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圍性面癱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是指特發性面神經麻痹,又稱貝耳麻痹,是指原因不明、急性發病的單側周圍性面神經麻痹。系常見病。  

目錄

臨床症状

任何年齡均可發病,男性略多。通常急性起病,於數小時或1~2天內達高峰。病初可有下頜角或耳後疼痛。主要症状為一側面部表情肌癱瘓。額紋消失,不能皺眉,眼裂閉合不全,試閉眼時,癱瘓側眼球向上外方轉動,露出白色鞏膜,稱貝耳現象。病側鼻唇溝變淺、口角下垂,露齒時歪向健側,因口輪匝肌癱瘓而鼓氣或吹口哨時漏氣,因頰肌癱瘓而食物易滯留於病側齒頰之間。病變在鼓索參與面神經處以上時,可有同側味覺喪失。  

診斷和鑒別診斷

根據急性起病的周圍性面癱即可診斷。但需與以下疾病鑒別:

1、格林-巴利症候群可有周圍性面癱,但多雙側性,有對稱性肢體癱瘓及腦脊液蛋白-分離現象。

2、各種中耳炎迷路炎乳突炎等並發的耳源性面神經麻痹,多有原發病的特殊症状及病史。

3、顱後窩腫瘤腦膜炎引起的周圍性面癱,大多起病較慢,且有其他顱神經受損或原發病的表現。  

病因

引起周圍性面癱的病因很多,歸納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1)感染性病變 耳部帶狀皰疹、腦膜炎、腮腺炎猩紅熱瘧疾多發性顱神經炎局部感染

(2)耳源性疾病 如中耳炎、迷路炎、乳突炎、顳骨化膿性炎症。

(3)腫瘤 基底動脈瘤、顱底腫瘤、聽神經瘤頸靜脈球腫瘤。

(4)外傷 顱底骨折、面部外傷。

(5)中毒酒精中毒

(6)代謝障礙糖尿病維生素缺乏。

(7)血管機能不全

(8)先天性面神經核發育不全  

周圍性面癱的治療

面癱的治療,中樞性麻痹應針對病因,周圍性麻痹應根據病程的早晚採取相應的措施。

周圍性麻痹的早期治療,目的在於設法恢復神經的功能,方法包括:針灸、減壓術、神經吻合術神經移植神經交叉吻合術和神經搭橋術等。周圍性麻痹的後期治療,目的在於設法糾正畸形和改善功能,用於經早期治療後,常時間隨診觀察,恢復不滿意,或確認恢復無望的病例。

後期整形手術有靜力支持和動力支持兩種方法,畸形程度嚴重者,尚需配合輔助性手術,以增強療效。

⑴ 靜力支持法:利用植入皮下的強韌筋膜條,牽緊癱瘓部位,以達到頦面兩側在靜力狀態下的平衡對稱,使畸形得到改善,但無自主表情活動。此型手術簡便易行,效果也較可靠,故一般較常採用,名為筋膜條懸吊術

⑵ 動力支持法:利用肌肉的轉移和移植,不僅能達到靜力狀態下的平衡,並能恢復一定的自主表情能力。有肌瓣、肌瓣筋膜條、骨骼肌等的轉移和移植等手術方法。

面癱注意事項

急性期應適當休息,面部要持續保暖,不能用冷水洗臉,外出時可戴口罩,睡眠時勿靠近窗邊,避免直接吹風,注意天氣變化,及時添加衣物,防止感冒。服用藥的患者要嚴格按醫囑執行,不可隨意增減藥量,並注意觀察有無副作用

由於眼瞼閉合不全或不能閉合,瞬目動作及角膜反射消失,角膜長期外露,易導致眼內感染,損害角膜,因此眼睛的保護的非常重要的,減少用眼,外出時戴墨鏡保護,同時滴一些有潤滑、消炎、營養作用的眼藥水,睡覺時可戴眼罩或蓋紗塊保護。溫濕毛巾熱敷面部,每日~3次,並於早晚自行按摩患側,按摩時力度要適宜、部位準確;只要患側面肌能運動就可自行對鏡子做皺額、閉眼、吹口哨、示齒等動作,每個動作做2個拍或4個拍,每天2~3次,對於防止麻痹肌肉的萎縮及促進康復是非常重要的。此外,進食後要及時漱口,清除患側頰齒間的食物殘渣,保持口腔清潔。進食營養豐富、易消化的軟食,忌食寒涼、辛辣刺激性食物。  

周圍性面癱後遺症症状:

(1)面肌纖維性痙攣 患側出現小而快速的、部位不恆定的肌肉抽搐性收縮,常伴有瞬目運動增多。

(2)面肌痙攣 是一種無痛性、有規則的陣攣性面部肌肉抽動,常局限於眼瞼或口角,痙攣可因說話、吃飯、精神緊張疲勞而加重,每次痙攣持續數秒至數分鐘。

(3)面肌聯合運動 有的患者出現張口、示齒、鼓腮、吸吮時眼也跟著閉合變小,相反當閉眼時,口角也牽拉閉合,這就是面肌聯合運動,是面神經受損後,其髓鞘恢復不良所致。0通過服藥,神經完全修復後,症状可以消失。

(4)鱷魚淚症候群 此現象多出現在面癱後數周或數月,患者吃食物時,患側即有眼淚流下,甚至只是看到或想到可口的食物時,也會淚水汪汪。

關於「周圍性面癱」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