浚川丸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目錄

醫學入門》卷七:浚川丸

【別名】 十水丸(《醫學入門》卷七)。

【處方】 桑白皮 大戟 雄黃 茯苓 芫花 甘遂 商陸 澤瀉 巴戟 葶藶各15克

【製法】 共為末。

【功效與作用】 逐水消腫。治水腫

【用法用量】 每服3克,五更時薑湯調下,醋糊為丸,每服30丸。

面腫起,根在肺,加桑白皮15克,從四肢腫起,根在脾,加大戟15克;從背腫起,根在膽,加雄黃15克;從胸腫起,根在皮膚,加茯苓15克;從脅腫起,根在肝,加芫花15克;從腰腫起,根在胃,加甘遂15克;從腹腫起,根在脾,加商陸15克;從陰腫起,根在腎,加澤瀉15克;從手腫起,根在腹,加巴戟15克;從腳腫起,根在心,加葶藶15克。

【摘錄】 《醫學入門》卷七

證治準繩.幼科》卷七:浚川丸

【處方】 大戟 芫花(醋炒)沉香 檀香 南木香 檳榔 蓬莪術 大腹皮(洗,焙乾)桑白皮(銼,炒)各15克 黑白牽牛(曬,研,取生末)巴豆(去殼、膜、心,存油)15粒

【製法】 上除牽牛末、巴豆外,前九味內有沉香、檀香、木香、檳榔不過火,余五味焙乾,同沉香等為末,就加牽牛末和巴豆碎切在乳釁內,杵極細,入前藥末同再杵勻,水煮麵糊為丸,麻仁大。

【功效與作用】 理氣消積,逐水退腫。治水腫及單腹脹滿,氣促食減,遍身浮腫

【用法用量】 每服17丸,濃煎蔥湯侯溫,五更初空腹服下。去水來盡,停一日減用13丸,次減作9丸,再減至7丸,湯使服法如前,證退即止。

【摘錄】 《證治準繩.幼科》卷七

《袖珍》卷三引張子和方:浚川丸

【處方】 甘遂2錢,芒消2錢,郁李仁1錢,大黃3錢,黑牽牛末2兩。

【製法】 上為末,水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積聚。

【用法用量】 每服30-50丸,溫水送下。

【摘錄】 《袖珍》卷三引張子和方

《準繩.幼科》卷七:浚川丸

【處方】 大戟半兩,芫花(醋炒)半兩,沉香半兩,檀香半兩,南木香半兩,檳榔半兩,蓬莪術半兩,大腹皮(洗,焙乾)半兩,桑白皮(銼,炒)半兩,黑白牽牛(曬,研取生末)1兩,巴豆(去殼膜心,存油)35粒。

【製法】 上藥除牽牛末、巴豆外,前9味內沉香,檀香、木香、檳榔不過火,餘5味焙乾,同沉香等為末,就加牽牛末和勻,巴豆碎切在乳缽內,杵極細,入前藥末,同再杵勻,水煮麵糊為丸,如麻仁大。

【功效與作用】 水腫及單腹脹,氣促食減,遍身面浮

【用法用量】 每服17丸,濃煎蔥湯候溫,五更初空心送下。去水未盡,停1日減用13丸,次減作9丸,再減至7丸,湯使下法如前,證退即止,仍投南星腹皮散。

如單腹腫甚,能飲食氣壯者,加甘遂末同丸取效。

【注意】 忌甘草

【摘錄】 《準繩.幼科》卷七

中藥方專題

參看中藥方劑主頁面。

按功效分類的常用方劑

解表劑清熱劑瀉下劑祛風濕劑祛濕利水劑溫里劑理氣劑消導劑驅蟲劑止血劑活血劑化痰止咳平喘劑安神劑熄風劑開竅劑補益劑固澀劑

中藥方大全 按拼音查詢

點擊字母查看完整藥方列表:

附:中藥材大全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相關頁面

本草圖書


中藥相關電子書

關於「浚川丸」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