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腦炎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Bk819.jpg

  

目錄

醫學術語

疾病名稱:森林腦炎  

疾病概述

森林腦炎是由森林腦炎病毒所致的中樞神經系統急性傳染病。本病多見於森林地帶,流行於春、夏季節,病人常為森林作業人員。森林腦炎病毒寄生松鼠野鼠血液中,通過吸血昆蟲(蜱)叮咬傳播給人。本病潛伏期為8-14天。起病時先有發熱頭痛噁心嘔吐、神志往往不清,並有頸項強直。隨後再現頸部、肩部和上肢肌癱瘓,表現為頭無力抬起,肩下垂、兩手無力而搖擺等。如症状好轉則體溫在一周後降至正常,症状消失。恢復期較長,可留有癱瘓後遺症。本病主要是對症處理。癱瘓後遺症可用針灸推拿等治療。森林作業人員要防止蜱叮咬接種森林腦炎疫苗,可以預防本病。

森林腦炎病毒屬於蟲媒病毒乙群,為RNA病毒,可在多種細胞增殖,耐低溫,而對高溫及消毒劑敏感,野生齧齒動物及鳥類是主要傳染源,林區的幼畜及幼獸也可成為傳染源,傳播途徑主要由於硬蜱叮咬。人群普遍易感,但多數為隱性感染,僅約1%出現症状,病後免疫力持久。本病分布中、蘇、捷克、保加利亞、波蘭、奧地利等國。我國主要見於東北及西北原始森林地區。流行於5~6月份,8月後下降。多散發,林區採伐工人患病比較多。潛伏期7~21日,多數10~12天。  

疾病分類

感染科  

症状體征

1.病史 注意起病情況,有無高熱劇烈頭痛(以前額及太陽穴為主)、噁心、嘔吐、眩暈乏力、全身酸痛、嗜睡意識障礙及其他神經系統症状。

2.體檢 注意皮膚有無被昆蟲螫傷痕迹;有無腦膜刺激征、肌張力減弱或消失及其他神經系統病變徵象。  

疾病病因

注意發病季節與地區,病前一個月內有無野外作業史,有無蜱叮咬史;有無森林腦炎疫苗接種史。  

臨床表現

潛伏期一般為10~15天,也有長達1個月者。普通型患者急起發病,1~2日內達高峰,並出現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頸和肢體癱瘓和腦膜刺激症。輕型患者起病多緩慢,有發熱、頭痛、全身酸痛、耳鳴食欲不振等前驅症状,經3~4天後出現神經系統症状。重型患者起病急驟,突發高熱或過高熱,並有頭痛、噁心、嘔吐、感覺過敏、意識障礙等,迅速出現腦膜刺激症,數小時內進入昏迷抽搐延髓麻痹而死亡。

發熱一般在38℃以上,大多數持續5~10天,以稽留熱為最常見,也有呈雙峰熱弛張熱者。偶有出血皮疹,部分病例出現心肌炎症状。

神經系統症状以意識障礙、腦膜刺激征和癱瘓為主。半數以上病例有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由嗜睡、譫妄、昏睡,以至深度昏迷狀態。亦有表現為狂躁不安驚厥和神經錯亂等。意識障礙隨體溫下降而逐漸恢復。

腦膜刺激征是本病最早出現和最常見的症状和體征,開始為劇烈頭痛,部位不定,其次為噁心、嘔吐。腦膜刺激征一般可持續5~10天,意識清楚後仍可存在。

癱瘓以發生於頸部、肩胛肌和上肢肌肉為主,其次為偏癱下肢癱瘓,顱神經癱瘓不多見。本病的癱瘓和乙腦不同,呈弛緩型,常發生於第2~5病日,發生在頸部或肩胛肌時出現本病特有的頭部下垂症状。癱瘓一般經2~3周後逐漸恢復,約半數出現肌肉萎縮病理反射常見,部分病例出現錐體外束征,如震顫、不自主運動等,偶有語言障礙吞咽困難延髓受累症状。

本病病程長短不一,一般約1周左右,體溫恢復正常後症状逐漸消失,但癱瘓仍可繼續存在。  

診斷檢查

1.檢驗 白細胞計數及分類,腦脊液常規檢查,入院時一次,必要時複查。有條件者行血清或腦脊液特異性抗體或病毒核酸檢測。

2.病毒分離 有條件時,取病初血液、腦脊液或腦組織(死亡病例)行病毒分離或動物試驗。  

治療方案

重危患者早期可試用恢復期血清或林區人員血漿,肌注20~40ml/d,2~3d。有條件時可肌注或靜注高效價免疫球蛋白6~9ml/d,亦可試用α干擾素等。  

治療方法

(一)一般治療及對症治療護理、降溫、止驚以及呼吸衰竭等處理可參照乙腦的治療。

(二)免疫療法

1.血清療法 起病3天內患者可用恢復期患者或林區居住多年者的血清20~40ml肌注,或椎管內注射5~10ml。

2.高效價免疫丙種球蛋白每日~9ml肌注,至體溫降至38℃以下停用。

3.干擾素、轉移因子免疫核糖核酸核糖核酸酶均可酌情採用。  

疾病預防

1.加強防蜱滅蜱。

2.在林區工作時穿五緊防護服及高筒靴,頭戴防蟲罩;衣帽可浸鄰苯二甲酸二甲酯,每套200g,有效期10天。

3.預防接種 每年3月前注射疫苗,第1次ml,第2次ml,間隔7~10天、以後每年加強1針。

4 林區工作做好治療藥品應急準備。  

安全提示

1、森林腦炎是由森林腦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多見於森林地帶,因多發生在春夏季節,又名春夏腦炎感染者以男性為主,多為森林地區的作業人員或外地到林區放養蜜蜂者。

2、森林腦炎病毒寄生於齧齒動物如松鼠、野鼠等血液中,通過吸血昆蟲(蜱)媒介傳播。當人們進入有本病存在的森林地區時,被感染性蜱咬後,就可能受染,但大部分病入呈隱性感染或僅有輕微症状,只有一小部分出現明顯症状。

3、野生齧齒動物及鳥類是主要傳染源,林區的幼畜及幼獸也可成為傳染源,傳播途徑主要由於硬蜱叮咬。人群普遍易感,但多數為隱性感染,僅約1%出現症状,病後免疫力持久。

4、本病有嚴格的地區性,進入疫區前必須積極做好預防措施:在生活地區周圍搞好環境衛生,加強滅鼠、滅蜂工作。 初次進入疫區的人應接種森林腦炎疫苗。在疫區工作時應穿戴防護服,紮緊袖口、領口和褲腳口以防止蜱的叮咬。

5、後遺症以癱瘓為主,應採用針灸、推拿、體療等綜合治療。

參看

關於「森林腦炎」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