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染病學/炭疽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傳染病學》 >> 細菌感染 >> 炭疽
傳染病學

傳染病學目錄

炭疽(anthrax)是由炭疽桿菌所致的人畜共患傳染病。原系食草動物(羊、牛、馬等)的傳染病,人因接觸這些病畜及其產品或食用病畜的肉類而被感染。臨床上主要表現為局部皮膚壞死及特異的黑痂,或表現為肺部、腸道及腦膜急性感染,有時伴有炭疽桿菌性敗血症

目錄

病原學

炭疽桿菌為革蘭陽性粗大桿菌,長5~10μm,寬1~3μm,兩端平切,排列如竹節,無鞭毛,不能運動。在人及動物體內有莢膜,在體外不適宜條件下形成芽胞。本菌繁殖體抵抗力同一般細菌,其芽胞抵抗力很強,在土壤中可存活數十年,在皮毛製品中可生存90年。煮沸40分鐘、140℃乾熱3小時、高壓蒸氣10分鐘、20%漂白粉和石灰乳浸泡2日、5%石碳酸24小時才能將其殺滅。在普通瓊脂肉湯培養基上生長良好。本菌致病力較強。

炭疽桿菌主要有4種抗原:①莢膜多肽抗原,有抗吞噬作用。②菌體多糖抗原,有種特異性。③芽胞抗原。④保護性抗原,為一種蛋白質,是炭疽毒素的組成部分。有毒株產生的毒素有3種,除保護性抗原外,還有水腫毒素,致死因子。

流行病學

(一)傳染源 主要為患病的食草動物,如牛、羊、馬、駱駝等,其次是豬和狗,它們可因吞食染菌食物而得病。人直接或間接接觸其分泌物及排泄物可感染。炭疽病人的痰、糞便及病灶滲出物具有傳染性

(二)傳播途徑

1.經皮膚粘膜 由於傷口直接接觸病菌而致病。病菌毒力強可直接侵襲完整皮膚

2.經呼吸道 吸入帶炭疽芽胞的塵埃、飛沫等而致病。

3.經消化道 攝入被污染的食物或飲用水等而感染。

(三)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但多見於農牧民、屠宰、皮毛加工,獸醫及實驗室人員。發病與否與人體的抵抗力有密切關係。

(四)流行特徵 在動物和人群間發病有一定關係,造成家畜流行的諸因素也與人群中流行的因素有關。本病世界各地均有發生,夏秋髮病多。

發病原理與病理變化

炭疽桿菌從損傷的皮膚、胃腸粘膜及呼吸道進入人體後,首先在局部繁殖,產生毒素而致組織及臟器發生出血浸潤壞死和高度水腫,形成原發性皮膚炭疽腸炭疽肺炭疽等。當機體抵抗力降低時,致病菌即迅速沿淋巴管血管向全身擴散,形成敗血症和繼發性腦膜炎。皮膚炭疽因缺血及毒素的作用,真皮神經纖維發生變化,故病灶處常無明顯的疼痛感。炭疽桿菌的毒素可直接損傷血管的內皮細胞,使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導致有效血容量減少,微循環灌注量下降,血液呈高凝狀態,出現DIC和感染性休克

本病主要病理改變為各臟器、組織的出血性浸潤、壞死和水腫。皮膚炭疽呈癰樣病灶,皮膚上可見界限分明的紅色浸潤,中央隆起呈炭樣黑色痂皮,四周為凝固性壞死區。鏡檢可見上皮組織呈急性漿液性出血性炎症,間質水腫顯著,組織結構離解,壞死區及病灶深處均可找到炭疽桿菌。

腸炭疽病變主要在小腸。腸壁呈局限性癰樣病灶及瀰漫出血性浸潤。病變周圍腸壁有高度水腫及出血,腸系膜淋巴結腫大,腹膜也有出血性滲出,腹腔內有漿液性含血的滲出液,內有大量致病菌。

肺炭疽呈出血性氣管炎支氣管炎小葉性肺炎梗死區。支氣管縱膈淋巴結腫大,均呈出血性浸潤,胸膜心包亦可受累。

腦膜炭疽的軟腦膜及腦實質均極度充血、出血及壞死。大腦、橋腦和延髓等組織切面均見顯著水腫及充血。蛛網膜下腔有炎性細胞浸潤和大量菌體。

炭疽桿菌敗血症患者,全身各組織及臟器均為廣泛性出血性浸潤、水腫及壞死,並有肝、腎濁腫和脾腫大

臨床表現

潛伏期一般為1~5日,也有短至12小時,長至2周。

皮膚炭疽 約佔98%,病變多見於面、頸、肩、手和腳等裸露部位皮膚。初為斑疹丘疹,次日出現水皰,內含淡黃色液體,周圍組織硬而腫脹。第3~4日中心呈現出血性壞死稍下陷,四周有成群小水泡,水腫區繼續擴大。第5~7日壞死區潰破成淺潰瘍,血樣滲出物結成硬而黑似炭塊狀焦痂,痂下有肉芽組織生成(即炭疽癰)。焦痂壞死區直徑大小有等,其周圍皮膚浸潤及水腫範圍較大。由於局部末梢神經受壓而疼痛不著,稍有癢感,無膿腫形成,這是炭疽的特點。以後隨水腫消退,黑痂在1~2周內脫落,逐漸癒合成疤。起病時出現發熱(38~39℃)頭痛關節痛、周身不適以及局部淋巴結和脾腫大等。

少數病例局部無黑痂形成而呈大塊狀水腫(即惡性水腫),其擴展迅速,可致大片壞死,多見於眼瞼、頸、大腿及手等組織疏鬆處。全身症状嚴重,若貽誤治療,預後不良。

肺炭疽 多為原發性,也可繼發於皮膚炭疽。可急性起病,輕者有胸悶胸痛全身不適、發熱、咳嗽、咯粘液痰帶血。重者以寒戰高熱起病,由於縱膈淋巴結腫大、出血並壓迫支氣管造成呼吸窘迫、氣急喘鳴、咳嗽、紫紺、血樣痰等。肺部僅可聞及散在的細小濕羅音或有胸膜炎體征。肺部體征與病情常不相符。X線縱膈增寬、胸水及肺部炎症。

腸炭疽 可表現為急性腸炎型或急腹症型。急性腸炎型潛伏期12~18小時。同食者相繼發病,似食物中毒症状輕重不一,發病時突然噁心嘔吐腹痛腹瀉。急腹症型患者全身中毒症状嚴重,持續性嘔吐及腹瀉,排血水樣便腹脹、腹痛,有壓痛或呈腹膜炎徵象,常並發敗血症和感染性休克。如不及時治療常可導致死亡。

腦膜炭疽(炭疽性腦膜炎) 多為繼發性。起病急驟,有劇烈頭痛、嘔吐、昏迷抽搐,明顯腦膜刺激症状,腦脊液多呈血性,少數為黃色,壓力增高,細胞數增多。病情發展迅猛,常因誤診得不到及時治療而死亡。

診斷

(一)流行病學資料 結合患者職業、工作和生活情況,如與食草動物密切接觸的農、牧、民、皮毛、皮革加工工人。或在疫區生活或敵人可能施放生物戰劑的環境中停留者。

(二)臨床表現 根據病史,結合臨床各型的特徵,作出臨床診斷

(三)實驗室檢查

1.血象 白細胞計數大多增高,一般10~20×109/L,少數可高達60~80×109/L,分類以中性粒細胞為主。

2.細菌學檢查取不同臨床類型的病灶滲出物、分泌物、嘔吐物、痰、糞、血及腦脊液等作塗片或培養,可以發現病原菌。亦可取分泌物、組織液或所獲得的純培養物接種兔、豚鼠、小白鼠等動物的皮下組織。注射處於24小時內出現典型水腫、出血者為陽性反應,動物多於36~48小時死亡,在動物血、組織液及各臟器中可找到病原菌。

3.血清學檢查 瓊脂擴散試驗、間接血凝試驗補體結合試驗及炭疽環狀沉澱試驗(Ascolis』test)等有助於診斷。

鑒別診斷

(一)皮膚炭疽須與癰、蜂窩組織炎、恙蟲病皮膚白喉兔熱病腺鼠疫等進行鑒別。

(二)肺炭疽早期與一般上呼吸道感染相似,至急劇出現呼吸障礙,其中毒症状遠較大葉性肺炎嚴重,肺部X線檢查有助於區別,但須與肺鼠疫相鑒別。

(三)腸炭疽常以急腹症或急性胃腸炎的症状出現,應與急性菌痢及急腹症等加以鑒別。

(四)炭疽桿菌腦膜炎須與蛛網膜下腔出血及其他化膿性腦膜炎相鑒別。

治療

(一)一般治療 患者應嚴密隔離,臥床休息。污染物或排泄物嚴格消毒或焚毀。多飲水及予以流食或半流食,對嘔吐、腹瀉或進食不足者給予適量靜脈補液。對有出血、休克神經系統症状者,應給予相應處理。對皮膚惡性水腫和重症患者,可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對控制局部水腫的發展及減輕毒血症有效,每日氫化可的松100~300mg,分次靜點。

(二)局部處理 皮膚病灶切忌按壓及外科手術,以防敗血症發生。局部用1:2000高錳酸鉀液洗滌,並敷以抗生素軟膏。

(三)病原治療 青黴素為首選抗生素。皮膚炭疽成人青黴素用量為160~400萬U,分次肌注,療程7~10日。對肺炭疽、腸炭疽及腦膜炭疽或並發敗血症者,青黴素每日~2000萬u靜脈滴注,並同時合用鏈黴素(1~2g/日)或慶大黴素(16~24萬U/日)或卡那黴素(1-1.5g/日),療程在2-3周以上。單純皮膚炭疽亦可用四環素(1.5~2g/日)或強力黴素(0.3~0.5g/日)或紅霉素(1.5~2g/日)口服或靜滴。

(四)抗炭疽血清 目前已不用。重症病例可與青黴素聯合治療,第1日ml,第2、3日各20~50ml,肌注或靜滴,應用前須作皮試。

預防

(一)管理傳染源 病人應隔離和治療。對病人的用具、被服、分泌物、排泄物及病人用過的敷料等均應嚴格消毒或燒毀,屍體火化。對可疑病畜、死畜必須同樣處理。禁止食用或剝皮。

(二)切斷傳播途徑對可疑污染的皮毛原料應消毒後再加工。牧畜收購、調運、屠宰加工要有獸醫檢疫。防止水源污染,加強飲食、飲水監督。

(三)保護易感者 對從事畜牧業、畜產品收購、加工、屠宰業、獸醫等工作人員及疫區的人群,可給予炭疽桿菌減毒活菌苗接種,每年接種1次。與患者密切接觸者,可以應用藥物預防。

參看

32 鼠疫的預防 | 兔熱病 32
關於「傳染病學/炭疽」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