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灶症状
A+醫學百科 >> 局灶症状 |
局灶症状是指局部腦病變引起的局部神經功能紊亂所表現的症状。臨床上具有定位意義。如偏癱、單癱、失語等。
目錄 |
局灶症状的原因
局灶症状的診斷
臨床症状和體征與腫瘤的性質、類型、部位、生長速度、年齡、體質等因素都有關係。中線或腦室系統的腫瘤顱內壓增高症状出現早、程度重,尤其是腫瘤鄰近室間孔、導水管和正中孔時,症状出現更早、腦實質組織水腫反應較重,顱內壓增高症状進展水腫反應相對較強,顱內壓增高較遲。老年患者帶有腦萎縮,顱內有較充裕的代償空間,加之動脈硬化。腦血流量減少,以及腦血管通透性降低等因素,使早期腦水腫反應較強,顱內壓增高出現較強。
局灶症状的鑒別診斷
隨腦瘤生長部位的不同,可引起不同的症候群。它是腫瘤刺激或破壞局部腦組織所引起,具有病變定位價值。位於不同部位的腦腫瘤的局灶性症状簡述如下:
1.大腦皮質腫瘤 大腦廣泛性病變產生頭痛、昏迷、譫妄、全身抽搐和痴呆等一般症状。局限性病變產生的症状是腦部病變區缺失神經系統產生的功能障礙,這並不是該病變區腦部結構本身的功能定位。一般來說額葉損害的症状主要為隨意運動、智力方面及精神活動的障礙;頂葉病變為早期而典型的皮質性感覺障礙;枕葉腫瘤以後頭痛和視覺障礙為特點;顳葉病變以顳葉癲癇、視野缺損最為多見,並出現聽覺中樞的失常;島葉病變,以內腑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為主要表現。
2.胼胝體腫瘤 此處腫瘤都侵犯鄰近組織,臨床表現實際上是鄰近結構受損的結果。胼胝體前部的腫瘤有進行性痴呆、人格改變,可能與腫瘤侵入額葉有關。胼胝體中部的腫瘤有雙側運動及感覺障礙,下肢重於上肢,與腫瘤向兩旁侵犯運動感覺皮質有關。胼胝體後部的腫瘤可因壓迫四疊體引起與松果體瘤相似的症状,有兩側瞳孔不等,光反應及調節反應消失,兩眼向上視不能,稱為Parinaud症候群。由於腦導水管容易被堵,腦積水及顱內高壓症状較易出現。凡臨床上表現有進行性痴呆,伴有雙側大腦半球損害及顱內壓增高症状,均應考慮之。
3.側腦室腫瘤 常無特殊症状,以顱內壓增高症状為主。視覺症状特別是同向性偏盲很常見,有的病人可有精神症状。
4.第三腦室腫瘤 症状常不明顯,主要表現為間歇性的顱內高壓症状。頭部處於某一位置時可以引起症状的突然發作。表現為劇烈頭痛、大量嘔吐、意識轉為遲鈍甚至昏迷,並常伴面紅、出汗等自主神經症状,有時可導致呼吸停止而猝死。常有兩下肢突然失去肌張力而跌倒,但意識不喪失,改變體位可使症状自動緩解。腫瘤侵入第三腦室底前部者可有嗜睡、尿崩、肥胖、生殖功能減退等,個別病人可有性早熟現象。第三腦室後部腫瘤出現上丘及中腦被蓋部隊症状,很似松果體瘤。
5.第四腦室腫瘤 腫瘤小時症状常不明顯,嘔吐可為惟一較早症状。當腫瘤引起第四腦室出口堵塞時可有腦積水表現及顱內高壓症状。
6.丘腦腫瘤 症状常較隱藏,多數病人僅有頭痛。隨著顱內壓增高,病人意識顯得淡漠、嗜睡、記憶力衰退,甚至可有痴呆。精神症状如情緒不穩,容易激動、有被迫害觀念、譫語,各種視、聽、味、幻覺亦不少見,內分泌障礙與第三腦室瘤相仿。腫瘤累及丘腦腹後外側部者,可有主觀感覺障礙,並早期出現輕偏癱。腫瘤累及丘腦的內側時,以智力減退及顱內壓增高較突出,早期可有雙側視力障礙,雙側眼球同向運動麻痹,但無主觀感覺障礙,除非晚期;肢體有震顫、手足徐動、舞動等。部分病人有全身性抽搐發作。典型的丘腦性自發性疼痛現象並不常見,僅見於丘腦被腫瘤廣泛浸潤病例。
7.基底節腫瘤 基本症状是主觀感覺障礙,早期出現輕偏癱、肌張力增高、震顫和舞動、手足徐動等。共濟失調及眼球震顫較為常見,因此易與小腦腫瘤相混淆。癲癇的發生率為20%,以失神小發作為主,但無定位意義。精神症状有痴呆、記憶減退等,約見於25%的病例。腫瘤侵及內囊時則見對側偏癱和偏身感覺障礙。
8.腦幹腫瘤 腦幹包括中腦、橋腦、延腦。當一側腦幹受損時其共同點是出現交叉性麻痹,即病側的顱神經麻痹和對側的肢體癱瘓。腫瘤侵犯及雙側長傳導束損害症状和體征。依據顱神經的不同構成各種症候群,有助於區別腫瘤的部位。
中腦腫瘤如位於底部,產生對側的痙攣性癱瘓及感覺障礙,病側的動眼神經或其核的損害,表現為該側的瞳孔擴大,光反應消失,上瞼下垂及眼外肌的上、下、內、直肌及下斜肌的麻痹(Weder症候群)。中腦頂部腫瘤引起粗大震顫、舞蹈樣動作及Magnus的位置性反射,即當頭轉向另一側時則該側又出現此種姿勢。腫瘤位於中腦四疊體時引起Parinaud症候群。
橋腦腫瘤產生病側的周圍性面癱及外展神經麻痹、復視、對側偏癱(Milard-Gubler症候群)。如腫瘤涉及三叉中腦束尚可有病側面部感覺減退、角膜反射遲鈍或消失,咀嚼無力等。如瘤偏於外側,自發的水平或垂直性眼球震顫也可見到。晚期尚可有雙側共濟失調。
延腦腫瘤以嘔吐及呃逆為突出症状,病側有IX、X、XI、XⅡ顱神經麻痹症状,表現為咽喉反射消失,吞咽有嗆咳或困難,軟齶不對稱,懸雍垂偏向對側,喉音嘶啞,舌肌病側呈萎縮伴肌纖維顫動,對側偏癱。
9.小腦腫瘤 位於小腦半球,主要表現為患側肢體協調動作障礙,語言不清,眼球震顫,步態蹣跚,易向患側傾倒,肌張力明顯減低,反射遲鈍或消失。小腦蚓部腫瘤主要是步態不穩,易向後傾倒。逐漸發展為不能行走、站立、協調動作障礙不明顯。
10.橋腦小腦角腫瘤 主要表現為眩暈,患側耳鳴,進行性聽力減退以至消失,患側V、VI顱神經部分麻痹,眼球震顫及患側小腦體征。晚期有後組顱神經(IX、X、XI)麻痹及對側肢體的錐體束征。
11.鞍內及鞍上區腫瘤 典型的早期症状是內分泌失調;女性以停經、泌乳、不育、肥胖等為主。男性以性功能減退、毛髮脫落、皮下脂肪增多為主。當腫瘤增大擴展至鞍上時可有兩眼的顳側偏盲,以至雙眼先後失明。眼底見視神經乳頭正常或呈原發性萎縮。生長激素分泌性腺瘤有垂體功能亢進(巨人症或肢端肥大症),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細胞腺瘤見向心性肥胖。
12.鞍旁及斜坡腫瘤 早期出現單側顱神經麻痹,尤以V及VI顱神經損害多見,表現為復視,患側眼球內轉及面部感覺減退,稍後在顱內高壓及錐體束征。
臨床症状和體征與腫瘤的性質、類型、部位、生長速度、年齡、體質等因素都有關係。中線或腦室系統的腫瘤顱內壓增高症状出現早、程度重,尤其是腫瘤鄰近室間孔、導水管和正中孔時,症状出現更早、腦實質組織水腫反應較重,顱內壓增高症状進展水腫反應相對較強,顱內壓增高較遲。老年患者帶有腦萎縮,顱內有較充裕的代償空間,加之動脈硬化。腦血流量減少,以及腦血管通透性降低等因素,使早期腦水腫反應較強,顱內壓增高出現較強。
局灶症状的治療和預防方法
參看
關於「局灶症状」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