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性病學/皮膚病的免疫學基礎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皮膚性病學》 >> 皮膚病的免疫學基礎
皮膚性病學

皮膚性病學目錄

一、皮膚構成成分可以有抗原性

角質物質的自己抗體(IgG)在正常健康人的血清中即有發現,但是健康人具有一種屏障使自己抗體不能侵入角層。而銀屑病患者的這種屏障被破壞,抗角質自己抗體即侵入角層內,從而在此處即引起免疫反應補體活化嗜中性白血球也移動過來。

表皮細胞間物質是表皮細胞分泌的糖蛋白質,患天皰瘡時針對這種物質出現IgG型自己抗體。和這種自己抗體發生反應的抗原不僅存在於細胞間、細胞膜上,口腔、食道粘膜上皮細胞間也很多。廣範圍的藥疹有時也一過性地發現這種抗原。

表皮下基底膜物質是從基底細胞分泌的物質和糖蛋白,類天皰瘡妊娠皰疹時可產生針對這種物質的自己抗體。

有報告指出,膠原病白癜風惡性腫瘤時出現表皮細胞胞漿特別是對粒線體微粒體(microsome)的自己抗體,但這種抗體缺乏疾病特異性。SLE、泛發性硬皮病及混合結締組織病時出現針對細胞核成份的自己抗體,核抗原包括n-DNa單鏈DNARNA、ENA、RNP等,這些核抗原也缺少臟器特異性和種屬特異性。

惡性黑色素瘤時可產生對黑色素細胞的抗體,腫瘤特異性抗原問題是今後的重要課題、臨床上很有意義。

皰疹樣皮炎患者已證實可以產生對真皮成分網硬蛋白(Reticulin)的抗體(IgG)。

上述的皮膚成份都具有自己抗原性也可以產生出自己抗體,但是這種自己抗原存在於細胞內時不能直接與抗體發生反應,這種抗體若和抗原發生反應必需細胞膜被損傷,內部的抗原成份露出到外面才能發生反應,紫外線照射、感染外傷炎症等往往為其誘因。

假如皮膚成份本身不能直接成為抗原的話,異種抗原物質侵入皮膚內時,在其侵入部位也能產生抗體而引起免疫反應,與外界的各種接觸,感染、外傷、昆蟲刺螫以及注射時把各種抗原物質(細菌病毒黴菌、異物、昆蟲毒素等)帶進皮膚即引起免疫反應。

二、皮膚也是運動抗體的場所

它可以把入侵的抗原性物質迅速而準確地捕捉後而除去。

結締組織中的組織細胞,纖維母細胞以及血管內皮細胞的細胞表面有補體(C3)和免疫球蛋白(Fc)的受體,所發生免疫反應時,它們可以捕捉抗原抗體複合物。表皮內的郎格罕細胞也有同樣的功能。肥大細胞胞膜上有IgE的Fc受體(一個細胞上有4-9萬個),所以非常容易和IgE抗體結合,當抗原侵入時即發生反應而脫顆粒,放出組織胺,五羥色胺,緩慢反應性物質,ECF—A—系列的生物活性物質。

三、免疫不全

先天性和後天性機體產生抗體的功能下降,對入侵的抗原不能有效地進行預防而引起的各種疾病稱免疫不全症。

缺乏T淋巴細胞或B淋巴細胞或功能下降,白血球異物吞噬功能、殺菌功能下降時都會引起免疫應答不全;一般T淋巴細胞的功能下降容易罹患病毒和黴菌感染,B淋巴細胞功能下降時易患細菌感染症。

後天性免疫不全的原因有抗癌藥,副腎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X線長期大量照射和抗原性物質長期入侵等。

四、補體異常和皮膚病的關係

和皮膚病有關係的補體缺乏症有C19缺乏引起的無r-球蛋白血症,是一種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皮膚易感染性非常突出。一部分SLE患者缺乏C1s,C2,C4,C5,雷諾氏征缺乏C7

遺傳性血管神經性水腫(HANE)缺乏C1不活性因子,症状為顏面、臀部、四肢明顯浮腫,上呼吸道浮腫,聲音嘶啞甚至發生呼吸困難

五、免疫球蛋白血症

血中出現異常免疫蛋白或來源於特定株(Clone)的免疫球蛋白異常增加者稱免疫球蛋白血症,冷球蛋白(Cryoglobulin)是在37℃以下發生沉澱的蛋白質,血中出現冷蛋白時稱冷球蛋白血症。它在SLE、PSS、SjÖgren症候群、天皰瘡、類肉瘤麻風等都是陽性。儘管抗原抗體各不相同,但是冷球蛋白血症的共同的皮膚改變為四肢未端的發紺紫癜壞死雷諾氏現象。

六、變態反應的分類

機體受抗原(包括半抗原)刺激後,產生相應的抗體或致敏的淋巴細胞,當再次接觸同一種抗原後在體內引起體液性或細胞性的免疫性反應,由此導致組織損傷或機體生理機能障礙稱為變態反應,又叫過敏反應

變態反應可以分為六型,但目前臨床仍普遍引用Gell和Coomb′s的建議,其分類為:

(一)第Ⅰ型變態反應,即速敏型。此類反應是由於抗原與IgGE為主的抗體相互作用所引起。它可以導致肥大細胞內嗜鹼性顆粒脫落,釋放顆粒中化學介質,如組胺,緩慢反應物質嗜酸性白細胞趨化因子等,這些物質作用於靶器官,引起局部平滑肌痙攣,血管通透性增高,微血管擴張充血血漿外滲,水腫,腺分泌亢進及嗜酸性白細胞增多等。

屬於此型的常見皮膚病有蕁麻疹血管性水腫等。

(二)第Ⅱ型變態反應,又稱細胞毒型細胞溶解型。是機體產生對細胞本身成分或固著於細胞的抗原(半抗原)的抗體,當與相應抗原發生抗原抗體反應時,由補體參與而發生細胞溶解或組織損傷。

屬於此型的皮膚病有:藥物過敏引起的貧血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自身免疫病中的天皰瘡、類天皰瘡等。

(三)第Ⅲ型變態反應,即免疫複合物反應型。對某種抗原產生的沉降性抗體與該抗原形成的抗原抗體複合物即稱免疫複合物。其沉著於血管壁基底膜及其周圍,發生以小血管壁為中心的變化,由此發生器官及組織損傷。

屬此型變態反應皮膚病有:某些藥物引起的血清病樣症候群、血管炎、SLE腎小球腎炎等。

(四)第Ⅳ型變態反應,即遲髮型變態反應,是由致敏淋巴細胞引起的免疫反應,與血清抗體無關。機體受抗原刺激後,T淋巴細胞大量分化增殖,最後形成效應淋巴細胞,這種細胞再遇抗原時,常在1~2天後發生劇烈反應。可以使巨噬細胞向局部遊走、聚集、並使巨噬細胞激活。因而遲髮型變態反應部位的浸潤細胞重要是巨噬細胞與淋巴細胞。

屬此型的皮膚疾患有:結核菌素型皮膚反應,接觸性皮炎濕疹類皮膚病等。

七、皮膚病與人類白細胞抗原(HLA)

人類白細胞抗原(human leucocyte antigen)實際上是指人體內主要的人類組織相容性抗原系統,它不僅與器官移植有密切關係,且對某些疾病發生也有一定影響。

HLA與皮膚病關係見表3-1

表3-1 HLA與皮膚病關係

HLA-A HLA-B HLA-C
天皰瘡A 10、3.8 MCTD B7、3、5
SLE B40,3、2
Behcet′s 病 B51、48
銀屑病 CW6、23、2
HLA-D HLA-DR HLA-DQ
MCTD DW1、6 麻風(瘤型)Dr 2、4、9
麻風(結核樣型)Dr 2、3、5
天皰瘡 DR 4、3、6
SJÖgren症状群 DR 5
SLE DRW 9、3、8
Behcet′s病 DRW 52、10、3
麻風(結核樣型)DQW1、18、6
Behcet′s病 DQW 1、19、0
SLEDQW 3、5、2
天皰瘡 DQW 5、1
32 皮膚病理組織的基本變化 | 皮膚病的症状及診斷 32
關於「皮膚性病學/皮膚病的免疫學基礎」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