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狀腺腫瘤
A+醫學百科 >> 甲狀腺腫瘤 |
甲狀腺腫瘤(tumors of thyroid),由甲狀腺濾泡上皮和濾泡旁細胞發生的良性和惡性腫瘤。良性者統稱腺瘤,多見於青年女性。多是孤立的實體結節,表面光滑,界限清楚,絕大多數腺瘤不具有攝取碘的生理功能,故在放射性核素掃描圖像上顯示為「冷」或「涼」結節。極少數(<1%)的腺瘤功能高於正常甲狀腺而顯示為「熱」結節。腺瘤生長緩慢不向鄰近器官侵襲和轉移,均以頸部腫塊而就診。良性腫瘤也應當行手術切除治療,因為它能轉變為惡性(約10%)。手術治療後複發十分罕見。
惡性腫瘤統稱甲狀腺癌,細胞來源與良性腫瘤相同,因無生理功能,放射性核素掃描圖像上也都顯示為「冷」結節。大多數 (>80%)甲狀腺癌屬於分化良好的乳頭狀腺癌和濾泡狀腺癌,若能得到早期診斷與及時治療,死於本病者罕見。即使已有少數淋巴結轉移,術後仍可存活較長時間(10~20年)。但甲狀腺癌中2~5%的病例屬於分化不良型,不具有甲狀腺的組織學結構,多見於老年人,若不能在極早期得到診斷與根治性手術治療,多數死亡。
結節性甲狀腺腫,也常以甲狀腺腫塊為症状而就醫。此病發病率甚高(7~8%),其發病與飲食中碘缺乏有關。但服用碘鹽並不能全部治癒或預防該病。仍有部分病人需要手術治療。病史長久者尚有部分病人 (4~17%)轉化為惡性腫瘤。結節性甲狀腺腫是甲狀腺的瀰漫性病變,即侵犯全部甲狀腺組織。但在腺體內不同部位的病變發展可不均衡,因而出現大小不一的結節,小者只能在顯微鏡下見到,巨大者可達小兒頭顱大小,從而影響外觀,推移或壓迫鄰近器官。腺腫內還可以發生囊性變或出血而使病情迅速改變,出現腫塊急劇增大或疼痛發熱等症状,易與癌腫相混淆,有時必須手術切除方能最後明確診斷。腺腫也可以並發甲狀腺功能亢進,此時一切症状均與原發性甲狀腺功能亢進相同。
局灶性甲狀腺炎和局灶性慢性淋巴細胞性甲狀腺炎(又稱橋本氏病)有增多的趨勢。其臨床表現也呈現結節,與甲狀腺癌不易區別。甲狀腺放射性核素掃描圖像上也都顯示為「冷」或「涼」結節。然而這兩種局灶性炎症都不需要手術切除治療。
目錄 |
病因
多數甲狀腺良性腺瘤和甲狀腺癌的病因至今不明。動物實驗表明,使用垂體前葉促甲狀腺素可造成甲狀腺組織內的腺瘤樣病變。流行學調查發現在地方性甲狀腺腫發病區,甲狀腺腺瘤和甲狀腺癌的發病率高於非流行區,但與非流行區之間在統計學上並無顯著性差異。慢性甲狀腺炎與甲狀腺癌並存的事實,又使人們推測炎症為甲狀腺癌的病因之一。幼年及青春期頸部因慢性炎症性疾患(腺樣體增殖,痤瘡等)而接受放射線治療者,易發生甲狀腺癌。
病理
甲狀腺良性腫瘤的病理組織學分類見表1。乳頭狀腺瘤是否屬於良性腫瘤仍存在爭論。部分病理學家認為應把它看作惡性腫瘤,只是其惡性度極低而已。許特爾氏細胞腺瘤與其他常見類型者不同。其細胞核著色深,大小不一,胞漿內有嗜伊紅顆粒。電子顯微鏡下可觀察到該類細胞含有豐富的粒線體,因而有的病理學家認為它屬於低度的惡性腫瘤。
甲狀腺惡性腫瘤的分類及各類癌所佔比例見表 2。
分化良好的腺癌與良性腺瘤間有時不易區別,尤其在取材不充分或冰凍病理切片條件下可能發生誤診,如有時將濾泡狀腺癌誤診為濾泡狀腺瘤。
乳頭狀腺癌有兩個高峰發病年齡;童年與30~40歲。原發腫瘤甚小時即可發生頸部淋巴結轉移。略多於一半的乳頭狀腺癌病例伴有濾泡狀腺癌。不足 1/4的病例發生雙葉侵犯。侵犯至腺體外時預後較差。肺、骨、肝、腦依次為常發生轉移的遠位器官。無腺外侵犯與轉移的年輕(<40年)女性患者預後最佳,60歲以上的男性患者預後較差。
濾泡狀腺癌可有包膜,但癌細胞核中去氧核醣核酸含量顯著高於乳頭狀腺癌者,有侵犯血管的傾向,淋巴轉移少於而血行轉移多於乳頭狀腺癌。極少數病例可出現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狀,血清中甲狀腺球蛋白水平隨著腫瘤增長或出現轉移而增高。
髓樣癌來自甲狀腺的濾泡旁細胞 (C細胞)。這種細胞可以生成並向血中釋放降鈣素。降鈣素水平與腫瘤大小相關。血清中降鈣素含量高於0.35mg/ml,或者於注射鈣劑後高於 0.55mg/ml均為降鈣素試驗陽性。甲狀腺切除後,降鈣素水平不下降時,應搜尋隱匿的轉移灶。髓樣癌的甲狀腺原發腫瘤常見多發病灶。區域淋巴結轉移也常見。
分化不良型或未分化型甲狀腺癌主要發生於50歲以後,隨年齡增長,發病率上升。此型可由乳頭狀或濾泡狀腺癌發展而來。它生長迅速常侵犯鄰近器官,易造成食管或氣管阻塞。多數病例於確診時常已失去手術治療時機。外照射與化學治療也無顯著效果。生存時間多為數月。
臨床表現
不同原因所致的甲狀腺腫塊的臨床表現見表3。
診斷
特殊的檢查方法有以下幾種。
① 放射性核素甲狀腺掃描。其基本原理是甲狀腺組織在生理狀態下可以吸收某些放射性核素 (如 131I、99mTc等)。行掃描檢查時令患者服用一定劑量的放射性核素,然後在甲狀腺局部或甲狀腺切除後的病人的全身及疑有轉移病變的部位,用計數器或攝像儀檢查,記錄該處的射線量。隨著年齡增長,甲狀腺攝取放射性核素的劑量減低。結節性甲狀腺腫的掃描圖像為在增大的甲狀腺輪廊中,射線密度(冷熱)分布不均。絕大多數腺瘤和癌結節的放射性均低於正常腺組織,因而顯示為「涼」或「冷」結節。在全部孤立「冷」結節中,約1/10為甲狀腺癌。大多數為腺瘤,少數局灶性炎癥結節也呈現「冷」結節。功能自主性良性腺瘤因可抑制促甲狀腺激素的釋放,除病變部位為「熱」結節外,周圍甲狀腺組織均被抑制而顯示無放射性。
② 細針針吸細胞學診斷技術。主要用於經臨床和其他輔助檢查後診斷仍有困難的病例,例如可用於局灶性甲狀腺炎與甲狀腺癌的鑒別診斷,或慢性淋巴細胞性甲狀腺炎與侵犯全甲狀腺的分化不良型甲狀腺癌的鑒別。此技術簡單易行。準確率高達95%,長期臨床應用證明並不會引起癌細胞沿針道播散。
治療
對良性腫瘤主要是手術切除腫瘤及其周圍部分甲狀腺組織。若可疑為惡性病變時,應行冰凍病理切片檢查。
對分化良好的腺癌,手術切除是取得根治的主要手段。但手術切除範圍一直存在爭論,尤其當腫瘤局限於一葉時。臨床上實際可行的方案是:對於局限於一葉的病變(無腺體外侵犯),切除病變側甲狀腺葉與峽部,並仔細探查對側,若疑有病變時,將對側葉行次全切除。無腺旁及頸部淋巴腺轉移者,不必行頸淋巴清掃術。一側病變伴同側淋巴結轉移時,應行該側淋巴結清掃,但應保留胸鎖乳突肌與頸內靜脈。手術後病人應長期服用甲狀腺素。濾泡狀腺癌即使已有轉移病變,應行甲狀腺全切除,然後對轉移性病變行放射性核素治療。對於已失去手術治療時機的晚期腺癌或未分化癌可行放射治療,或用阿黴素化學療法,可取得暫時緩解的效果。
參考書目
黃家駟主編:《黃家駟外科學》,第4版,人民衛生出版社,北京,1988。
參看
關於「甲狀腺腫瘤」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