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丸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目錄

金匱要略》卷上:赤丸

【處方】 茯苓56克 半夏56克(洗)烏頭28克(炮)細辛14克

【製法】 上四味,研末,納真朱為色,煉蜜為丸,如麻子大。

【功效與作用】 溫經散寒,化飲止痛。主寒飲腹痛手足厥逆

【用法用量】 空腹時用酒飲下3丸,日二次,夜一次,不知,稍增之,以知為度。

【備註】 方中烏頭溫經散寒,可治沉寒痼冷引起的腹痛,細辛、茯苓、半夏溫化寒飲;陰寒內盛,血瘀不行,故用硃砂以通血脈。合用可奏溫經散寒,化飲止痛之效。

【摘錄】 《金匱要略》卷上

《千金》卷十六:赤丸

【處方】 茯苓4兩,桂心4兩,細辛1兩,烏頭2兩,附子2兩,射罔大棗1枚。

【製法】 上為末,納真朱為色,煉蜜為丸,如麻子大。

【功效與作用】 寒氣厥逆

【用法用量】 每服1丸,空腹酒送下,日2次,夜1次。不知,加至2丸,以知為度。

【各家論述】 《千金方衍義》:《金匱》赤丸方只4味,妙在烏頭、半夏之反激並用。《千金》乃裁汰半夏改用桂、附、射罔,雖悍烈過於半夏,然不若反激之力最勝。真朱力能交濟坎離,收攝虛火,或雲是緣礬煅造,賓士土臟,有溫散之專功,無傷中之叵測。

【摘錄】 《千金》卷十六

《金匱》卷上:赤丸

【處方】 茯苓4兩,半夏4兩(洗,1方用桂),烏頭2兩(炮),細辛1兩。

【製法】 上為末,納真朱為色,煉蜜為丸,如麻子大。

【功效與作用】 寒氣厥逆。

【用法用量】 每服3丸,先食酒飲送下,日2次,夜1次。不知稍增之,以知為度。

【各家論述】 ①《張氏醫通》:此方烏頭與半夏同劑,用相反以攻堅積沉寒,非妙達先聖至理,不能領略其奧,與胡洽治膈上積用十棗湯甘草大戟同一妙義。而《普濟方》僅用烏頭、半夏2味,易白鳳仙子、杏仁黃丹為衣,服7丸至穀道見血而止。其瞑眩之性可知。蓋藥之相反相惡,不過兩毒相激,原非立能傷人,後世以為相反之味,必不可用,陋哉。②《金匱方歌括》元犀按:寒氣而至厥逆,陰邪盛也。方中烏頭、細辛以溫散獨盛之寒;茯苓、半夏以降泄其逆上之氣,人所共知也;而以硃砂為色,其玄妙不可明言,蓋以此品具天地純陽之正色,陽能勝阻,正能勝邪,且以鎮寒氣之浮,而保護心主,心主之令行,則逆者亦感化而效順矣。

【摘錄】 《金匱》卷上

《外台》卷十三引《崔氏方》:赤丸

【處方】 雄黃2兩(研),馬目毒公(鬼臼也)2兩,丹砂(研)2兩,莽草(炙)2兩,藜蘆(熬)2兩,巴豆80枚(去心皮,熬),皂莢1兩(去皮子,炙),真珠1兩(研)。

【製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小豆大。

【功效與作用】 久,室家相傳,乃至滅族。

【用法用量】 每服2丸,吐下惡蟲數10枚。

【注意】 忌野豬肉蘆筍、生血物。

【摘錄】 《外台》卷十三引《崔氏方》

中藥方專題

參看中藥方劑主頁面。

按功效分類的常用方劑

解表劑清熱劑瀉下劑祛風濕劑祛濕利水劑溫里劑理氣劑消導劑驅蟲劑止血劑活血劑化痰止咳平喘劑安神劑熄風劑開竅劑補益劑固澀劑

中藥方大全 按拼音查詢

點擊字母查看完整藥方列表:

附:中藥材大全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相關頁面

本草圖書


中藥相關電子書

關於「赤丸」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