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病性蕁麻疹

(重定向自血清病型荨麻疹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血清病性蕁麻疹由於應用異體血清,包括各種抗毒血清、疫苗丙種球蛋白白蛋白輸血等一切由人或動物提供的血清及其製品、血液而引起。

目錄

血清病性蕁麻疹的病因

(一)發病原因:

目前臨床上引起血清病血清製劑主要有破傷風抗毒素白喉抗毒素、各種蛇毒抗毒素以及抗淋巴細胞球蛋白(ATG)等;引起血清病的藥物主要為青黴素鏈黴素、磺胺類、水楊酸鹽、保太松、苯妥英鈉,以及右旋糖酐巨分子藥物。

約有1%~3%受血者,在輸血後發生全身蕁麻疹,目前認為是由於免疫複合物形成所致,引起血管平滑肌改變,也可間接通過過敏毒素導致肥大細胞釋放介質。

約有15%~20%多次受血者的血中存在有抗IgAIgG抗體,可與供血者血中的IgA結合形成免疫複合物,激活補體而引起蕁麻疹和血管性水腫

有的無抗體發現,如輸入丙種球蛋白後也可發生蕁麻疹。原因是因輸入丙種球蛋白後,使血液免疫球蛋白G濃度增高,互相凝聚、固定補體所致。

(二)發病機制

是一種典型的Ⅲ型變態反應。機體對進入體內的異種血清各抗原成分或作為半抗原的某些藥物與體內蛋白結合形成的抗原性複合蛋白,均可產生抗體。當形成的抗體量略少於體內尚未消失的抗原時,可形成沉積於血管壁上的免疫複合物,繼而激活補體系統,生成血管活性物質、嗜中性粒細胞趨化因子等,造成局部充血與水腫。

血清病性蕁麻疹的症状

在注射部位或全身發生紅斑瘙癢風團等,亦有發生環狀紅斑結節性紅斑等。特徵性皮疹表現為大片水腫型紅斑與風團,相互融合成片,自覺瘙癢或燒灼感。

約有2.7%患者還可出現發熱淋巴結腫大肌痛關節痛紫癜低補體血症血清病血清病樣反應症状

其症状有自限性,逐漸消失。但亦有少數症状嚴重者偶可引起死亡。

本病的診斷依據,最重要的是注射血清或ATG史和上述特徵性的臨床表現

血清病性蕁麻疹的診斷

血清病性蕁麻疹的檢查化驗

實驗室檢查對本病的幫助不大,通常可有白細胞總數中等度升高,但嗜酸粒細胞增多少見。血清總補體與C3均可下降,有時血內並可找到免疫複合物,這些雖可幫助本病診斷,但特異性不強。

血清病性蕁麻疹的併發症

少有多發性神經炎腎小球炎或/和心肌炎等嚴重併發症

血清病性蕁麻疹的預防和治療方法

嚴重掌握藥品和血清免疫製品的使用指征,盡量少採取靜脈給藥的途徑。如必須應用異種血清製品時,應先仔細詢問有無過敏病史及既往血清應用史,然後必須作皮膚敏感試驗,方法如下:①先以未稀釋的血清一滴,置於前臂屈側,再以消毒針尖在血清滴內作劃良數條(以不出血為度);②觀察半小時如無反應,再以1∶10稀釋的血清0.1ml作皮內試驗;③再觀察20分鐘,注射處未出現直徑超過1cm的紅斑硬結者,或周圍亦無偽足丘疹者屬陽性,此時方可把血清注入肌內。

若皮膚試驗為陽性,則應盡量不用,必須應用血清者,可依下法脫敏:①先口服抗組胺藥物25~50mg;②半小時後以稀釋20倍的血清0.1ml皮下注射;③待20分鐘後再以稀釋10倍的血清0.1ml皮下注射;④20分鐘後如仍無反應,,則以不稀釋的血清0.1ml皮下注射;⑤再觀察15分鐘,確認無反應後即依次每15分鐘皮下注射0.2ml、0.5ml0、1.0ml和2.0ml,最後以剩餘量皮下或肌肉注射

血清病性蕁麻疹的西醫治療

皮疹可用苯海拉明,每日~3次,每次口服25~50mg,並同時每日應用10%葡萄糖酸鈣10~20ml靜脈注射

0.1%腎上腺素每次~0.3ml皮下注射,對血管神經性水腫,氣爭喘息或嚴重蕁麻疹甚為有效,必要時可每隔半小時重複一次。

發熱關節痛者可用水楊酸製劑。

累及神經系、腎臟或其它內臟的重症患者,應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

血清病性蕁麻疹的護理

脫敏及注射血清時,必須準備好腎上腺素腎上腺皮質激素等,以防誘發過敏的敏性休克。在脫敏過程中,隨時可酌情應用0.1%腎上腺素0.1~0.3ml皮下注射,以對抗可能發生的反應。脫敏完成一次注入餘量後,仍應嚴密觀察1~3小時,以防遲發反應的出現。

參看

關於「血清病性蕁麻疹」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