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幼蟲移行症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幼蟲移行症(larva migrans)的術語首先在1952年由Beaver等提出,當時主要指弓首線蟲病(toxocariasis),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現其他一些蠕蟲如顎口線蟲,四川並殖吸蟲等也以幼蟲為主要形式寄生於人體,並引起疾病。幼蟲移行症可分為皮膚幼蟲移行症內臟幼蟲移行症兩種,有時兩者也可同時存在。皮膚幼蟲移行症是幼蟲蟲體侵人人體的皮膚並長期在皮膚組織中移行,引起皮膚損害及遊走性病變。

目錄

皮膚幼蟲移行症的病因

(一)發病原因

皮膚幼蟲移行症主要表現為匐行疹,病原為寄生於貓或犬的鉤蟲的幼蟲,如巴西鉤蟲(Ancylostoma braziliensis),犬鉤蟲(A.caninum)等。棘顎口線蟲的幼蟲隨感染的魚被食入後和寄生於人體的鉤蟲如十二指腸鉤蟲或美洲鉤蟲的感染期幼蟲也可引起該病。

(二)發病機制

人體皮膚與被動物糞便污染的土壤接觸後,感染性幼蟲侵入皮膚,在真皮和粒層間以每日數毫米至數厘米的速度移行,引起速髮型變態反應,呈現出紅色硬斑,局部出現皮損、水泡形成。經口進入人體的幼蟲在腸道內孵出,進入血循環,但由於人體腸道不適合幼蟲生長,幼蟲不能回到小腸發育為成蟲,而竄行到皮膚,造成皮膚損害引起皮膚幼蟲移行症。

(三)病理改變

幼蟲在皮膚組織內竄行,破壞完整的皮膚組織結構,引起組織潰瘍結節或腫塊。組織學檢查顯示幼蟲移行路徑周圍有嗜酸性粒細胞浸潤。被抓破後的皮損部位常可感染細菌,引發傷口化膿

皮膚幼蟲移行症的症状

當上述線蟲的幼蟲侵入患者皮膚並移行時,可引起:

1.局部症状:幼蟲移行時可引起劇烈的皮膚瘙癢。局部出現紅色丘疹,繼而形成彎曲前進的線狀紅斑性皮損,並可隆起形成水皰

2.特徵症状:由於幼蟲在患者皮膚內竄行,其皮損每天可延伸數毫米,而舊的皮損則可癒合結痂。在皮膚深部可出現遊走性的結節或腫塊。幼蟲在皮下可存活移行數周至數月以上。

3.繼發症狀:水皰或皮損被抓破後常可感染細菌,繼發化膿性感染。

依據臨床表現流行病學史如與動物糞便所污染泥土的接觸史等可診斷。顎口線蟲引起皮損時,患者常食入未熟的受染魚肉。

皮膚幼蟲移行症的診斷

皮膚幼蟲移行症的檢查化驗

可通過典型的臨床症状匐行疹進行檢查確診。

病變組織中取出蟲體作鏡檢也可確診。

血中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痰中可找到蟲蚴。

X線檢查,呈短暫遊走性肺部浸潤

皮膚幼蟲移行症的鑒別診斷

本病須注意與棘顎口線蟲病相鑒別。病變組織中取出蟲體作鏡檢鑒定蟲種是與棘顎口線蟲病區別的最有效的手段。皮膚幼蟲移行症由巴西鉤口線蟲引起為主。

皮膚幼蟲移行症的併發症

皮膚幼蟲移行症皮膚損害處出現皮膚破損可感染細菌,繼發化膿性感染。

皮膚幼蟲移行症的預防和治療方法

加強健康教育,宣傳寄生蟲防範知識。

在給農作物施糞,避免赤腳勞作及接觸土地。

注意個人飲食衛生,不吃生或不熟的淡水魚。

加強貓、犬等動物的管理,防止貓、犬的排泄物污染水源。

皮膚幼蟲移行症的西醫治療

(一)治療

可用左旋咪唑軟膏或霜劑局部塗敷,也可服用阿苯達唑噻苯噠唑丙硫咪唑

(二)預後

本病預後良好。

參看

關於「皮膚幼蟲移行症」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