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頜口蟲病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皮膚頜口蟲病(gnathostomiasis cutis)是一種少見的由有棘頜口蟲屬(gnathostoma) 的幼蟲浸入皮膚所感染的皮膚病。目前這種病在我國有增多趨勢。

目錄

皮膚頜口蟲病的病因

(一)發病原因

致病的頜口蟲有兩種,即有棘頜口蟲及豬頜口蟲,以前者為多見。棘頜口蟲的成蟲呈鮮紅色,稍透亮,有光澤,雄蟲長度為11~25mm,雌蟲較長,為25~54mm,呈圓線狀。頭部呈半球形,表面有4~8圈小鉤頸部狹窄,體前半部和近尾端有許多小皮棘。

人進食未燒熟含感染性第三期幼蟲的淡水魚、蛙、蛇雞等肉類而獲得感染。偶接觸以上肉類等可經皮膚感染。幼蟲侵入人體後移行於皮膚皮下組織形成皮膚顎口線蟲病;

本病主要分布在亞洲,流行於東南亞地區。澳大利亞、墨西哥 等國亦有本病。有喜歡吃生或未煮熟魚蝦、肉類習慣地區的居民發病率較高。我國浙江、福建、上海等地區最近幾年流行的生食,其發病率亦隨之增加。

(二)發病機制

吞食的幼蟲侵入胃壁,人類不是本蟲的終宿主,只能成為轉續宿主幼蟲在人體內不能發育為成蟲,只能在人體內長期移行而造成組織損害和病變。感染的幼蟲多為一條但亦有數條者。由皮膚侵入的幼蟲,多數情況下會在身體的個部位發生皮膚腫塊。由於幼蟲的遊走性,在皮膚的表皮和真皮間或皮下組織形成隧道,引起皮膚幼蟲移行症。此蟲可在各臟器內寄居,蟲體在人體內可以存活數年乃至十幾年。

病理變化為寄生蟲肉芽腫,由嗜酸性粒細胞成纖維細胞組織細胞與巨噬細胞組成。幼蟲在組織中移行時除產生機械性損傷外,還能分泌、排泄一些對人體有毒性作用的物質,誘發機體產生中毒與過敏反應從而加重病理損害。可引起炎症水腫貧血壞死,慢性皮損可導致嗜酸性粒細胞及中性粒細胞浸潤。此蟲可到達體內任何部位。

皮膚頜口蟲病的症状

臨床表現輕重不同。可從無自覺症状到症状嚴重。潛伏期長短不一,可由數天、數周至數年不等。隨著病程延長發作次數可減少,症状亦減輕,發作時間縮短。

皮膚損害:損害多限於皮膚,以腹部、背、四肢、頭面部多見。在幼蟲入侵1~2天,幼蟲在皮下移行,初發為約蠶豆大小、圓形非凹陷性硬結或斑塊,呈淡紅至鮮紅色,觸之較硬,頗似血管性水腫,絲狀疹、匐行疹或間歇出現的皮下遊走性包快。局部皮膚呈非凹陷性水腫疼痛瘙癢紅斑,約經1~4周左右,腫塊即可消退,遺留蠶豆大小硬結,移行的路徑可有色素沉著及少量鱗屑。幼蟲可自行鑽出皮膚。

全身症状:發病期間可伴有發熱全身不適等全身症状。可出現厭食噁心嘔吐腹瀉腹痛蕁麻疹頭痛、四肢痙攣癲癇樣發作、咽喉部可引起局部水腫、咳嗽呼吸困難

眼部受累:發生於眼瞼陰囊皮下組織鬆軟部損害特明顯,經過中可繼發膿腫。可出現虹膜炎角膜炎葡萄膜炎等眼症状,甚至失明

診斷:

有食生食或不熟的魚類及被污染的生水等歷史。臨床表現的特徵性匐行性條索狀硬塊,組織病理及實驗室檢查發現蟲體即可確診。

皮膚頜口蟲病的診斷

皮膚頜口蟲病的檢查化驗

外周血液白細胞總數輕度增多,嗜酸性粒細胞比例常明顯升高,蚴蟲移行時可出現淋巴細胞浸潤

組織病理:皮下腫塊組織活檢病理檢查為嗜酸性肉芽腫皮下組織內可檢見蚴蟲,周圍有多數嗜酸性粒細胞。

對無明顯體表損害者可結合感染史,用免疫學方法作輔助診斷。採用本成蟲或幼蟲製備的抗原作皮試或血清酶免疫吸附試驗陽性。

皮膚頜口蟲病的鑒別診斷

血管性水腫 發生及消退均較本病迅速,損害多發於皮膚鬆軟部位,不呈移動性條索狀硬塊,自覺瘙癢,不感劇痛。

曼氏裂頭蚴病 發病前患者有進食未煮熟的淡水蝦蟹、魚肉史,較常出現發熱皮疹,多有皮下遊走性腫塊,皮下結節活檢可發現曼氏裂頭蚴。

豬囊尾蚴病 發病前有進食生蔬菜史較常引起中樞神經系統病變,常以持續性頭痛癲癇、精神異常為主要臨床表現。患者可同時出現多發性皮下結節。

皮膚頜口蟲病的併發症

偶有內臟(肺、腦、膀胱)及眼部受累者,嚴重者可並發出血組織壞死,甚至導致死亡。

眼部病變引起虹膜炎角膜炎葡萄膜炎等眼症状,甚至失明

耳部病變引起聽力障礙;

消化系統病變引起厭食噁心嘔吐腹瀉、右上腹隱痛脹痛;

呼吸系統病變引起呼吸困難咳嗽胸悶胸痛氣促咯血,可致胸腔積液積血。偶爾蟲體可隨痰被咳出,肺部炎症胸膜炎;

泌尿系統病變可引起膀胱炎,可出現血尿排尿異物感;

中樞神經系統病變引起腦脊髓炎,出現頭痛、四肢痙攣癲癇樣發作,腦膜刺激征,出現肢體癱瘓輕癱,癱瘓以截癱為主,伴尿瀦留。中樞受累者預後較差;

心血管系統病變偶可引起急性心肌梗塞休克

皮膚頜口蟲病的預防和治療方法

預防的重點是不吃生的或未煮熟的淡水魚、海鮮,鱔、泥鰍、蛙等肉類,以及雞豬肉類。不到疫區游泳等。

皮膚頜口蟲病的西醫治療

(一)治療

手術摘除病灶內幼蟲是主要治療方法,同時配合藥物治療。如皮膚損害不深,可用二氧化碳雷射治療

阿苯噠唑 成人劑量為400mg/次,2次/d,療程7~14天。一般治療一個療程即可治癒。個別反覆出現匐形疹、移行腫塊可重複數療程。

伊維菌素 成人劑量為200~250μg/(kg.次),1次/2周,連服3~5次。不良反應較輕,少數病人可出現頭暈腹痛胃納減退疲乏等。嬰幼兒及孕婦不宜服用。

噻苯咪唑,每日3次,每次至100毫克,10天為一療程,如仍有活動性皮膚損害,可服第二療程。

(二)預後

臨床表現輕重不同,約經1~4周左右。腫塊消退遺留蠶豆大小硬結色素沉著

皮膚頜口蟲病的護理

當突然出現上述症状時,應儘早到當地醫院皮膚科就診,就診時主動說明是否曾生食海鮮和未煮熟的魚、肉,是否曾飲用生水或在疫區游泳等情況。

參看

關於「皮膚頜口蟲病」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