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染性膿皰病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英文名稱:Lmpetigo Contagiosa;膿皰瘡傳染性疹;黃水瘡

藥物療法隔離磺胺劑;抗生素先鋒黴素V號;紅霉素青黴素復方新諾明;局部療法;雷佛奴耳;過氧化氫黃連素高錳酸鉀硫磺爐甘石洗劑龍膽紫魚石脂軟膏

傳染性膿皰病(Lmpetigo Contagiosa)又稱膿皰瘡、傳染性膿痂疹、俗稱黃水瘡。是一種最常見的化膿性皮膚病,由化膿球菌所致,主要表現為淺表的膿皰和膿痂,接觸傳染,蔓延迅速,多發生於夏秋季和暴露部位,容易在兒童集體中流行。  

目錄

診斷方法

根據損害的臨床特點、發病季節、年齡、部位、基本損害為膿皰,膿皰周圍有紅暈,皰液上清下濁,愈後不留疤痕,傳染性強,實驗室檢查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可增高,膿液細菌培養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等特點,一般不難診斷。  

治療措施

全身療法

病人應注意一般健康,注意皮膚衛生,保持衣服清潔,夏季要勤洗澡,尤其要注意常洗手,剪短指甲,不要搔抓患處,以免皮損廣泛蔓延,隔離病人,防止傳染。 病人一般不需內用藥,只要注意清潔,只用抗菌的外用藥即可。但對症状嚴重,皮損廣泛、伴有發熱化膿菌性疾患者或經長期外用藥治療無效者,可給磺胺劑和抗生素製劑;重症患者最好作膿液培養和藥敏試驗,選用最有效的抗生素。新生兒膿皰病應該按嚴重感染處理,可用先鋒黴素V號,還可選用紅霉素、青黴素及復方新諾明等。  

局部療法

局部治療應以殺菌、消炎止癢、乾燥、收斂、防止進一步擴散為原則。用藥前對水皰或膿皰用消毒針穿破以無菌棉球吸出皰液,要注意不要把皰液溢到正常皮膚上。應用0.1%雷佛奴耳、3%過氧化氫、1/2000黃連素液或1/5000高錳酸鉀溶液清洗患部,洗去膿痂,有滲濕糜爛時也可用1/5000高錳酸鉀溶液濕敷。然後可外用硫磺爐甘石洗劑,1%龍膽紫溶液、0.5%新黴素溶液等,也可用10%魚石脂軟膏,百多邦軟膏以及紅霉素、氯黴素軟膏等。每日用藥兩次。  

病因學

主要為凝固酶陽性的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多半為Ⅱ組71型菌株,其次為乙型溶血性鏈球菌,也可兩種細菌混合感染,極少數由其他細菌如表皮葡萄球菌枯草桿菌等所致。

病人多半是兒童和嬰兒。兒童由於解剖生理上的弱點如皮膚細嫩、局部抵抗力差,容易遭受輕微外傷、皮膚易污臟等因素,所以化膿菌容易感染。特別是新生兒皮膚薄嫰,分泌機能未充分發育,免疫力低下(IgG水平低於正常)、神經機能不健全,感染後容易泛發全身,造成集體中流行。成人當患某些使機體抵抗力減低的疾病,機體衰弱時或患瘙癢性皮膚病使皮膚某一部位抵抗力減低時,及各種刺激、皮膚外傷等,治化膿球菌造成可乘之機容易感染。

在家庭或託兒所中,兒童互相密切接觸很容易傳染,也可通過污染的毛巾、日用品、玩具、衣服等間接傳染。  

病理改變

其病理變化,膿皰位於角質層下和粒層之間,皰內有纖維蛋白及大量嗜中性粒細胞,在膿皰內尤其邊緣容易發現化膿性球菌表皮顯著的細胞水腫(海綿形成)及大量中性粒細胞。真皮組織間水腫、血管擴張及中性粒細胞和淋巴細胞浸潤。  

臨床表現

傳染性膿皰病流行於夏秋季,多半發生於兒童,傳染性很強,在家庭之中很容易相互傳染,多見於暴露部位。由於感染球菌不同,臨床表現也不一樣,由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者,主要表現為大皰型膿皰瘡。初為散在的鮮紅色丘疹或水皰,以後水皰迅速擴展增大、至蠶豆大或更大,皰內液體開始清亮以後混濁變成膿汁形成膿皰,周圍有紅暈,有時膿瘡上部分皰液清澈,下部分因混濁的黃色膿液沉積於皰底部而呈半月形,形成本病的特徵,泡壁很薄、鬆弛易破,破後形成糜爛面,乾燥後形成黃色膿痂,有時痂下膿液向周圍溢出,在原皮損的周圍形成新的膿皰,有的排列成環狀或鏈狀,稱為環狀膿皰病,好發於面部、四肢等暴露部位,自覺瘙癢,一般無全身症状。

由溶血性鏈球菌或與金黃色葡萄球菌混合感染所引起的主要表現為膿痂性膿皰病。多發於顏面、口角、口唇鼻孔、耳部及四肢等暴露部位,在紅斑的基礎上出現壁薄的水皰,然後迅速發展成膿皰,在膿皰周圍有紅暈,膿皰破後,膿液乾燥,形成蜜黃色厚痂。周圍不斷有新疹出現,自覺瘙癢,常因搔抓而播散到身體其他部位。少數患者鼻腔口腔及舌粘膜亦可受累。重者可伴發淋巴結炎癤病丹毒淋巴管炎等;可有發熱、畏寒等全身症状,也可誘發急性腎炎,極少數體弱兒童或新生兒患者可引起敗血症導致死亡。  

鑒別診斷

有時要與下列疾病進行鑒別:

1.深部膿皰病 深部膿皰病破潰後為潰瘍面,愈後有淺疤痕,多在小腿發病,成年人好發。

2.天皰瘡 天皰瘡是以水皰為主,膿皰為繼發感染,尼氏征陽性,主要發生於成年人,必要時病理檢查可區別。

3.濕疹感染 濕疹感染有濕疹病史,皮膚上可見紅斑、丘疹等多形損害,有紅腫炎症表現,膿皰及膿痂為繼發損害。

4.水痘 多見於冬春季,發病前和發病早期常伴有發燒不適、頭痛等全身症状,皮疹以小水皰為主,多向心分布,同時可見紅斑、丘疹和結痂等多種損害,口腔粘膜常有損害。

5.丘疹性蕁麻疹 特徵為在風團樣的紅斑上出現丘疹或水皰,如發於軀幹和四肢,成批出現、反覆發作、劇癢。

6.新生兒膿皰病 新生兒膿皰病發生在新生兒,膿皰大,有嚴重的全身症状。  

羊傳染性膿皰

發病特點

下面介紹羊傳染性膿皰的特點及診治,希望能給廣大養殖戶帶來幫助,從而避免損失,提高效益。 本病又稱「羊口瘡」,主發羔羊而且多群發。多在羔羊的口唇等處的皮膚和粘膜上,先發生丘疹、水皰,後形成膿皰、潰瘍,最後結成桑椹狀的厚痂塊。其病原是傳染性膿皰病毒,是一種嗜上皮性病毒。該病毒羊痘病毒的形態相似,存在於皰疹內和痂皮塊中,對外界抵抗力較強,耐乾燥而不耐熱,如加熱到64℃時經兩分鐘即可殺滅。假若病灶感染了壞死桿菌,病勢就趨於嚴重,往往由於敗血症而死亡。主要危害羔羊,成羊很少發生,但牛犢與兔有時也有感染;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以乾燥炎熱時較多。其傳染源為患羊,其次是被污染的棚舍、工具、飼料和牧地。  

臨床診斷

主要在上唇周圍的口腔粘膜部,其他部位極少,先發生一些綠豆大、黃豆大的紅斑,逐漸變為丘疹再形成水皰或膿皰,其潰瘍面有黃色或棕褐色滲出液,最後成黑褐色結痂,痂硬易破而表面出血,痂皮經過一周後脫落而痊癒。重症者,往往蔓延至唇內側、齒齦、舌、口腔粘膜等部位,也有極少感染到喉部與肺部的,此時呼吸就更加困難,體質衰弱,不能採食而餓死。  

鑒別診斷

根據口唇特別是口角周圍的桑椹狀痂垢,可做出診斷。本病應和其他皮膚疾患鑒別之,羊痘是全身性痘疹,結節較圓而界限又明顯,呈潰瘍性組織病灶;發病部位多在頷下或上唇邊緣,不在唇聯合,多發生一歲以上的羊,沒有水皰、膿皰病變,主要是組織壞死。  

防治措施

(1)用1%—2%高錳酸鉀沖洗患部,之後再擦碘甘油

(2)塗擦青黴素軟膏或5%土霉素軟膏,其中加呋喃西林,每天1—2次。

(3)病的初期可以用白酒蜂蜜混合塗患部,也可用淡鹽水沖洗淨,然後用大蒜汁(大蒜搗爛取汁或用低度白酒浸泡大蒜

1—2天,渣去掉留汁)每天兩次塗之。

(4)中草藥可用青黛散青黛黃連黃柏薄荷孩兒茶等份,共研細末,撒在患部。冰硼散冰片一錢、硼砂五錢、元明粉一兩、硃砂二錢。共研細末、撒在患部。

(5)患有病的羔羊要隔離,及時治療,可採用中西結合交互治療。

(6)接種:將患羊口唇部的痂皮取下0.1克、磨成細末,加入50%的甘油生理鹽水100毫升,再加適量的青黴素,即為製成的接種苗,3-5天後即可應用。在羔羊的尾根部腹側光滑無毛處消毒,然後用針頭刮損表面皮,塗上疫苗,1—2天後接種部位有輕度炎症;兩天後有部分變水皰、膿皰,4-5天後膿皰變小,部分開始結痂,一周後基本復原,一般免疫期為一年。

(7)保護羔羊的口腔粘膜不發生外傷,喂羔羊一些青嫩草和熟料,不要喂帶刺的青綠植物。

(8)新引進的羊,要隔離觀察兩周以上,未發現異常的可入群。

(9)羊棚和工具要經常消毒,可用百毒殺、20%草木灰、2%苛性鈉(燒鹼)、10%石灰乳等等。

健康問答網關於傳染性膿皰病的相關提問

關於「傳染性膿皰病」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