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醒狀態喪失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昏迷患者覺醒狀態喪失臨床表現為患者的覺醒-睡眠周期消失,處於持續的「深睡」之中,不能覺醒。患者的知覺、注意、思維、情感、定向、判斷、記憶等許多心理活動全部喪失。對自身和外界環境毫不理解,對外界刺激毫無反應。對簡單的命令不能執行。給予強烈的疼痛刺激,除有時可出現痛苦表情或呻吟外,完全無意識性反應。

目錄

覺醒狀態喪失的原因

(一)昏迷伴有神經系統定位體征

腦出血腦梗死腦外傷腦腫瘤腦膿腫腦炎腦寄生蟲病腦疝等。

(二)昏迷伴有腦膜刺激征

各種細菌病毒真菌引起的腦膜炎全身感染引起的虛性腦膜炎,腦出血、腦外傷等血液進入蛛網膜下腔,腦腫瘤、腦膿腫、腦炎等侵及蛛網膜下腔,以及蛛網膜下腔出血顱內靜脈血栓形成、高顱壓等。

(三)全身疾病導致的昏迷

見於嚴重感染內分泌代謝障礙性疾病、電解質紊亂等。

1、感染性疾病 ○1病毒感染:如流行性乙型腦炎森林腦炎腦膜腦炎腸道病毒性腦炎、流行性出血熱、腦炎型流行性感冒等;○2立克次感染;○3寄生蟲感染:如腦型瘧疾、急性腦型血吸蟲病、瀰漫性腦囊蟲病等;○4感染中毒性腦病:如中毒性肺炎中毒性痢疾敗血症等;○5螺旋體感染

2、內分泌及代謝障礙性疾病 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自發性低血糖慢性腎衰竭肝性昏迷肺性腦病、心腦症候群胰腺病腦病、甲狀腺危象垂體性昏迷、慢性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性昏迷、乳酸酸中毒妊娠中毒症、嚴重輸血反應輸液反應等。

3、電解質紊亂 如低氯血性鹼中毒、高氯血性鹼中毒、稀釋性低鈉血症

4、其他 白血病腦病、癲癇持續狀態窒息、循環驟停等。

(四)急性中毒導致的昏迷

1、氣體類中毒 一氧化碳硫化氫、苯、苯胺、丁二烯、二硫化碳等中毒。

2、農藥類中毒 急性有機磷、有機氯、有機汞、氯化苦、磷化鋅硫酸亞鉈等中毒。

3、藥物類中毒 巴比妥類、地西泮異煙肼氯丙嗪苯妥英鈉嗎啡類、顛茄類、酒精等中毒。

4、植物類中毒 苦杏仁棉籽、毒蘑菇鉤吻蒼耳子白果等中毒。

5、動物類中毒 毒蛇咬傷、蜂蜇傷等中毒。

6、物理因素導致的昏迷 急性中暑溺水觸電、高山性昏迷、放射性腦病等。

覺醒狀態喪失的診斷

昏迷的完整診斷與鑒別要點應包括定位診斷、定性診斷及病因診斷3方面。

(1)定位診斷:昏迷標誌急性腦功能衰竭,它具有沿神經軸層層惡化的規律。一般只需通過床旁腦功能的監測,就可以確定昏迷病人的腦功能受損平面及剩餘功能平面。

大腦皮質-皮質下病損:急性、雙側廣泛的大腦皮質-皮質下病損時,可引起不同形式的、或長或短的急性意識障礙。輕者表現意識模糊譫妄精神錯亂,嚴重者可呈現「去皮質狀態」,甚至轉入昏迷。大腦皮質-皮質下病損的判定條件:

A.醒狀昏迷或昏迷。

B.瞳孔大小正常,對光反射存在,睫脊反射(或稱「眼脊反射」)存在,除非麻醉劑、莨菪鹼藥物中毒時,才會出現瞳孔縮小或擴大。

C.頭眼反射抑制或存在(doll』s eyes陽性),眼前庭反射存在。

D.呼吸正常,亦可呈嘆息樣或潮式呼吸,或出現過度換氣後呼吸暫停。

E.去皮質強直,或肢體的部分運動,或回縮逃避。

間腦病損和早期中央疝:間腦病損或早期中央疝的判定條件:

A.昏睡或昏迷。

B.雙側瞳孔縮小(<2mm),對光反射存在。

C.頭眼反射存在(doll`s eyes陽性),睫脊反射消失。

D.潮式呼吸。

E.不典型的去皮質強直,或肢體的回縮逃避。

中腦病損和天幕疝:

A.廣泛性中腦病損或晚期中央疝的判定條件:

a.昏迷。

b.雙側瞳孔中等度擴大,對光反射消失。

c.頭眼反射消失,眼前庭反射存在。

d.中樞神經元過度換氣或潮式呼吸。

e.去皮質強直。

B.鉤回疝的判定條件:

a.昏迷。

b.疝側瞳孔顯著擴大,對光反射消失。

c.頭眼反射消失,眼前庭反射存在。

d.中樞神經元過度換氣或呼吸平靜。

e.去皮質強直,對側或同側偏癱

腦橋病損:腦橋病損的判定條件:

A.昏迷。

B.雙側瞳孔針尖樣縮小。

C.眼前庭反射消失,角膜反射消失。

D.長吸式呼吸、群發性呼吸或短周期的潮式呼吸。

E.四肢弛緩或伸展。

延髓病損和枕骨大孔疝:枕骨大孔疝的判定條件:

A.意識清醒。

B.瞳孔縮小,對光反射存在。

C.眼前庭反射存在,角膜反射存在。

D.共濟失調性呼吸或呼吸驟停

E.四肢弛緩性癱瘓

⑥全腦功能衰竭的判定條件:

A.深度昏迷

B.瞳孔擴大,對光反射消失。

C.眼球運動及腦幹反射全部消失。

D.共濟失調性呼吸或自主呼吸停止

E.四肢弛緩性癱瘓,完全無反應。

(2)定性診斷:

①無局灶定位症状、無腦膜刺激征腦脊液改變:

主要見於顱外全身性疾病,包括大多數代謝腦病和中毒性腦病,但也可見於少數顱內瀰漫性疾病,如瀰漫性軸索傷、癲癇持續狀態高血壓腦病及某些腦炎等。在鑒別診斷時應注重既往病史、全身檢查及血液生化和臟器功能的檢查。

A.既往病史:慢性疾病史能直接或間接反映疾病的因果關係,對代謝性腦病所致昏迷的鑒別有很大幫助。

毒物接觸史對毒物中毒所致昏迷的鑒別診斷具有意義:a.片劑藥物攝入者多見於鎮靜催眠藥抗精神病藥阿片類及抗癌藥物中毒。b.液態毒物攝入者多為農藥中毒酒精中毒汽油中毒等。c.氣態毒物接觸者多見於一氧化碳中毒、苯中毒氰化物中毒。d.植物或動物攝入者多見於霉變甘蔗中毒、魚膽中毒河豚魚中毒等。

有的服毒自殺病人毒物接觸史較隱蔽,觀察呼吸氣息、皮膚黏膜色澤、瞳孔大小等變化具有鑒別診斷意義。

B.精神錯亂:以精神錯亂起病是代謝性腦病的一大特徵,且多伴有撲翼樣震顫肌陣攣肌束震顫。常見於肝性腦病尿毒症肺性腦病休克肺炎低鈉血症等。腦炎也可以精神錯亂起病,而無明顯局灶症状、無腦膜刺激征及腦脊液改變,酷似代謝性腦病。

C.血壓改變:血壓改變是鑒別三無昏迷的重要線索。血壓高可見於尿毒症、高血壓腦病及妊娠子癇,且三者都可表現高血壓蛋白尿水腫三大症群。急性低血壓(休克)多見於休克性肺炎、中毒性菌痢、急性心肌梗死內臟出血流行性出血熱、急性腎上腺皮質功能不全、甲狀腺危象高滲性昏迷及其他休克腦病所致的昏迷。慢性低血壓可見於黏液水腫昏迷、垂體性昏迷及低血糖昏迷。藥物性低血壓可見於鎮靜催眠藥、抗精神病藥、麻醉劑中毒及酒精中毒的昏迷病人。

D.血糖異常:血糖降低多見於低血糖昏迷、垂體性昏迷、黏液水腫昏迷及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昏迷。亦可見於急性肝性腦病及Reye症候群。血糖增高多見於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非酮性高滲性昏迷。

E.酸鹼失衡。

F.血清滲透壓改變。

G.心電圖改變。

②有局灶定位症状、伴或不伴腦膜刺激征、腦脊液正常或異常:

外傷性昏迷伴有局灶定位症状或體征者,常見於腦挫傷硬膜外血腫、硬膜下血腫;非外傷性昏迷有局灶性定位症状或體征的非外傷性昏迷主要見於腦部腫塊性或破壞性病變,如腦的出血、梗死膿腫腫瘤及腦炎等。

A.突然起病:

常見的有:a.腦出血:多在中年以上發病,有高血壓病史,多在活動中發病,有頭痛嘔吐,昏迷時多有瞳孔大小不等CT平掃可見高密度灶。b.腦出血並腦梗死:多見於中老年人,有高血壓動脈硬化史,多在活動中發病,昏迷前多有頭痛、嘔吐及雙側(或單側)腦局灶性定位征,昏迷時瞳孔多大小相等,CT掃描示非同一區域的高密度灶與低密度灶並存。

少見的有:a.廣泛性腦梗死或腦幹梗死:可見於青壯年或中老年人,有心臟病(心房纖顫)或高血壓動脈硬化史,多在安靜狀態中發病,常無明顯頭痛及嘔吐。半球大面積梗死昏迷時多有瞳孔不等大;腦幹梗死有雙側瞳孔擴大或縮小、四肢癱,24h後CT平掃可顯示相應部位的低密度灶。b.腦腫瘤:多見於中年以上者。可有頭痛或原發癌腫病史,昏迷前常有頭痛、嘔吐,昏迷時可見瞳孔大小不等,CT平掃可見不規則低密度影或混雜密度影,周圍水腫明顯,增強CT示病灶強化。

B.急性或亞急性起病:常見的有腦炎、腦膿腫、顱內化膿性血栓靜脈炎,可伴或不伴發熱為前驅症状。a.腦炎:昏迷前多有精神錯亂、抽搐等,腦脊液蛋白和細胞數輕度增加或正常,腦電圖呈重度瀰漫性異常,CT掃描示灰白質低密影多為病毒性腦炎腦室周圍低密度者多為脫髓鞘腦炎或腦病。b.腦膿腫:昏迷前多有顱高壓症状,昏迷時多有瞳孔大小不等,CT增強掃描可見環狀增強影。c.顱內化膿性血栓性靜脈竇炎:多有頭面部或顱內局灶性感染病史,昏迷時多合併腦膜炎、腦膿腫或其他大靜脈栓塞的表現,並有靜脈竇受累的症状和體征,CT掃描可顯示顱內大靜脈或靜脈竇內點狀或條索狀高密度影,並可顯示腦膿腫和梗死。

少見的有亞急性硬化性全腦炎、皮質-紋狀體-脊髓變性進行性多灶性白質腦病。這3種疾病多呈亞急性起病,病情進行性發展,到晚期才出現昏迷,腦電圖和CT掃描檢查對臨床鑒別診斷有一定幫助,確診常依賴於腦的活檢。

C.緩慢起病:

a.腦腫瘤:昏迷前常有顱內壓增高癲癇發作或精神症状,昏迷時有瞳孔大小不等,CT掃描不低密度或混雜密度塊影,周圍水腫,增強後見片狀或環狀強化。

b.慢性硬膜下血腫:常有頭部外傷的病史,昏迷前有顱內壓增高症状,昏迷時有瞳孔大小不等,CT掃描示硬膜下新月形高密度或等密度甚至低密度影。

③腦膜刺激征陽性伴腦脊液含血:

A.不伴局灶定位症状:可見於:

a.自發性蛛網膜下隙出血:突然起病,以劇烈頭痛、嘔吐為前驅症状,CT掃描見腦的溝裂高密度充盈。

b.原發性腦室出血:突然起病、頭痛嘔吐明顯,CT掃描示腦室系統高密度充盈。

B.伴有局灶定位症状:可見於:

a.腦出血並蛛網膜下隙積血:突然起病、頭痛嘔吐,昏迷時多有瞳孔大小不等,CT掃描可見腦實質和溝裂均有高密度影。

b.腦外傷繼發蛛網膜下隙出血:有頭部外傷史,昏迷時多有瞳孔不等大,CT掃描可示顱骨內板下、腦池裂高密度充盈。

④腦膜刺激征陽性而腦脊液不含血:此種情況多見於各種腦膜炎及腦膜腦炎,一般多急性起病,發熱為常有的前驅症状,伴或不伴有局灶性定位症状。常見的有化膿性腦膜炎結核性腦膜炎、隱球菌腦膜炎、乙型腦炎森林腦炎皰疹病毒腦炎、淋巴細胞脈絡叢腦膜腦炎、鉤端螺旋體腦膜腦炎、急性播散性腦脊髓炎等。少數尚可見於後顱窩病變,如後顱窩腫瘤、後顱窩硬膜下血腫、早期枕骨大孔疝等均可見明顯的頸強直,但Kerning征常不明顯。

(3)常見內科疾病鑒別提示:

口唇甲床發紺多為肺性腦病、缺氧性腦病,亦見於殺蟲醚中毒或亞硝酸鹽中毒;櫻桃色提示為一氧化碳中毒

皮膚鞏膜黃染,應考慮肝性腦病、鉤端螺旋體病或Reye症候群。

③皮膚淤斑或出血性皮疹,應與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敗血症出血性疾病進行鑒別。

面色蒼白象徵著內出血貧血或尿毒症。

⑤面紅見於高血壓腦出血、流行性出血熱、酒精中毒或顛茄類中毒。

⑥皮膚過度出汗提示低血糖或休克。

皮膚乾燥糖尿病酸中毒或尿毒症。

⑧黏液水腫提示甲狀腺功能減退垂體功能減退

毛細血管擴張可見於肝硬化、酒精中毒。

呼氣或嘔吐物的氣味對昏迷的診斷也很有幫助,如大蒜味見於有機磷農藥中毒;肝臭味見於肝性腦病;氨味表示尿毒症;爛蘋果味表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酒味提示酒精中毒。

(4)通過神經系統檢查對昏迷程度、病因和定位診斷進行鑒別:

①眼部表現:

A.眼瞼:昏迷病人的眼瞼一般是完全或幾乎完全地閉合的,反映上行網狀激活系的活動降低。意識障礙的病人,如喚醒後能睜開眼瞼,其眼裂大小及開眼時間長短。是反應意識障礙程度的標誌之一。

淺昏迷時開眼反應一般消失,深昏迷時扳開眼瞼後閉合緩慢且不完全。少數深昏迷病人,如眼瞼反而突然睜開,眼球固定,瞳孔擴大,是為死亡之象。可能與顱內壓過高致眼球張力增高有關。

眨眼與清醒有密切關係。正常人人睡後眨眼消失,意識障礙者如果尚保留眨眼動作,提示網狀結構仍在發生作用。眨眼消失者,提示腦幹網狀結構已受抑制。眨眼停止與開眼消失常同時發生,但有時可出現分離,即開眼消失而眨眼仍然存在。例如,癲癇發作後眼瞼閉合,病人無反應,但眨眼明顯可見,說明開眼消失是上行網狀激活系活動降低較敏感的指標。

B.眼球位置:淺昏迷時眼球可有水平或垂直性的自發性遊動。隨著昏迷加深,中腦病損時眼球遊動消失而固定於中央位置。因此,昏迷病人如有自發性眼球遊動,提示腦幹功能尚存在。

兩眼向一側的同向偏斜或凝視,見於大腦或腦幹損害。兩眼球向下偏斜(注視鼻尖),表明丘腦及丘腦底部病變(出血、梗死等),也可見於廣泛的中腦病損或代謝障礙(如肝性腦病)。眼球浮動是兩眼迅速向下偏轉,並超過俯視範圍,然後緩慢向上回到正常位置,可不規則地周期出現。見於腦橋局部性病損的昏迷病人,如腦橋的出血或梗死。發生機製為腦橋側視中樞受損,而中腦的眼球垂直運動中樞未受損之故。

C.眼底:對每一個昏迷病人原則上都應作眼底檢查。如果發現視盤水腫,提示顱內壓增高,眼底檢查對全身性疾病的診斷也有幫助,如糖尿病昏迷可見到糖尿病視網膜炎尿毒症昏迷可見到蛋白尿性視網膜炎,血液病,動脈硬化等也可見到特徵性的眼底改變

②其他腦神經表現:動眼神經滑車神經展神經的功能狀態在昏迷時可通過轉頭試驗查知。

昏迷病人如眼球明顯向外和輕度向下斜視亦提示動眼神經麻痹,這是由於外直肌上斜肌失去對抗作用所致。加上病側瞳孔擴大,為典型的動眼神經麻痹征。兩眼球向內斜視提示展神經麻痹,但無定位意義。

三叉神經損傷與否,在淺昏迷病人可通過針刺面部皮膚觀察對疼痛的反應,並比較兩側,如見到一側有痛苦表情,而另一側無痛苦表情,表明痛覺缺失側有三叉神經損害。角膜反射消失是三叉神經損害的有力依據。

一側面神經麻痹時,可見麻痹側鼻唇溝變淺、口角低垂、眼裂增寬,面頰在呼氣時鼓起,吸氣時塌陷。如果病人雙眼呈半閉合狀態,壓迫其眶上緣內側時,正常側可見面肌收縮,而麻痹側無面肌收縮。

上部與下部面肌完全無收縮,表明周圍性面神經損害,僅有下部面肌無收縮,表明對側大腦腳以上中樞性面神經麻痹

舌咽神經的檢查可通過氣管插管時觀察病人有否吞咽或嘔吐動作,如吞咽或嘔吐動作消失,可能表明腦橋下部和延髓已受損。迷走神經的功能可通過監測心率的改變或阿托品試驗進行粗略判斷。副神經舌下神經的檢查在昏迷病人幾乎是不可能的。

③腦膜刺激征:對每一個昏迷病人都必須檢查有無腦膜刺激征。頸強直見於腦膜炎、蛛網膜下隙出血或腦疝時。其中以化膿性腦膜炎的頸強直和Kernig征陽性最明顯。腦出血病人,當血液破入蛛網膜下隙時也有出現頸項抵抗的,但Kernig征在偏癱側可不出現。後顱窩病變或枕大孔腦疝時雖可見到頸強直,但Kernig征多不明顯。在蛛網膜下隙出血的最初幾小時,甚至在24h內,可不出現腦膜刺激征。

昏迷病人的腦膜刺激征有時可有變化,在嘔吐或驚厥發作時可加重,這種變化提示顱內壓的增高。深昏迷時,腦膜刺激征往往消失。在腦室出血或中腦病損時,可出現去腦強直,嚴重時可產生角弓反張,此非腦膜刺激征,屬肌張力增高所致。

④運動:

A.自主運動:淺昏迷病人偶可出現自發性運動。例如,兩手撫摸胸腹部或抓拉被褥,兩下肢不時交叉或屈伸等動作。當昏迷加深後這些動作均消失。

B.不自主運動:不自主運動是指肌肉的某一部分或某些肌群出現不受意志支配的運動。其產生機制主要與錐體外系損害有關。在昏迷病人中,最常見的不自主運動有肌陣攣、撲翼樣震顫、癲癇發作3種類型。

a.肌陣攣:表現為細小急速的陣攣性的肌肉不隨意收縮,可出現在軀幹、四肢及顏面部的肌肉(一塊肌肉或多組肌肉),一般不產生肢體的運動。這種肌陣攣多發生在酸鹼平衡障礙、低血鈣、尿毒症等代謝性腦病時,亦可見於腦炎的病人。

b.撲翼樣震顫:使病人的手腕背屈並半伸開手指時,可引出一種不隨意的手指及腦的跳動式運動,叫撲翼樣震顫。最輕者為手指的掌指關節部不規則的、雜亂的側向及屈伸的跳動式運動。撲翼樣震顫兩側非同步化,其頻率為2~30次/s,偶可累及足和舌部。兩側性撲翼樣震顫幾乎可見於所有的代謝性腦病的病程中某一階段,但最常見於肝性腦病。

c.癲癇發作:昏迷病人常可伴有癲癇發作,它可以是局限性或全身性、持續性或間歇性發作。局部性發作的範圍有的可很小,表現僅有一側口角、眼瞼或手指、足趾的抽動。有的也可涉及全身。局限性發作具有定位意義,提示對側皮質相應運動區有刺激病灶。常見於腦部器質性病變,如腫瘤、膿腫、硬膜下血腫、腦出血等。癲癇大發作多見於腦器質性損害,如腦膿腫、腫瘤、血腫、腦膜炎、腦炎、腦梗死等;也可見於代謝一中毒性腦病,如尿毒症、嚴重低血糖、一氧化碳中毒、缺氧性腦病。肝性腦病、電解質失衡、中毒等。

C.癱瘓:昏迷病人常可伴有偏癱、交叉癱或四肢癱等肢體運動障礙。在大多數情況下,如果偏癱在昏迷前發生者,表明病灶在偏癱的對側;如果偏癱與昏迷幾乎同時發生或昏迷之後發生的,病灶可能在偏癱的同側(假性定位體征),是鉤回疝迫使中腦嵌入對側天幕切跡緣內所致。交叉性癱瘓時往往表明幕下腦幹的病變。四肢癱既可見於雙側半球的病變,也可見於雙側腦幹病損,或一側半球病變並對側腦幹受損。

淺昏迷或中度昏迷病人的癱瘓體征,在觀察和檢查時臨床上具有以下特點:

a.呼氣時癱瘓側面肌頰肌無力而鼓起較高(鼓帆征)。

b.被動抬高病人的雙上肢或雙下肢,並任其自然下落,可見癱側下落較快。

c.壓迫病人眶上緣內側時,癱瘓側面肌無收縮反應,癱瘓側肢體亦無回縮動作。

d.仰臥時可見癱瘓的下足外旋,屈雙膝雙足立於床面時,癱瘓側下肢迅速外倒。

e.癱瘓側肢體肌張力、腱反射可高於或低於健側,癱瘓肢體病理反射陽性。

⑤反射:

A.腦幹反射:

a.睫脊反射:痛性刺激一側鎖骨上皮膚,引起同側瞳孔生理性擴大。昏迷病人如睫脊反射消失,而其他腦幹反射存在,提示間腦平面受損。

b.額眼輪匝肌反射:叩擊額顳部或顴弓,引起同側眼輪匝肌明顯收縮。昏迷病人睫脊反射和額眼輪匝肌反射消失,而其他腦幹反射存在,提示間腦-中腦平面病損。

c.頭眼反射:昏迷病人出現此反射時(doll』s eyes陽性)系間腦病損,隨昏迷加深眼頭反射消失示病損已累及中腦平面。

d.瞳孔對光反射:中腦平面病損時此反射消失。

e.角膜反射:昏迷病人角膜反射消失,提示腦橋上段受損。

f.下頜反射:叩擊下頜聯合時咀嚼肌收縮。下頜反射消失亦提示腦橋上段受損。

g.眼前庭反射:昏迷時眼前庭反射存在示中腦和腦橋功能尚保存,眼前庭反射消失提示病損已累及腦橋下段。

h.眼心反射:壓迫眼球引起心率減慢。昏迷病人眼心反射消失,提示病損已達延髓平面。

i.掌頦反射:針刺大魚際皮膚,引起同側下頜收縮。本反射屬病理性反射。皮質-皮質下病損時可出現。

j.角膜下頜反射:直接刺激角膜引起下頜的跟隨運動。本反射屬病理性反射。當間腦或中腦平面病損時可出現。

B.深、淺反射:昏迷病人如無局限性腦部病變,其深、淺反射均呈對稱性減弱或消失,但深反射也可亢進。昏迷病人伴有偏癱時,急性期癱側的深、淺反射可見減退,脫離休剋期則深反射亢進,淺反射消失。昏迷時伴雙側腦幹病損時,深、淺反射常呈對稱性改變。

C.病理反射:昏迷病人出現一側病理反射陽性,常表明對側腦部存在局灶性病變。但隨著病情進展,另一側也可出現陽性的病理反射。此時提示病變已累及兩側半球,或腦疝的壓迫引起的繼發性腦幹損害。如果昏迷病人同時出現雙側的病理反射陽性,表明雙側大腦半球存在瀰漫性病變或腦幹病損。

⑥感覺:淺感覺的檢查也是判斷昏迷程度的標誌之一。在昏睡時給病人以疼痛刺激常可見到睜眼反應。而昏迷病人對疼痛刺激則完全無開眼反應。但在淺昏迷時,對疼痛刺激可出現推開刺激或做出躲開刺激的防禦動作,甚至可發出呻吟,對強烈的疼痛刺激可能出現手足屈曲或伸展的防禦動作;深昏迷時對疼痛刺激則完全無反應。此外,在昏迷不深的病人,對顏面及左右側肢體給予疼痛刺激時,如果出現一側肢體對疼痛無反應而另一側有反應,則提示該側肢體有偏身感覺障礙。有偏癱但無感覺障礙者可出現皺眉等痛苦表情,移動軀體或用健側肢體做出保護反應,輕偏癱時可見肢體的屈曲或回縮反應。

覺醒狀態喪失的鑒別診斷

.許多不同的行為狀態可以表現出類似於昏迷或與昏迷相混淆,而且,開初是昏迷的病人在長短不一的時間後可逐漸發展為這些狀態中的某一種。一旦病人出現睡眠-覺醒周期,真正的昏迷就不再存在。這些狀態與真性昏迷的鑒別,對使用恰當的治療及判定預後是重要的。

(1)閉鎖症候群:閉鎖症候群(locked–in syndrome)又稱失傳出狀態(deafferented state)。病人保持警覺,意識到自己的處境,但四肢癱瘓眼球運動神經以下的腦神經麻痹,系雙側腦橋腹側病變引起,累及皮質脊髓束皮質腦橋束皮質延髓束,病人意識清醒,但只能用眼的垂直運動及眨眼來示意。本症常見於由基底動脈血栓引起的腦橋梗死,其他病因有腦幹腫瘤及腦橋中央髓鞘溶解(central pontine myelinolysis),嚴重的多發性神經病尤其是吉蘭-巴雷症候群重症肌無力及使用神經肌肉接頭阻滯藥也可出現類似閉鎖症候群的癱瘓狀態。

(2)持久性植物狀態:持久性植物狀態(persistent vegetative state)病人喪失認知神經功能,但保留自主功能諸如心臟活動、呼吸及維持血壓。此狀態在昏迷之後出現,特點為對周圍事物無意識或認知功能缺如,但保持睡眠-覺醒周期。自發動作可出現,對外界刺激會睜眼,但不會說話、不會服從命令。許多未確切下定義的症候群被用作持久性植物狀態的同義詞,包括α昏迷、新皮質死亡(neocortical death)及持久性無意識(permanent unconsciousness)。這些名稱缺少精確性,儘可能避免使用。本症的診斷要謹慎,只在長時期觀察後才能做出。

(3)無動性緘默症:無動性緘默症(akinetic mutism) 病人不說話、無自發活動,激勵下也不動,能睜眼注視周圍,對疼痛刺激無反應或僅有局部反應,大小便失禁,存在睡眠覺醒周期,多處病變可引起包括亞急性交通性腦積水第三腦室後部及導水管腫瘤,雙側額葉病變累及扣帶皮質(雙側大腦前動脈血栓)、雙側腦幹上份網狀結構及丘腦正中核群的局限性病變等。這類病變的共同特點是損害了接受內外環境信息的動力性網狀激活系統

(4)意志缺乏症:意志缺乏症(abulia)是一種嚴重的淡漠(apathy),此時病人的感覺、驅動力、心理活動都很遲鈍,行為上表現不講話,無自主活動。嚴重病例類似無動性緘默症,但病人能保持警覺並意識到自己的處境。

(5)緊張症:緊張症(catatonia)病人緘默不語,運動明顯減少,臥床不動、能保持站或坐的能力,但固定一個姿勢而極少變動,見於精神分裂症。應與器質性病變引起的木僵區別。

(6)假昏迷:假昏迷(pseudocoma)表現類似昏迷,不睜眼、不言、不動,對疼痛不躲避,但檢查均無異常。這是逃避責任而假裝的「昏迷」,並非癔症昏睡,二者有時不易區別。

昏迷的完整診斷與鑒別要點應包括定位診斷、定性診斷及病因診斷3方面。

(1)定位診斷:昏迷標誌急性腦功能衰竭,它具有沿神經軸層層惡化的規律。一般只需通過床旁腦功能的監測,就可以確定昏迷病人的腦功能受損平面及剩餘功能平面。

大腦皮質-皮質下病損:急性、雙側廣泛的大腦皮質-皮質下病損時,可引起不同形式的、或長或短的急性意識障礙。輕者表現意識模糊譫妄精神錯亂,嚴重者可呈現「去皮質狀態」,甚至轉入昏迷。大腦皮質-皮質下病損的判定條件:

A.醒狀昏迷或昏迷。

B.瞳孔大小正常,對光反射存在,睫脊反射(或稱「眼脊反射」)存在,除非麻醉劑、莨菪鹼藥物中毒時,才會出現瞳孔縮小或擴大。

C.頭眼反射抑制或存在(doll』s eyes陽性),眼前庭反射存在。

D.呼吸正常,亦可呈嘆息樣或潮式呼吸,或出現過度換氣後呼吸暫停。

E.去皮質強直,或肢體的部分運動,或回縮逃避。

間腦病損和早期中央疝:間腦病損或早期中央疝的判定條件:

A.昏睡或昏迷。

B.雙側瞳孔縮小(<2mm),對光反射存在。

C.頭眼反射存在(doll`s eyes陽性),睫脊反射消失。

D.潮式呼吸。

E.不典型的去皮質強直,或肢體的回縮逃避。

中腦病損和天幕疝:

A.廣泛性中腦病損或晚期中央疝的判定條件:

a.昏迷。

b.雙側瞳孔中等度擴大,對光反射消失。

c.頭眼反射消失,眼前庭反射存在。

d.中樞神經元過度換氣或潮式呼吸。

e.去皮質強直。

B.鉤回疝的判定條件:

a.昏迷。

b.疝側瞳孔顯著擴大,對光反射消失。

c.頭眼反射消失,眼前庭反射存在。

d.中樞神經元過度換氣或呼吸平靜。

e.去皮質強直,對側或同側偏癱

④腦橋病損:腦橋病損的判定條件:

A.昏迷。

B.雙側瞳孔針尖樣縮小。

C.眼前庭反射消失,角膜反射消失。

D.長吸式呼吸、群發性呼吸或短周期的潮式呼吸。

E.四肢弛緩或伸展。

⑤延髓病損和枕骨大孔疝:枕骨大孔疝的判定條件:

A.意識清醒。

B.瞳孔縮小,對光反射存在。

C.眼前庭反射存在,角膜反射存在。

D.共濟失調性呼吸或呼吸驟停

E.四肢弛緩性癱瘓。

⑥全腦功能衰竭的判定條件:

A.深度昏迷

B.瞳孔擴大,對光反射消失。

C.眼球運動及腦幹反射全部消失。

D.共濟失調性呼吸或自主呼吸停止

E.四肢弛緩性癱瘓,完全無反應。

(2)定性診斷:

①無局灶定位症状、無腦膜刺激征腦脊液改變:

主要見於顱外全身性疾病,包括大多數代謝腦病和中毒性腦病,但也可見於少數顱內瀰漫性疾病,如瀰漫性軸索傷、癲癇持續狀態高血壓腦病及某些腦炎等。在鑒別診斷時應注重既往病史、全身檢查及血液生化和臟器功能的檢查。

A.既往病史:慢性疾病史能直接或間接反映疾病的因果關係,對代謝性腦病所致昏迷的鑒別有很大幫助。

毒物接觸史對毒物中毒所致昏迷的鑒別診斷具有意義:a.片劑藥物攝入者多見於鎮靜催眠藥抗精神病藥阿片類及抗癌藥物中毒。b.液態毒物攝入者多為農藥中毒酒精中毒汽油中毒等。c.氣態毒物接觸者多見於一氧化碳中毒、苯中毒氰化物中毒。d.植物或動物攝入者多見於霉變甘蔗中毒、魚膽中毒河豚魚中毒等。

有的服毒自殺病人毒物接觸史較隱蔽,觀察呼吸氣息、皮膚黏膜色澤、瞳孔大小等變化具有鑒別診斷意義。

B.精神錯亂:以精神錯亂起病是代謝性腦病的一大特徵,且多伴有撲翼樣震顫肌陣攣肌束震顫。常見於肝性腦病尿毒症肺性腦病休克肺炎低鈉血症等。腦炎也可以精神錯亂起病,而無明顯局灶症状、無腦膜刺激征及腦脊液改變,酷似代謝性腦病。

C.血壓改變:血壓改變是鑒別三無昏迷的重要線索。血壓高可見於尿毒症、高血壓腦病及妊娠子癇,且三者都可表現高血壓蛋白尿水腫三大症群。急性低血壓(休克)多見於休克性肺炎、中毒性菌痢、急性心肌梗死內臟出血流行性出血熱、急性腎上腺皮質功能不全、甲狀腺危象高滲性昏迷及其他休克腦病所致的昏迷。慢性低血壓可見於黏液水腫昏迷、垂體性昏迷及低血糖昏迷。藥物性低血壓可見於鎮靜催眠藥、抗精神病藥、麻醉劑中毒及酒精中毒的昏迷病人。

D.血糖異常:血糖降低多見於低血糖昏迷、垂體性昏迷、黏液水腫昏迷及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昏迷。亦可見於急性肝性腦病及Reye症候群。血糖增高多見於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非酮性高滲性昏迷。

E.酸鹼失衡。

F.血清滲透壓改變。

G.心電圖改變。

②有局灶定位症状、伴或不伴腦膜刺激征、腦脊液正常或異常:

外傷性昏迷伴有局灶定位症状或體征者,常見於腦挫傷硬膜外血腫、硬膜下血腫;非外傷性昏迷有局灶性定位症状或體征的非外傷性昏迷主要見於腦部腫塊性或破壞性病變,如腦的出血、梗死、膿腫、腫瘤及腦炎等。

A.突然起病:

常見的有:a.腦出血:多在中年以上發病,有高血壓病史,多在活動中發病,有頭痛嘔吐,昏迷時多有瞳孔大小不等CT平掃可見高密度灶。b.腦出血並腦梗死:多見於中老年人,有高血壓動脈硬化史,多在活動中發病,昏迷前多有頭痛、嘔吐及雙側(或單側)腦局灶性定位征,昏迷時瞳孔多大小相等,CT掃描示非同一區域的高密度灶與低密度灶並存。

少見的有:a.廣泛性腦梗死或腦幹梗死:可見於青壯年或中老年人,有心臟病(心房纖顫)或高血壓動脈硬化史,多在安靜狀態中發病,常無明顯頭痛及嘔吐。半球大面積梗死昏迷時多有瞳孔不等大;腦幹梗死有雙側瞳孔擴大或縮小、四肢癱,24h後CT平掃可顯示相應部位的低密度灶。b.腦腫瘤:多見於中年以上者。可有頭痛或原發癌腫病史,昏迷前常有頭痛、嘔吐,昏迷時可見瞳孔大小不等,CT平掃可見不規則低密度影或混雜密度影,周圍水腫明顯,增強CT示病灶強化。

B.急性或亞急性起病:常見的有腦炎、腦膿腫、顱內化膿性血栓靜脈炎,可伴或不伴發熱為前驅症状。a.腦炎:昏迷前多有精神錯亂、抽搐等,腦脊液蛋白和細胞數輕度增加或正常,腦電圖呈重度瀰漫性異常,CT掃描示灰白質低密影多為病毒性腦炎腦室周圍低密度者多為脫髓鞘腦炎或腦病。b.腦膿腫:昏迷前多有顱高壓症状,昏迷時多有瞳孔大小不等,CT增強掃描可見環狀增強影。c.顱內化膿性血栓性靜脈竇炎:多有頭面部或顱內局灶性感染病史,昏迷時多合併腦膜炎、腦膿腫或其他大靜脈栓塞的表現,並有靜脈竇受累的症状和體征,CT掃描可顯示顱內大靜脈或靜脈竇內點狀或條索狀高密度影,並可顯示腦膿腫和梗死。

少見的有亞急性硬化性全腦炎、皮質-紋狀體-脊髓變性進行性多灶性白質腦病。這3種疾病多呈亞急性起病,病情進行性發展,到晚期才出現昏迷,腦電圖和CT掃描檢查對臨床鑒別診斷有一定幫助,確診常依賴於腦的活檢。

C.緩慢起病:

a.腦腫瘤:昏迷前常有顱內壓增高癲癇發作或精神症状,昏迷時有瞳孔大小不等,CT掃描不低密度或混雜密度塊影,周圍水腫,增強後見片狀或環狀強化。

b.慢性硬膜下血腫:常有頭部外傷的病史,昏迷前有顱內壓增高症状,昏迷時有瞳孔大小不等,CT掃描示硬膜下新月形高密度或等密度甚至低密度影。

③腦膜刺激征陽性伴腦脊液含血:

A.不伴局灶定位症状:可見於:

a.自發性蛛網膜下隙出血:突然起病,以劇烈頭痛、嘔吐為前驅症状,CT掃描見腦的溝裂高密度充盈。

b.原發性腦室出血:突然起病、頭痛嘔吐明顯,CT掃描示腦室系統高密度充盈。

B.伴有局灶定位症状:可見於:

a.腦出血並蛛網膜下隙積血:突然起病、頭痛嘔吐,昏迷時多有瞳孔大小不等,CT掃描可見腦實質和溝裂均有高密度影。

b.腦外傷繼發蛛網膜下隙出血:有頭部外傷史,昏迷時多有瞳孔不等大,CT掃描可示顱骨內板下、腦池裂高密度充盈。

④腦膜刺激征陽性而腦脊液不含血:此種情況多見於各種腦膜炎及腦膜腦炎,一般多急性起病,發熱為常有的前驅症状,伴或不伴有局灶性定位症状。常見的有化膿性腦膜炎結核性腦膜炎、隱球菌腦膜炎、乙型腦炎森林腦炎皰疹病毒腦炎、淋巴細胞脈絡叢腦膜腦炎、鉤端螺旋體腦膜腦炎、急性播散性腦脊髓炎等。少數尚可見於後顱窩病變,如後顱窩腫瘤、後顱窩硬膜下血腫、早期枕骨大孔疝等均可見明顯的頸強直,但Kerning征常不明顯。

(3)常見內科疾病鑒別提示:

口唇甲床發紺多為肺性腦病、缺氧性腦病,亦見於殺蟲醚中毒或亞硝酸鹽中毒;櫻桃色提示為一氧化碳中毒

皮膚鞏膜黃染,應考慮肝性腦病、鉤端螺旋體病或Reye症候群。

③皮膚淤斑或出血性皮疹,應與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敗血症出血性疾病進行鑒別。

面色蒼白象徵著內出血貧血或尿毒症。

⑤面紅見於高血壓腦出血、流行性出血熱、酒精中毒或顛茄類中毒。

⑥皮膚過度出汗提示低血糖或休克。

皮膚乾燥糖尿病酸中毒或尿毒症。

⑧黏液水腫提示甲狀腺功能減退垂體功能減退

毛細血管擴張可見於肝硬化、酒精中毒。

呼氣或嘔吐物的氣味對昏迷的診斷也很有幫助,如大蒜味見於有機磷農藥中毒;肝臭味見於肝性腦病;氨味表示尿毒症;爛蘋果味表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酒味提示酒精中毒。

(4)通過神經系統檢查對昏迷程度、病因和定位診斷進行鑒別:

①眼部表現:

A.眼瞼:昏迷病人的眼瞼一般是完全或幾乎完全地閉合的,反映上行網狀激活系的活動降低。意識障礙的病人,如喚醒後能睜開眼瞼,其眼裂大小及開眼時間長短。是反應意識障礙程度的標誌之一。

淺昏迷時開眼反應一般消失,深昏迷時扳開眼瞼後閉合緩慢且不完全。少數深昏迷病人,如眼瞼反而突然睜開,眼球固定,瞳孔擴大,是為死亡之象。可能與顱內壓過高致眼球張力增高有關。

眨眼與清醒有密切關係。正常人人睡後眨眼消失,意識障礙者如果尚保留眨眼動作,提示網狀結構仍在發生作用。眨眼消失者,提示腦幹網狀結構已受抑制。眨眼停止與開眼消失常同時發生,但有時可出現分離,即開眼消失而眨眼仍然存在。例如,癲癇發作後眼瞼閉合,病人無反應,但眨眼明顯可見,說明開眼消失是上行網狀激活系活動降低較敏感的指標。

B.眼球位置:淺昏迷時眼球可有水平或垂直性的自發性遊動。隨著昏迷加深,中腦病損時眼球遊動消失而固定於中央位置。因此,昏迷病人如有自發性眼球遊動,提示腦幹功能尚存在。

兩眼向一側的同向偏斜或凝視,見於大腦或腦幹損害。兩眼球向下偏斜(注視鼻尖),表明丘腦及丘腦底部病變(出血、梗死等),也可見於廣泛的中腦病損或代謝障礙(如肝性腦病)。眼球浮動是兩眼迅速向下偏轉,並超過俯視範圍,然後緩慢向上回到正常位置,可不規則地周期出現。見於腦橋局部性病損的昏迷病人,如腦橋的出血或梗死。發生機製為腦橋側視中樞受損,而中腦的眼球垂直運動中樞未受損之故。

C.眼底:對每一個昏迷病人原則上都應作眼底檢查。如果發現視盤水腫,提示顱內壓增高,眼底檢查對全身性疾病的診斷也有幫助,如糖尿病昏迷可見到糖尿病視網膜炎尿毒症昏迷可見到蛋白尿性視網膜炎,血液病,動脈硬化等也可見到特徵性的眼底改變

②其他腦神經表現:動眼神經滑車神經展神經的功能狀態在昏迷時可通過轉頭試驗查知。

昏迷病人如眼球明顯向外和輕度向下斜視亦提示動眼神經麻痹,這是由於外直肌上斜肌失去對抗作用所致。加上病側瞳孔擴大,為典型的動眼神經麻痹征。兩眼球向內斜視提示展神經麻痹,但無定位意義。

三叉神經損傷與否,在淺昏迷病人可通過針刺面部皮膚觀察對疼痛的反應,並比較兩側,如見到一側有痛苦表情,而另一側無痛苦表情,表明痛覺缺失側有三叉神經損害。角膜反射消失是三叉神經損害的有力依據。

一側面神經麻痹時,可見麻痹側鼻唇溝變淺、口角低垂、眼裂增寬,面頰在呼氣時鼓起,吸氣時塌陷。如果病人雙眼呈半閉合狀態,壓迫其眶上緣內側時,正常側可見面肌收縮,而麻痹側無面肌收縮。

上部與下部面肌完全無收縮,表明周圍性面神經損害,僅有下部面肌無收縮,表明對側大腦腳以上中樞性面神經麻痹

舌咽神經的檢查可通過氣管插管時觀察病人有否吞咽或嘔吐動作,如吞咽或嘔吐動作消失,可能表明腦橋下部和延髓已受損。迷走神經的功能可通過監測心率的改變或阿托品試驗進行粗略判斷。副神經舌下神經的檢查在昏迷病人幾乎是不可能的。

③腦膜刺激征:對每一個昏迷病人都必須檢查有無腦膜刺激征。頸強直見於腦膜炎、蛛網膜下隙出血或腦疝時。其中以化膿性腦膜炎的頸強直和Kernig征陽性最明顯。腦出血病人,當血液破入蛛網膜下隙時也有出現頸項抵抗的,但Kernig征在偏癱側可不出現。後顱窩病變或枕大孔腦疝時雖可見到頸強直,但Kernig征多不明顯。在蛛網膜下隙出血的最初幾小時,甚至在24h內,可不出現腦膜刺激征。

昏迷病人的腦膜刺激征有時可有變化,在嘔吐或驚厥發作時可加重,這種變化提示顱內壓的增高。深昏迷時,腦膜刺激征往往消失。在腦室出血或中腦病損時,可出現去腦強直,嚴重時可產生角弓反張,此非腦膜刺激征,屬肌張力增高所致。

④運動:

A.自主運動:淺昏迷病人偶可出現自發性運動。例如,兩手撫摸胸腹部或抓拉被褥,兩下肢不時交叉或屈伸等動作。當昏迷加深後這些動作均消失。

B.不自主運動:不自主運動是指肌肉的某一部分或某些肌群出現不受意志支配的運動。其產生機制主要與錐體外系損害有關。在昏迷病人中,最常見的不自主運動有肌陣攣、撲翼樣震顫、癲癇發作3種類型。

a.肌陣攣:表現為細小急速的陣攣性的肌肉不隨意收縮,可出現在軀幹、四肢及顏面部的肌肉(一塊肌肉或多組肌肉),一般不產生肢體的運動。這種肌陣攣多發生在酸鹼平衡障礙、低血鈣、尿毒症等代謝性腦病時,亦可見於腦炎的病人。

b.撲翼樣震顫:使病人的手腕背屈並半伸開手指時,可引出一種不隨意的手指及腦的跳動式運動,叫撲翼樣震顫。最輕者為手指的掌指關節部不規則的、雜亂的側向及屈伸的跳動式運動。撲翼樣震顫兩側非同步化,其頻率為2~30次/s,偶可累及足和舌部。兩側性撲翼樣震顫幾乎可見於所有的代謝性腦病的病程中某一階段,但最常見於肝性腦病。

c.癲癇發作:昏迷病人常可伴有癲癇發作,它可以是局限性或全身性、持續性或間歇性發作。局部性發作的範圍有的可很小,表現僅有一側口角、眼瞼或手指、足趾的抽動。有的也可涉及全身。局限性發作具有定位意義,提示對側皮質相應運動區有刺激病灶。常見於腦部器質性病變,如腫瘤、膿腫、硬膜下血腫、腦出血等。癲癇大發作多見於腦器質性損害,如腦膿腫、腫瘤、血腫、腦膜炎、腦炎、腦梗死等;也可見於代謝一中毒性腦病,如尿毒症、嚴重低血糖、一氧化碳中毒、缺氧性腦病。肝性腦病、電解質失衡、中毒等。

C.癱瘓:昏迷病人常可伴有偏癱、交叉癱或四肢癱等肢體運動障礙。在大多數情況下,如果偏癱在昏迷前發生者,表明病灶在偏癱的對側;如果偏癱與昏迷幾乎同時發生或昏迷之後發生的,病灶可能在偏癱的同側(假性定位體征),是鉤回疝迫使中腦嵌入對側天幕切跡緣內所致。交叉性癱瘓時往往表明幕下腦幹的病變。四肢癱既可見於雙側半球的病變,也可見於雙側腦幹病損,或一側半球病變並對側腦幹受損。

淺昏迷或中度昏迷病人的癱瘓體征,在觀察和檢查時臨床上具有以下特點:

a.呼氣時癱瘓側面肌頰肌無力而鼓起較高(鼓帆征)。

b.被動抬高病人的雙上肢或雙下肢,並任其自然下落,可見癱側下落較快。

c.壓迫病人眶上緣內側時,癱瘓側面肌無收縮反應,癱瘓側肢體亦無回縮動作。

d.仰臥時可見癱瘓的下足外旋,屈雙膝雙足立於床面時,癱瘓側下肢迅速外倒。

e.癱瘓側肢體肌張力、腱反射可高於或低於健側,癱瘓肢體病理反射陽性。

⑤反射:

A.腦幹反射:

a.睫脊反射:痛性刺激一側鎖骨上皮膚,引起同側瞳孔生理性擴大。昏迷病人如睫脊反射消失,而其他腦幹反射存在,提示間腦平面受損。

b.額眼輪匝肌反射:叩擊額顳部或顴弓,引起同側眼輪匝肌明顯收縮。昏迷病人睫脊反射和額眼輪匝肌反射消失,而其他腦幹反射存在,提示間腦-中腦平面病損。

c.頭眼反射:昏迷病人出現此反射時(doll』s eyes陽性)系間腦病損,隨昏迷加深眼頭反射消失示病損已累及中腦平面。

d.瞳孔對光反射:中腦平面病損時此反射消失。

e.角膜反射:昏迷病人角膜反射消失,提示腦橋上段受損。

f.下頜反射:叩擊下頜聯合時咀嚼肌收縮。下頜反射消失亦提示腦橋上段受損。

g.眼前庭反射:昏迷時眼前庭反射存在示中腦和腦橋功能尚保存,眼前庭反射消失提示病損已累及腦橋下段。

h.眼心反射:壓迫眼球引起心率減慢。昏迷病人眼心反射消失,提示病損已達延髓平面。

i.掌頦反射:針刺大魚際皮膚,引起同側下頜收縮。本反射屬病理性反射。皮質-皮質下病損時可出現。

j.角膜下頜反射:直接刺激角膜引起下頜的跟隨運動。本反射屬病理性反射。當間腦或中腦平面病損時可出現。

B.深、淺反射:昏迷病人如無局限性腦部病變,其深、淺反射均呈對稱性減弱或消失,但深反射也可亢進。昏迷病人伴有偏癱時,急性期癱側的深、淺反射可見減退,脫離休剋期則深反射亢進,淺反射消失。昏迷時伴雙側腦幹病損時,深、淺反射常呈對稱性改變。

C.病理反射:昏迷病人出現一側病理反射陽性,常表明對側腦部存在局灶性病變。但隨著病情進展,另一側也可出現陽性的病理反射。此時提示病變已累及兩側半球,或腦疝的壓迫引起的繼發性腦幹損害。如果昏迷病人同時出現雙側的病理反射陽性,表明雙側大腦半球存在瀰漫性病變或腦幹病損。

⑥感覺:淺感覺的檢查也是判斷昏迷程度的標誌之一。在昏睡時給病人以疼痛刺激常可見到睜眼反應。而昏迷病人對疼痛刺激則完全無開眼反應。但在淺昏迷時,對疼痛刺激可出現推開刺激或做出躲開刺激的防禦動作,甚至可發出呻吟,對強烈的疼痛刺激可能出現手足屈曲或伸展的防禦動作;深昏迷時對疼痛刺激則完全無反應。此外,在昏迷不深的病人,對顏面及左右側肢體給予疼痛刺激時,如果出現一側肢體對疼痛無反應而另一側有反應,則提示該側肢體有偏身感覺障礙。有偏癱但無感覺障礙者可出現皺眉等痛苦表情,移動軀體或用健側肢體做出保護反應,輕偏癱時可見肢體的屈曲或回縮反應。

覺醒狀態喪失的治療和預防方法

去除病因。

參看

關於「覺醒狀態喪失」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