並有區域淋巴結轉移者無顯著差別。

診斷依據


  1.病史與症状:詳細的病史與體檢對診斷十分重要。體表任何色素性皮損,若突然增長加速,周圍出現色素暈或色素脫失、表面出現鱗屑滲出、破潰、出血、脫毛、附近出現衛星結節、局部癢痛等情況,均應考慮黑瘤的發生。   

2.實驗室檢查   

(1)尿液檢查:通常實驗室檢查對診斷無大幫助,但當黑瘤已發生廣泛轉移時,尿中可出現大量黑素原及其代謝物而呈黑尿。   

(2)組織病理檢查:應對黑瘤的定性、腫瘤的類型、侵襲深度、最大垂直厚度、細胞分裂相、表面有否潰瘍、基底血管淋巴管的侵犯情況及有無細胞性炎症反應等作出診斷描述。

對已確診為黑瘤的病人,尚應詳細檢查有無區域淋巴結轉移和遠處轉移。這些對制定治療方案和估計預後有重要意義。有研究表明,臨床上通過觸診發現有區域淋巴結轉移者較行選擇性淋巴結清掃時鏡下發現有淋巴結微轉移(micrometastasis)或稱亞臨床轉移(subclinial metastasis)者長期生存的幾率減少20%~50%。因此,早期確定是否有淋巴結微轉移,對提高5年生存率具有重要意義。

輔助檢查 

1.組織病理檢查:可見黑素細胞異常增生,表皮內或表皮-真皮界處有細胞巢。核仁通常呈嗜酸性的「鳥眼樣」。在侵襲性黑瘤,可在真皮或皮下組織內見到黑瘤細胞。

對於典型的黑瘤,一般HE染色切片病理學檢查,即可明確診斷。但非典型的黑瘤,如無色素性黑瘤等,常需輔加一些特殊技術(如S—100和HMB—45免疫組化檢查)才有助於診斷。

2.尿液檢查:尿中出現大量黑素原及其代謝物而呈黑尿時,對黑瘤的確診有幫助。

X線攝片、B超CTMRI放射性核素掃描等檢查,有助於判斷黑瘤有否肺、肝、腎、腦等內臟轉移情況。

預防

專家指出,要預防該病就要盡量避免日晒,應用遮陽屏是主要的一級預防患者護理方法,特別是對那麼特別危險人群,加強疾病預防教導,進步三早,即早找到、早臨床診斷檢查診斷、早治療,更為主要。

人體正常皮膚的屏障功能對於保持人體內環境的穩定起了重要作用。它一方面保護機體免受外界環境中各種機械、物理化學或生物性因素可能造成的有害影響;另一方面又能防止機體內各種營養物質、電解質和水分的喪失,從而保持了機體內環境的穩定。

正常皮膚能通過對光的吸收來保護機體免受光損傷,而表皮中黑素顆粒對防止紫外線可能引起的日晒損傷也具有較好的屏障作用。

但是,皮膚如果經過了強烈日光長時間照射,就會抑制機體免疫系統的正常運作,並且降低皮膚的自然抵抗力,出現急性光毒性炎症性損害,其反應的強度與光線的強度、照射的時間和範圍、膚色深淺等因素有關,兒童和婦女易發病,因為大約75%—80%的紫外線照射量是在18歲之前積累的,尤以兒童時期為多,成年人的皮膚惡性黑色素瘤大多起因於兒時所受的暴晒。

健康問答網關於皮膚惡性黑色素瘤的相關提問

關於「皮膚惡性黑色素瘤」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