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隔腫瘤
A+醫學百科 >> 腫瘤 >> 縱隔腫瘤 |
縱隔腫瘤是一組起源於縱隔的腫瘤,包括胸腺瘤、胸內甲狀腺腫、支氣管囊腫、皮樣囊腫、畸胎瘤、淋巴肉瘤、惡性淋巴瘤、心包囊腫、脂肪瘤、神經原性腫瘤、食管囊腫等,以良性者居多。畸胎瘤多見於30歲以下,其餘均多發生在40歲以上。本病除淋巴肉瘤和惡性淋巴瘤多數預後良好。
目錄 |
概述
縱隔為胸腔的一部分,位於胸腔中部,兩側胸膜腔之間。它的境界前面是胸骨,後面是脊柱,兩側為縱隔胸膜,使其和胸膜腔分開。上部與頸部相連,下方延伸至膈肌。其中有許多重要器官和
結構,如心臟、大血管、氣管、食管等。由於和頸淺筋間隙相通,因此在頸部感染有可能伸展到縱隔。此外,在胚胎髮生異常可於縱隔內任何部位出現迷走組織或形成囊腫,甲狀腺或甲狀旁腺起源的腫瘤可移位到縱隔。罕見的是左後縱隔腫塊可能為胸內腎臟。
縱隔分界:為了便於理解,臨床上常把縱隔分作為以下幾個區域。
(一)上下分界:以胸骨角平面為分界線,胸骨角平面以上為上縱隔,該平面以下為下縱隔。
(二)前後分界:以心包所佔空間為界分為前後縱隔,心包前者為前縱隔,心包後者為後縱隔,心包位於中縱隔。在上縱隔有氣管、食管、胸腺、大血管、胸導管、迷走神經、左喉返神經、膈神經及交感神經干;中部有心包、心臟、升主動脈、肺血管、上腔靜脈下端、總支氣管和膈神經,後部有降主動脈、奇靜脈、胸導管、食管和淋巴結。此種區分對縱隔疾患的臨床診斷及治療有一定的意義。
臨床表現
(1)呼吸道症状:胸悶、胸痛一般發生於胸骨後或病側胸部。大多數惡性腫瘤侵入骨骼或神經時,則疼痛劇烈。咳嗽常為氣管或肺組織受壓所致,咯血較少見。
(2)神經系統症状:由於腫瘤壓迫或侵蝕神經產生各種症状:如腫瘤侵及膈神經可引起呃逆及膈肌運動麻痹;如腫瘤侵犯喉返神經,可引起聲音嘶啞;如交感神經受累,可產生霍納氏症候群;肋間神經侵蝕時,可產生胸痛或感覺異常。如壓迫脊神經引起肢體癱瘓。
(3)感染症状:如囊腫破潰或腫瘤感染影響到支氣管或肺組織時,則出現一系列感染症状。
(4)壓迫症状:上腔靜脈受壓,常見於上縱隔腫瘤,多見於惡性胸腺瘤及淋巴性惡性腫瘤。食管,氣管受壓,可出現氣急或下咽梗阻等症状。
(5)特殊症状:畸胎瘤破入支氣管,患者咳出皮脂物及毛髮。支氣管囊腫破裂與支氣管相通,表現有支氣管胸膜瘺症状。極少數胸內甲狀腺腫瘤的病人,有甲狀腺機能亢進症状。胸腺瘤的病人,有時伴有重症肌無力症状。
診斷依據
1.有乾咳、胸痛、氣促或聲嘶、膈肌麻痹及上腔靜脈壓迫症候群。
2.胸片或CT檢查發現縱隔內病源。
3.甲狀腺掃描見胸骨後甲狀腺腫。
4.縱隔鏡檢查可幫助診斷。
輔助檢查
(1)X線檢查:常規胸部正側位,X線照片及透視檢查,可作出初步診斷。進一步檢查方法有:支氣管造影,斷層造影,血管造影及縱隔充氣造影等。(2)內窺鏡檢查。(3)放射性同位素檢查。(4)經皮穿刺活檢。(5)試驗性放射治療。(6)活體組織檢查。(7)電子計算機X線分層攝影檢查(CT)。(8)剖胸探查或胸骨縱劈切開,切除腫塊或活體組織病理檢查,確定診斷,及時手術治療。
鑒別診斷
應鑒別腫瘤的性質,實質性、血管性或囊性腫瘤。
治療原則
手術為主要治療方法。原發性縱隔腫瘤,無論良性、惡性,一經發現,應儘早行手術切除。其他的治療方法有化療、放療、中醫中藥治療、生物治療等。
1.手術治療為主,惡性變可能者、轉移者,輔以化療、放療。
2.惡性淋巴瘤可放療、化療相結合。
用藥原則
1.縱隔腫瘤屬惡性或惡變者可用阿黴素、環磷醯胺、鬼臼乙叉甙等聯合用藥方案治療。
2.重症肌無力者用吡啶斯的明。
療效評價
1.治癒:症状、體征消失,腫瘤被切除或消失。 2.好轉:症状、體征改善,腫瘤縮小或不完全被切除。 3.未愈:症状、體征無改善,腫瘤存在或增大。
專家提示
縱隔腫瘤,發病隱匿、緩慢,其病因不清楚。因此,只能通過定期胸部X線檢查才能早期發現。手術是主要治療措施,一旦確診此病,應及早手術以防惡變,手術切除的腫瘤經病理診斷為惡性的,還應進行化療和放療,以提高治療效果。
併發症
並發呼吸困難和吞咽困難,惡性者可發生轉移。胸腺瘤可合併重症肌無力症和紅斑性狼瘡。
預防
預後方面,良性的當然效果好,與其他臟器的癌症相比,即使是惡性的胸腺瘤,預後也較好。
由於化學療法和放療的進步,惡性淋巴瘤和惡性胚細胞性腫瘤的預後已有所改善。
由於縱膈腫瘤種類的不同,在療養上的注意點也不相同。
在良性腫瘤,如果摘除了腫瘤,這以後不會留下任何問題。在惡性腫瘤,特別是惡性淋巴瘤、惡性胚細胞性腫瘤、胸腺癌等,需進行較長時間的輔助治療(化學療法)。
其它較少見的縱隔腫瘤有:
1.常見症状如下:
(1)呼吸道症状:胸悶、胸痛一般發生於胸骨後或病側胸部。大多數惡性腫瘤侵入骨骼或神經時,則疼痛劇烈。咳嗽常為氣管或肺組織受壓所致,咯血較少見。
(2)神經系統症状:由於腫瘤壓迫或侵蝕神經產生各種症状:如腫瘤侵及膈神經可引起呃逆及膈肌運動麻痹;如腫瘤侵犯喉返神經,可引起聲音嘶啞;如交感神經受累,可產生霍納氏症候群;肋間神經侵蝕時,可產生胸痛或感覺異常。如壓迫脊神經引起肢體癱瘓。
(3)感染症状:如囊腫破潰或腫瘤感染影響到支氣管或肺組織時,則出現一系列感染症状。
(4)壓迫症状:上腔靜脈受壓,常見於上縱隔腫瘤,多見於惡性胸腺瘤及淋巴性惡性腫瘤。食管,氣管受壓,可出現氣急或下咽梗阻等症状。
(5)特殊症状:畸胎瘤破入支氣管,患者咳出皮脂物及毛髮。支氣管囊腫破裂與支氣管相通,表現有支氣管胸膜瘺症状。極少數胸內甲狀腺腫瘤的病人,有甲狀腺機能亢進症状。胸腺瘤的病人,有時伴有重症肌無力症状。
護理
術前護理
術後護理
心理護理
飲食護理
縱隔里的組織器官多,因而可發生多種多樣的腫瘤,即使縱隔腫瘤很小也會引起循環、呼吸、消化和神經系統的功能障礙。因此,縱隔腫瘤患者的飲食護理非常重要,最好多吃些酸性和鹼性的食物,如蛋黃、乳酪、葡萄、海帶等。
縱隔這個名稱對大多數讀者來說是比較陌生的,它不是器官,而是一個解剖的區域。縱膈位於雙側胸腔之間,胸骨之後,脊柱側面,上為頸部入口,下達膈 肌。為了便於診斷和治療,人為地將它分為上下前後四個區域。在這個區域里有心臟及出入心臟的大血管、食管、氣管、胸腺、神經及淋巴組織等,所以它是重要生 命器官的所在地。
兒童縱隔腫瘤的發病率較成人為低,但癌變機會多。約有2/3的病兒早期有咳嗽、低熱、呼吸困難等症状,這是和兒童胸腔容量小有關。有些病兒在胸部X線檢查時偶而發現,如果是惡性腫瘤則有貧血和消瘦現象。
1.強酸性食品:蛋黃、乳酪、白糖做的西點或柿子、烏魚子、柴魚等。
2.中酸性食品:火腿、培根、雞肉、鮪魚、豬肉、鰻魚、牛肉、麵包、小麥、奶油、馬肉等。
3.弱酸性食品:白米、落花生、啤酒、酒、油炸豆腐、海苔、文蛤、章魚,泥鰍。
5.中鹼性食品:蘿卜干、大豆、紅蘿卜、蕃茄、香蕉、橘子、番瓜、草莓、蛋白、梅干、檸檬、菠菜等。
6.強鹼性食品:恰瑪古、葡萄、茶葉、海帶芽、海帶,檸檬等。
縱隔囊腫與腫瘤的分類
縱隔區可發生原發性腫瘤和繼發性腫瘤。雖繼發多見,但多有原發惡性腫瘤的來源,本章節主要介紹縱隔原發性腫瘤與囊腫,由於縱隔內組織器官較多,其來源複雜,因此原發性縱隔腫瘤與囊腫的來源也迥異。這些腫瘤與囊腫都有其好發部位,然也有出現跨區或發生在反常部位。在縱隔腫瘤中以三大腫瘤為主,即神經源性、畸胎瘤類及胸腺腫瘤。此外有眾多囊腫及少見腫瘤。現介紹有關縱隔腫瘤與囊腫相對發生情況。原發性縱隔腫瘤與囊腫可有在體內多年而無症状,往往因與縱隔腫瘤無關的原因胸部拍片而意外發現。任何縱隔間歇發生病變都將影響相鄰器官,若腫瘤生長巨大,惡變,感染或潰破則可出現症状。縱隔腫瘤以良性為主,惡性佔10.1%~25%。孫玉鶚介紹無症状者95%為良性,有症状者良惡各半。惡性以胸腺腫瘤,其次為畸胎類腫瘤與惡性神經性腫瘤。良性縱隔腫瘤惡性變少見,但生長巨大也可產生壓迫症状。因此巨大良性腫瘤也可產生惡性後果(非轉移性)。腫瘤的位置與器官的受壓會產生相應的症状。當腫瘤壓迫心臟時可致心悸和心律不齊,壓迫食管可有吞咽困難,壓迫氣管,支氣管可引起咳嗽,呼吸困難,引起肺部感染症,壓迫膈神經引起膈肌麻痹,壓迫迷走神經可引起胃腸功能紊亂,壓迫喉返神經可致同側聲帶麻痹,發音嘶啞,壓迫交感神經可引起Horner
症候群。壓迫肋間神經致胸痛,上腔靜脈受壓可形成上腔靜脈症候群。腫瘤破潰氣管,支氣管和形成竇道,如咳出毛髮,皮脂物,常標誌畸胎類腫瘤穿透肺,支氣管,這些特殊症状有助於診斷。重症肌無力及純紅細胞再生障礙常示胸腺腫瘤的存在。
一、縱隔畸胎類腫瘤
縱隔畸胎類腫瘤也是腫瘤三大常見腫瘤之一,系先天性多胚層腫瘤。有外胚層組織為主的囊性畸胎瘤及三種胚層組織所組成的實性畸胎瘤。兩者也極難分開,因病理檢查片一種胚胎層組織形成者罕見,實性畸胎瘤也有囊性成分。許多作者將此類腫瘤統稱為畸胎類腫瘤。這種腫瘤好發生在骶尾部,縱隔,腹膜後及性腺。
縱膈腫瘤患者如何進行心理治療
縱膈腫瘤患者得首發症状往往是胸部憋悶,咳、喘,透不過氣來等,常讓人有一種十分恐懼的「瀕死感」,再加上這類患者...因此,作為心理治療的首要環節,就是糾正人們對縱膈腫瘤的極度恐懼之認識,
縱膈腫瘤患者得首發症状往往是胸部憋悶,咳、喘,透不過氣來等,常讓人有一種十分恐;懼的「瀕死感」,再加上這類患者大都須行開胸術,十分可怕,且有複發之危險,故人們對其恐懼,也可想而知。因此,作為心理治療的首要環節,就是糾正人們對縱膈腫瘤的極度恐懼之認識,告訴他們;大多數這類病症患者經過中西醫學的合理綜合治療是可以康復的,讓他們首先具有戰勝疾病的勇氣與信念,能積極配合治療。
這類患者的兼症很多,如惡性貧血,重症肌無力,胸腔積液等,許多對西醫來說,不治之症,病人們常因此而極度悲觀、失望、沮喪。其實不然,至少這類兼症,我們用中藥方法成功控制過多例,因此,首先要讓病人在認識上有正確看法,信念上要積極、堅定。
本病的治療周期較長,如何幫助患者保持思想閒靜、開朗樂觀、形成熱愛生命的平和心境,也很重要,它有利於促進患者康復,防止複發和轉移。
縱隔腫瘤-神經源性腫瘤
神經源性腫瘤,為縱隔瘤中最常見的一種,據國內外多組報告病例約佔25~50%,常發生於肋間神經或脊神經根部。因此,絕大多數位於後縱隔脊柱旁溝內。在組織學上,根據組織起源通常將神經源性腫瘤分為三類:
① 型起源於神經鞘細胞的,有神經鞘瘤、神經纖維瘤,惡性神經鞘瘤;
② 起源於神經細胞的,如神經節瘤、神經節母細胞瘤及神經母細胞瘤;
③ 起源於副神經節細胞的。如副神經節細胞瘤。大多數神經鞘細胞瘤,包括神經鞘瘤、神經纖維瘤,起源於高度分化成熟的雪旺(Schwann)氏細胞,通常為良性腫瘤。這些腫瘤呈園形,有完整包膜。術中所見腫瘤包膜均與周圍組織器官外膜附著不牢。約有10%的縱隔神經源性腫瘤,往往延伸至椎間孔,以致有部分腫瘤生長在椎管內,這種所謂啞鈴狀腫瘤大約有2/3的病例起源於神經鞘。對有神經症状及椎孔擴大的病例術前應行脊髓造影。在典型的良性神經鞘瘤,手術切除多無困難,但啞鈴狀神經鞘瘤手術需胸外與神經外科醫生共同完成。
在縱隔良性腫瘤中,約有30%最終發生惡性變。在惡性腫瘤中,主要為神經纖維肉瘤及神經母細胞瘤。凡有包膜之良性縱隔腫瘤,術中均能較徹底切除。
一般良性神經源性腫瘤,臨床多無症状,只是在查體時偶然發現,少數病例自覺有胸痛、胸悶及氣短,診斷主要靠X線檢查。
縱隔腫瘤-皮樣囊腫畸胎瘤
皮樣囊腫及畸胎類腫瘤,按國內外統計,在縱隔腫瘤中,僅次於神經源性腫瘤,居第二位、皮樣囊腫常以外胚層為主,囊內含有皮脂腺、毛髮及膽固醇結晶,畸胎瘤則來自各胚層,除皮脂腺、毛髮外,骨、軟骨及牙齒,易由X線照片顯出,常位於前下縱隔,主要症状為胸骨後悶脹、胸痛及氣短。此類腫瘤一般均為良性,但有40%最後發生惡性變。
實質性的畸胎瘤,常常是惡性的,呈園形或卵園形,此與輪廓光滑的皮樣囊腫完全相反,個別畸胎瘤呈分葉狀,陰影密度一般均勻,術前X線檢查有骨、牙齒於腫瘤之內,診斷即可明確。治療主要是手術摘除。
縱隔腫瘤-胸內甲狀腺及胸腺瘤
胸內甲狀腺瘤的來源有二:
(1)胚胎時期在縱隔內遺存的甲狀腺組織,以後發展成為胸內甲狀腺瘤;
(2)原為頸甲狀腺瘤,以後下墜入胸骨後間隙,一般多見於前上縱隔,亦可見於中、後縱隔。
胸內甲狀腺腫瘤的症状是:
(1)氣管受壓症状,如刺激性咳嗽、呼吸困難等,此種現象在患者於仰臥位時表現明顯;
(3)少數病例顯有甲狀腺機能亢進症状。
診斷的主要根據是:
① 部分患者頸部曾有過腫塊出現歷史;
② 由於腫塊存在,而致氣管移位;
③ 在透視下可見腫塊隨吞咽動作上下移動;(據統計此類腫瘤有40%可變為惡性)。
④ 應用放射性碘檢查伴縱隔掃描有助於確定胸內甲狀腺腫瘤的診斷。
X線照片檢查,可見上縱隔有園形或呈分葉狀緻密陰影,向胸內一側或雙側突出。胸內甲狀腺腫瘤的治療:一般多採用手術摘除,如腫瘤位置靠上且腫塊體積不大,行頸部切口摘除,如腫塊下降進入胸腔,可行胸部前外側切口摘除,如腫塊較大且位置較深以後外側切口進胸較好或行正中切口顯露更佳。手術時應特別注意喉返神經損傷,此點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胸腺瘤是最常見的前縱隔腫瘤、少數病例是位於後縱隔或胸內其它部位。其發生率在縱隔腫瘤中居第三位。按組織學結構,胸腺瘤可分為三種類型:
(1)含淋巴細胞80%以上為淋巴細胞型胸腺瘤;
(2)含梭形上皮細胞80%以上為上皮細胞型胸腺瘤;
(3)混合型即為淋巴上皮型。胸腺瘤絕大多數為良性,常見於成年人,臨床上常無症状,只是在常規胸部X線檢查時偶然發現。有時有胸悶、胸痛、咳嗽及氣短。如系惡性則症状明顯且生長較快,手術切除後常易複發。據文獻報告,胸腺瘤可伴發免疫缺陷狀態和再生障礙性貧血,且與重症肌無力有一極不尋常的關係,
在1939年Blalocle等首次報告1例重症肌無力患者在胸腺切除術後症状獲得改善。後經許多學者研究,確定了這兩種疾病之間的關係。胸腺瘤病人重症肌無力發生率約為20%。而在重症肌無力患者只有15%有胸腺瘤。在胸腺瘤病人發生重症肌無力,其5年生存率下降,而重症肌無力伴有胸腺瘤患者,比沒有胸腺瘤的重症肌無力者緩解率低。
X線檢查:可見前上縱隔內塊影,在斜位照片上顯示更為清楚,分別為類園形塊狀影或舌形影。其特點是均有向上延伸之條索影伸向胸膜頂部,術中常證實與粘連牽拉有關。
胸腺瘤的治療與縱隔大多數腫瘤一樣,首選的治療手段是早期手術切除腫瘤,良性者效果滿意,惡性者應盡量行徹底切除,術後並給予放射治療,甚至在出現胸膜轉移,或者其它局部侵犯體征時,並應爭取徹底切除。
關於手術切口的選擇,應依其腫瘤的大小與部位而定,原則是要充分顯露。如腫瘤不大,且伸向一側者,可行前外側開胸切口;對瘤體較大,且位於中後縱隔,應行單側後外側開胸切口;腫瘤位於胸骨後,並突向兩側胸腔,則可採用胸骨正中切口。此種縱劈胸骨之切口,一方面可對前縱隔進行全面探查,另一方面又能徹底清除自胸廓入口至膈肌之間的全部胸腺和前上縱隔脂肪組織。
根據手術所見及手術標本組織學檢查,一般把胸腺瘤分為三期:
① 非浸潤期:包膜完整,雖腫瘤已侵犯包膜,但未穿透包膜;
② 浸潤期:腫瘤已穿透包膜,侵犯縱隔脂肪組織;
③ 擴展期:腫瘤侵犯周圍器官或胸內已有轉移。文獻報告Ⅰ、Ⅱ期病人複發率較低,約佔4%,而Ⅲ期病人手術死亡率高達27%,且複發率高達38%、術後5年生存率約佔40%。
縱隔腫瘤-支氣管及食管囊腫
支氣管囊腫和腸源性囊腫形成是:由於支氣管和食管均發源於前胸,在胚胎髮育過程中,如有部分胚芽細胞脫落至縱隔內即成囊腫。
支氣管囊腫:常見於氣管分叉或主支氣管附近,位於前縱隔,向一側胸腔突出,囊腫內膜為假復層纖毛柱狀上皮,外層有平滑肌及軟骨,囊內含粘液。如無併發症,一般無症状。小兒有時可產生呼吸道、食管壓迫症状。如囊腫破入支氣管,可繼發感染。
X線檢查:囊腫呈現園形或橢園形陰影,輪廓光滑,密度均勻一致,與氣管或支氣管不易分離,吞咽時可見塊影隨氣管上下移動,囊腫可受氣管或支氣管擠壓成扁平狀如囊腫與支氣管相通,囊內可出現液平。處理應用手術切除。
食管囊腫是與食管壁相連的囊腫,其病理特點有二:
① 囊腫內層粘膜多為胃粘膜,且具有分泌胃酸功能。部分為腸粘膜,而食管粘膜為少見。胃酸可引起囊壁潰瘍、穿孔、嘔血,如侵蝕支氣管可引起咯血、肺部感染和呼吸困難等症状;
② 囊腫外壁由平滑肌組成,多數病例囊腫肌層與食管肌層融合在一起,但囊腫與食管之間不相通。
X線檢查:可見後縱隔與食管相連密切的陰影,吞咽時可見上下移動,陰影密度均勻,輪廓清楚,可突向食管腔內。
治療需用後外側開胸切口手術切除,但必須注意避免損傷食管。
縱隔腫瘤-心包囊腫
心包囊腫是發生於心包附近的囊腫,其最常見部位為右側心膈角處,但亦有發生較高位置,甚至延伸至上縱隔。一般認為起源??異常,皺襞或系由胚胎時組成心包的芽胞遺留下來的組織所形成,常附著於心包外壁,為良性病變,極少引起壓迫症状。
心包囊腫的特點是:
① 壁薄,幾乎透明;
② 囊內含有液體,有的則與心包相交通;
③ 囊壁內為一層內皮細胞組織。患者很少症状,常為X線檢查時偶然發現於膈角靠前處或附近有一園形或橢園形陰影,密度淡而均勻,邊緣銳利,陰影與心包不易分開。由於與其它縱隔腫塊區分困難,故應行開胸手術切除。
縱隔腫瘤-縱隔淋巴類腫瘤
囊腫水瘤或淋巴管瘤是較少見的起源於淋巴管的良性腫瘤。這種淋巴瘤由巨大的、擴張的囊性淋巴腔隙所構成,腔內表面為上皮被覆,常含有無色透明液體。
兒童縱隔囊性水瘤通常是頸部病變的延伸。而單純的縱隔囊性水瘤多見於成人。最常發生的部位是上縱隔,其次為前縱隔,只有不到10%的淋巴水囊腫發生於後縱隔。
治療:
① 大多數以頸部低領狀切口切除,如腫瘤巨大,可延長切口加胸骨正中切開;
② 頸部及縱隔囊性水瘤應以頸——胸骨正中聯合切口切除;
③ 根據具體情況,並可行頸部及單側前外側切口切除。雖切除後很少複發,然頸部病變切除不徹底則常常會複發。
縱隔腫瘤-淋巴瘤
胸腔內任何類型的淋巴瘤,均可發生於中或後縱隔,但前縱隔是胸內淋巴瘤最常好發部位,其次肺實質和胸膜也可發生淋巴瘤。淋巴瘤是4歲以上兒童最常見的惡性腫瘤。在一組縱隔腫瘤病例中,淋巴瘤是最常見的兒童縱隔腫瘤,占所有前縱隔腫瘤的75%以上。
臨床表現:主要為發熱、呼吸困難、乏力、胸腔積液以及氣管和上腔靜脈常有受壓徵象。
X線檢查:可見前縱隔有一大的園形腫塊,或顯示雙側肺門對稱性呈分葉狀陰影。生長快,常有遠位轉移,此種情況淋巴肉瘤或何杰金氏病可能性較大。
診斷:目前診斷縱隔淋巴瘤最主要的方法是:
① 頸部或鎖骨上凹淋巴結活檢,一般均能獲得診斷。
② 如病變僅局限於縱隔,可行開胸或縱隔鏡活檢。
治療:除胸腺何杰金氏病外,手術切除並不能提高生存率。放射治療及化療仍是治療淋巴瘤的最主要方法。
縱隔腫瘤-較少見的縱隔腫瘤
血管瘤、脂肪瘤、纖維瘤及軟骨瘤等。
常見症状如下
(1)呼吸道症状:胸悶、胸痛一般發生於胸骨後或病側胸部。大多數惡性腫瘤侵入骨骼或神經時,則疼痛劇烈。咳嗽常為氣管或肺組織受壓所致,咯血較少見。
(2)神經系統症状:由於腫瘤壓迫或侵蝕神經產生各種症状:如腫瘤侵及膈神經可引起呃逆及膈肌運動麻痹;如腫瘤侵犯喉返神經,可引起聲音嘶啞;如交感神經受累,可產生霍納氏症候群;肋間神經侵蝕時,可產生胸痛或感覺異常。如壓迫脊神經引起肢體癱瘓。
(3)感染症状:如囊腫破潰或腫瘤感染影響到支氣管或肺組織時,則出現一系列感染症状。
(4)壓迫症状:上腔靜脈受壓,常見於上縱隔腫瘤,多見於惡性胸腺瘤及淋巴性惡性腫瘤。食管,氣管受壓,可出現氣急或下咽梗阻等症状。
(5)特殊症状:畸胎瘤破入支氣管,患者咳出皮脂物及毛髮。支氣管囊腫破裂與支氣管相通,表現有支氣管胸膜瘺症状。極少數胸內甲狀腺腫瘤的病人,有甲狀腺機能亢進症状。胸腺瘤的病人,有時伴有重症肌無力症状。
縱隔腫瘤常用的診斷方法有
(1)X線檢查
常規胸部正側位,X線照片及透視檢查,可見腫瘤的大小、部位、形狀。密度及有否鈣化或搏動。是否隨呼吸而變形,或隨吞咽而上下移動。根據上述這些徵象,並結合臨床症状,即可作出初步診斷。進一步檢查方法有:支氣管造影,斷層造影,計波造影,血管造影及縱隔充氣造影等。
(2)內診鏡檢查
胸部平片或分層示有氣管、食管移位時,應作氣管、食管鏡檢查,以便了解腔內是否有腫瘤存在。
(3)放射性同位素檢查
對疑有胸內甲狀腺腫瘤病人,可作放射性碘示蹤檢查,絕大多數可獲陽性結果。
(4)經皮穿刺活檢
位於靠近周圍性腫塊,可在電視透視下定位,試行穿刺活體組織檢查,以便得到組織學診斷。
(5)試驗性放射治療
臨床上對不能除外惡性腫瘤患者,可試用小量放射療法,經治療後瘤體縮小,則可間接證明診斷,因為淋巴肉瘤經放療後會有迅速的反應。
(6)活體組織檢查
對腋凹或頸部淺表腫大淋巴結,可行活體組織病理檢查。
(7)電子計算機X線分層攝影檢查(CT)
(8)剖胸探查或胸骨縱劈切開,切除腫塊或活體組織病理檢查,確定診斷,及時手術治療。
鑒別診斷:所有縱隔腫瘤均應與以下病變區別
(1)主動脈瘤或無名動脈瘤:位於升主動脈、主動脈弓和無名動脈部位的動脈瘤,需要與縱隔腫瘤相區別。在X線透視下,可看到與主動脈相連,不易分開及擴張性搏動塊影。X線計波攝片及血清康華氏試驗有助於鑒別診斷,在必要和條件許可下,可作逆行主動脈造影。
(2)椎旁膿腫:椎旁膿腫位於脊柱兩側,呈對稱性。X線檢查可顯示骨質破壞和畸形。結合臨床表現即可確診。
(3)中心型肺癌:位於偏向一側的肺門部,病人常有咳血、咳痰及刺激性咳嗽。分層攝片,支氣管碘油造影、痰液查病理細胞有助於確診。
(4)縱隔淋巴結核:多見於青少年,患者常有乏力、盜汗、消瘦、低熱等症状。X線顯示呈分葉狀或結節狀陰影,腫塊內有時出現鈣化,肺內可能有結核病灶,結核菌素試驗多為陽性。
對已查明的縱隔腫瘤,由於惡變高達30%且因逐漸增長可壓迫附近器官、導致梗阻。囊性腫塊並可能發生破潰、感染、或與支氣管相通,發生急性窒息,造成病人死亡。因此,所有縱隔腫瘤不論有無症状,或有否發生惡性變的腫瘤,除惡性淋巴腫瘤外,均應在病人情況允許下,施行手術切除。對惡性淋巴細胞腫瘤以放療為宜。
縱隔腫瘤是一組起源於縱隔的腫瘤,包括胸腺瘤、胸內甲狀腺腫、支氣管囊腫、皮樣囊腫、畸胎瘤、淋巴肉瘤、惡性淋巴瘤、心包囊腫、脂肪瘤、神經原性腫瘤、食管囊腫等,以良性者居多。畸胎瘤多見於30歲以下,其餘均多發生在40歲以上。本病除淋巴肉瘤和惡性淋巴瘤多數預後良好。
參看
|
關於「縱隔腫瘤」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