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染病學/鼠疫
醫學電子書 >> 《傳染病學》 >> 細菌感染 >> 鼠疫 |
傳染病學 |
|
鼠疫(Pestis)是由鼠疫桿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烈性傳染病。臨床主要表現為高熱、淋巴結腫痛、出血傾向、肺部特殊炎症等。
本病遠在2000年前即有記載。世界上曾發生三次大流行,第一次發生在公元6世紀,從地中海地區傳入歐洲,死亡近1億人;第二次發生在14世紀,波及歐、亞、非;第三次是18世紀,傳播32個國家。14世紀大流行時波及我國。1793年雲南師道南所著「《死鼠行》」中描述當時「鼠死不幾日,人死如圻堵」。充分說明那時在我國流行十分猖獗。解放後,我國國內人間鼠疫已基本消滅,但自然疫源地依然存在,霸權主義者把鼠疫桿菌列為生物戰劑之一,故防治鼠疫對我軍國防和建設事業仍有非常重要意義。
參看
布魯氏菌病的預防 | 鼠疫的病原學 |
|
出自A+醫學百科 「傳染病學/鼠疫」條目 http://cht.a-hospital.com/w/%E4%BC%A0%E6%9F%93%E7%97%85%E5%AD%A6/%E9%BC%A0%E7%96%AB 轉載請保留此連結
關於「傳染病學/鼠疫」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