蟲媒病毒
A+醫學百科 >> 蟲媒病毒 |
蟲媒病毒為一群節肢動物媒介病毒,分別歸類於披膜病毒科,黃病毒科,布尼亞病毒科和沙粒病毒科的某些成員病毒。
歸類於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屬的主要蟲媒病毒有東部馬腦炎病毒,西部馬腦炎病毒和委內瑞拉腦炎病毒,主要分布在非洲和美洲。歸類於披膜病毒科黃病毒屬的有乙型腦炎病毒,森林腦炎病毒,登革病毒,黃熱病病毒,聖路易斯腦炎病毒,西尼羅腦炎病毒等。
目錄 |
特徵
披膜病毒科黃病毒屬和甲病毒除核酸結構和複製方式不同外,其他特性基本相同:1.病毒呈球狀,直徑40-70奈米,基因組為單正鏈RNA。2.衣殼蛋白構成20面體對稱。外層為病毒包膜,對脂溶劑,去氧膽酸鈉敏感。包膜鑲嵌病毒的糖蛋白。3.有較廣的宿主範圍,能在脊椎動物和非脊椎動物體內增殖,其中節肢動物可長期儲存和傳播病毒。4.致病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和地方性,主要引起發熱,腦炎和出血熱等。
布尼亞病毒科是蟲媒病毒中最大的一個病毒科,已知有13中病毒,其中4個動物病毒書中的某些病毒和人類感染有關,即布尼亞病毒屬,白蛉病毒屬,漢坦病毒屬和包括新疆出血熱病毒在內的內羅病毒屬。這些病毒的核酸為單負鏈RNA。
感染
蟲媒病毒(節肢動物為傳播媒介的病毒)有250多種;至少有80種免疫特性不同的蟲媒病毒可使人染病。蟲媒病毒通過昆蟲(主要是蚊子和蜱)叮咬而在脊柱動物間傳播。鳥類常為蚊子的感染原,蚊子感染後又將病毒傳播給馬及其他家養動物和人。對於大多數病毒來說,人是"死亡終端"宿主(dead-end)(即偶爾參與自然循環,對病毒不能進行有效的傳代),但對城市型黃熱病,白蛉熱,基孔肯亞病及登革熱,人是終宿主(即為自然循環的一部分且為病毒傳播所必需)。蟲媒病毒在全球分布範圍廣泛,主要取決於是否有合適的宿主和載體
診斷
一、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
1.主要生物學性狀:
病毒結構蛋白有3種:M、C和E,抗原性穩定。病毒在pH6.0~6.5範圍能凝集雛雞、鴿和鵝的紅細胞,在地鼠腎、幼豬腎等原代細胞,以及AP61或C6/36蚊傳代細胞中均能增殖,最易感的動物為乳鼠。
2.臨床意義:
三帶喙庫蚊為傳播媒介,形成蚊→動物→蚊的不斷循環,人感染病毒後,絕大多數表現為隱性和輕型感染,少數病人表現為腦炎症状。
3.微生物學檢查:
(1)分離與鑒定:
採用乳鼠腦內接種和金黃地鼠腎原代細胞及蚊傳代細胞進行分離培養,用交叉中和試驗、血凝抑制試驗等進行鑒定,也可用IFA對細胞培養物進行鑒定。但臨床標本的分離率極低。
(2)血清學診斷:
2-ME敏感的血凝抑制試驗和IgM抗體捕獲ELISA實驗可用於乙腦的早期診斷;補體結合抗體恢復期效價上升≥4倍時為陽性;中和試驗僅用於流行病學調查。
(3)IFN快速診斷:
二、森林腦炎病毒
傳播媒介為森林硬蜱,屬自然疫源性疾病;小鼠和雞胚對其敏感;微生物學檢查方法與乙腦病毒相似。
三、登革病毒
傳播媒介為伊蚊,在人蚊之間傳播,輕型病人表現為普通登革熱,再次感染的重型病人表現為登革出血熱。病毒分離的方法有巨蚊胸內接種、C6/36細胞分離和乳鼠腦內接種。血清學診斷方法有補體結合試驗、中和試驗和IgM抗體ELISA捕獲法,後者有利於早期診斷。
四、漢坦病毒
1.主要生物學特性
為布尼亞病毒科漢坦病毒屬,單負股RNA包膜病毒,呈多形態性,包膜上有血凝素;可在A549、Vero-E6及地鼠腎細胞中生長;黑線姬鼠、小鼠、乳鼠對其敏感,鼠肺和腎中可檢出大量病毒;國際上確認的血清型有漢坦病毒(HTN)、漢城病毒(SEO)、普馬拉病毒(PUV)、希望山病毒(PH)。
2.臨床意義
可引起腎症候群出血熱(流行性出血熱),往往與鼠類的分布和活動有關,也可經蟎傳播。
3.微生物學檢查
用A549和Vero-E6進行分離病毒,用間接免疫熒光法檢測特異性IgG和IgM抗體,用RT-PCR技術進行快速診斷。
五、新疆出血熱病毒
為布尼亞病毒科羅病毒屬,病毒結構、培養特性與漢坦病毒相似。主要傳播媒介為亞洲璃眼蜱。可引起新疆出血熱,但無腎症候群。微生物學診斷主要是病毒分離和用ELISA、IFA檢測抗體,中和試驗、補體結合試驗及血凝抑制試驗常用於流行病學調查。
治療
靜脈注射利巴韋林(在美國,目前僅氣霧劑獲批准使用)(負荷劑量2g,接著1g,每6小時1次用4天,繼而0.5g,每8小時1次用6天)可有效治療拉沙熱,裂谷熱和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治療腎症候群出血熱的劑量如後所述。對於多數蟲媒病毒感染的治療都是支持療法,這與治療其他病毒性腦炎相同
關於「蟲媒病毒」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