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膏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目錄

《千金》卷六:赤膏

【別名】 丹參膏

【處方】 桂心1兩,大黃1兩,白朮1兩,細辛1兩,川芎1兩,乾薑2兩,丹參5兩,蜀椒1升,巴豆10枚,大附子2枚

【製法】 上(口父)咀。

【功效與作用】 耳聾齒痛

【用法用量】 丹參膏(《聖濟總錄》卷一一四)。

【各家論述】 《千金方衍義》:耳聾多緣痰濕閉遏,齒痛良由寒菀熱邪,故用桂、附、椒、姜以破少陰之結,芎藭、細辛以散腦戶之邪,白朮、丹參逐濕和營,大黃、巴豆一開熱結,一破寒結苦酒、豬脂,與前陳醋、雞膏同意,但雞走肝而豬達腎,稍有不同,其潤竅之用則一。可服可摩,可治久聾,可治齒痛,蓋耳與齒總皆屬腎也。

【摘錄】 《千金》卷六

《千金翼》卷十六:赤膏

【處方】 生地黃汁2升,生烏麻脂2兩,熏陸香末2錢匕,丁香末2錢匕,黃丹4錢,蠟(如雞子黃大)2枚。

【製法】 先極微火煎地黃汁、烏麻臘3分減1,乃下丁香、熏陸香,煎30沸,乃下黃丹,次下蠟煎之使消,以匙攪數千回,下之停凝用之。

【功效與作用】 生肌肉。主一切火瘡、灸瘡金瘡、木石傷損,不可愈者。

【用法用量】 塗上。一宿即愈。

【摘錄】 《千金翼》卷十六

《鬼遺》卷五:赤膏

【處方】 冶葛皮1兩,白芷1兩,蜀椒2升(去目、汗、閉口),大黃2兩,芎藭2兩,巴豆3升(去皮心),附子12枚,丹參1斤,豬脂6升。

【製法】 上(口父)咀。以苦酒漬一宿,合微火煎3上下,白芷黃即膏成,絞去滓用。

【功效與作用】 傷寒鼽鼻賊風癰疽腫,身體惡氣,久溫痹,骨節疼痛;瘑疥諸惡瘡鼠瘺,疽,痔下血,身體隱疹,癢搔成瘡,汗出,馬鞍牛領;腰背手足流腫,拘急屈伸不快;婦人產乳中風難產;魚哽,耳聾,息肉,眼齒痛,白膚翳。

【用法用量】 傷寒鼽鼻,每服如棗核大1枚,溫酒下;賊風,癰疽腫,身體惡氣,久溫痹,骨節疼痛,向火摩之;瘑疥諸惡瘡,以帛薄之;鼠瘺、疽、痔下血,身體隱疹,癢搔成瘡,汁出,馬鞍牛領,以藥敷之即愈;腰背手足流腫,拘急屈伸不快,以膏敷之,日3次;婦人產乳中風及難產,服如棗核大,並以膏摩腹,立生;如魚哽,日服5次愈;如耳聾,以膏如小豆大,著耳中;患息肉,以膏納鼻中,愈;眼、齒痛,以膏如粢注眥中;白膚翳擋瞳子視,以膏如粟注眥,愈。

【摘錄】 《鬼遺》卷五

《衛生總微》卷三。為《千金》卷五「丹參赤膏」之異名:赤膏

【摘錄】 《衛生總微》卷三。為《千金》卷五「丹參赤膏」之異名

《外台》卷三十二引《備急方》:赤膏

【處方】 光明砂4分(研),麝香2分,牛黃半分,水銀4分(以面脂和研),雄黃3分。

【製法】 上為細末。

【功效與作用】 婦人面上粉滓。

【用法用量】 以面脂1升,納藥中,和攪令極稠。如敷面脂法,香漿水洗,敷藥,避風經宿,粉滓落如蔓菁子狀。

【摘錄】 《外台》卷三十二引《備急方》

中藥方專題

參看中藥方劑主頁面。

按功效分類的常用方劑

解表劑清熱劑瀉下劑祛風濕劑祛濕利水劑溫里劑理氣劑消導劑驅蟲劑止血劑活血劑化痰止咳平喘劑安神劑熄風劑開竅劑補益劑固澀劑

中藥方大全 按拼音查詢

點擊字母查看完整藥方列表:

附:中藥材大全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相關頁面

本草圖書


中藥相關電子書

關於「赤膏」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