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護理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飲食護理(diet care),為滿足被護理者營養需要所進行的一系列措施,是護理工作的重要任務之一。包括健康評估,根據被護理者的營養需要制訂護理方案,及時提供適當的食物,保持和改善食慾,協助進食,觀察記錄進食情況,與醫生和營養師協調處理進食中的問題,進行飲食指導和衛生宣教等。飲食護理的對象包括住院病人、已出院在康復階段的病人和不同年齡的健康人。

飲食是保持健康、預防疾病和恢復健康的重要條件。飲食護理對病人尤為重要,因為多數病人有不同程度的胃腸功能紊亂食慾減退或不能進食,需要靠飲食調劑。此外,加強營養能加速組織修復、提高機體抵抗力和免疫力、促進康復。護士在飲食方面對病人所提供的一系列護理措施,更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首先是進行營養評估及制訂營養方面的護理方案。營養狀況可反映於身高、體重及其他組織、器官(如頭髮、皮膚、牙齒、粘膜、口腔舌頭骨骼肌肉指甲、四肢等)的測量和觀察,實驗室檢查,以及食物質量的分析等方面。這些評估結果經醫生及營養師共同研究,確定營養需要,然後擬訂出護理方案。擬訂護理方案時也要考慮病史、家庭和社會等方面的資料。方案擬定後,在情況變化時須及時修訂。

要做好葷素食、粗細糧的合理搭配,每餐食量的分配(如早午飯要充足,晚飯適當減少,辛辣及油炸食物要控制等),以避免胃腸不適和影響睡眠。不同年齡的人,對營養的需要也不同。嬰幼期、青春期、孕期及哺乳期對營養的需求高。而老年人代謝低,各器官功能減退,也需要有特殊的營養安排。病人在發熱時需增加熱量,手術後傷口癒合期除需增加熱量外,還應增加蛋白質維生素和無機鹽類。地區、民族、宗教信仰不同,飲食習慣也不同。在不影響治療條件下,應尊重並盡量照顧病人的飲食習慣。總之,飲食護理要因人施護。

護理人員應具備較豐富的營養學知識。護士必須熟悉醫院的膳食種類,才能根據病情需要,及時而準確地供給不同飲食。醫院膳食大體分三類:①基本飲食。有普通飯、半流質、流質及清流飲食。②治療飲食。如高熱、高蛋白質、低蛋白質、低脂肪、低鹽、無鹽、少渣、口腔飲食及糖尿病飲食等。③試驗飲食。如配合腎功能檢查的干食飲食,配合膽囊造影檢查的膽囊造影飲食等。

進食應是愉快的活動。一頓可口的飯菜不僅供給營養,也有助於消除緊張和焦慮,使人感到愉快和滿足。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情緒上的不良刺激,都會影響食慾。所以,採取各種措施促進病人食慾,也是護士的重要責任。

進食環境應清潔整齊,空氣新鮮,溫度適宜。進餐前禁做治療,以減輕病人痛苦。飯前使病人入廁,或使用便器,然後移去便器及其他治療用具。協助病人洗手,使病人處於舒適的體位,衣著整齊,床單平整,圍好餐巾,保護衣服和被服。

根據醫囑準確地供給膳食,盡量縮短髮放時間,保持適當溫度。餐具應清潔美觀、無破損。食物應富於色、香、味,以促進食慾。

對能自己進食的病人,應鼓勵自己進食,使之享受進食的樂趣,這有助於增強信心。護士應將食物和餐具放置於病人易於取到的地方。能起床的病人可到餐廳集體用餐,以增加交談機會,解除孤寂和苦悶。應隨時觀察和記錄病人進食情況,如飲食能否滿足病人需要,找出飲食不如意的原因,如不合口味或習慣,或因假牙缺陷不能咀嚼等。飯後及時收拾餐具,協助病人漱口或刷牙。

對於需要增加飲水量的病人,應在日間督促和協助他們完成大部分飲入計劃,以免夜間飲水過多,影響睡眠。對限制入量的病人,可用清水濕潤口唇,或給予冰塊、酸梅或維生素C片口含止渴。應準確記錄出入量,以便及時調整入量,保持體液平衡。

對病情危重、肢體活動受限或其他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應予餵食。喂食時儘可能採取坐位或半坐位,不能坐的須將頭偏向一側。餵食時要注意量不能太大,速度不能太快、不催促病人,以避免噎食。並將干食與流食交替喂下,使病人能充分咀嚼。勿使食物灑到口腔以外,要及時擦拭口唇及下頜。不能使用茶杯的可用飲水管,注意保證飲水管的衛生。對盲人和因視力障礙看不到食物的病人,應向他說明食物內容,並掌握適當的餵食速度。病人進餐時護士不要離開,在餵食的同時進行鼓勵和愉快的談話,盡量使進食過程始終保持輕鬆愉快。用餐後移去餐具,做口腔護理,記錄進食量,解決進食中發現的問題。

在餵食中若發現噁心嘔吐,要鼓勵病人做深呼吸,暫時停止飲食,待能耐受時再開始給予少量流質食物,然後逐漸放寬限制。對易嘔吐的病人要減少其緊張心理,護士不應有厭煩表示。當病人嘔吐時將其頭部偏向一側,勿使嘔吐物吸入氣管內,必要時用吸引器吸出。若腹部有傷口,嘔吐時護士可用手固定傷口,或用枕頭壓迫傷口。嘔吐後立即進行口腔護理,更換污染被服,記錄嘔吐物性狀及嘔吐量。

昏迷顱腦外傷或有消化道疾患而不能由口進食的病人,應用管飼方法供給高營養的流質飲食,保證病人攝入足夠的蛋白質和熱量。一般可經導管或矽膠管分次灌入或滴入。飼管可經鼻孔插入胃內或直接插入胃或空腸造口,極少數情況下經咽喉食管口插入。經鼻胃管或胃造口餵食要防止食物反流,經空腸造口要防止管飼液過度高滲引起腹瀉脫水。對插管部位須精心護理,避免糜爛感染

管飼飲食一般採用混合奶(含牛奶、雞蛋、糖、鹽及維生素C),奶液成分可根據病情調整。配製時應採用無菌操作,不應在室溫下放置過久,以防變質。管飼溫度應為38℃左右。溫度過高易燙傷粘膜,過低使病人感到不適。開始時量宜少,待適應後逐漸增加。若發現消化不良等情況,可在奶液中加適量酵母乳酸

操作前應向神志清醒的病人解釋餵食目的及方法,以取得病人的合作。安插鼻胃管時使病人取坐位或半坐位(平臥或腑臥者將頭偏向一側)。擦淨鼻孔,用石蠟油滑潤導管前端,使病人頭向後仰,插管時使病人作吞咽動作並用口呼吸,插入深度約為50cm(自耳至鼻再到劍突之長度)。插管時若有嗆咳發紺,則說明鼻管誤入氣管,須立即拔出,稍事休息後重新插入。操作動作要輕柔,防止損傷粘膜。鼻胃管安插後可注氣於管內,將聽診器放於上腹胃區應聽到胃中有水氣聲;也可將導管放於水碗中,若水中無氣泡,則表明導管不在氣管內。此時可連接注射器注入少量溫開水,再次試驗,以防誤入氣管。管飼時應徐徐注入溶液,防止注入空氣引起腹脹;防止流速過快,使胃部膨脹。管飼完畢後用溫開水沖洗胃管,用紗布包好管口,用夾子夾緊。使病人躺舒適,整理床鋪及用具,記錄入量。對長期管飼病人應於每周末一次灌食後,將導管取出,以減少對粘膜的刺激和損傷,取導管時動作應敏捷、輕巧,並捏住導管,防止管內溶液流入氣管。

要素飲食為一種提煉精製的食物,含全部或大部人體所需的易於吸收的營養成分。包括游離胺基酸、單糖、主要脂肪酸、維生素、無機鹽和微量元素等。要素飲食無需經過消化過程,可直接被腸道吸收。從而提高危重病人的能量及胺基酸攝入量,改善營養狀況,促進傷口癒合,達到治療目的。適用於有消化道瘺的危重病人,燒傷、嚴重感染、腫瘤及重度營養不良的病人。

用內徑2~3mm的矽膠管按上法將要素飲食用滴器滴入胃腸道內,調節流速。加上輸液泵可調節恆定流速。灌注時在輸液管遠端放熱水袋加熱,使溶液溫度保持在40℃左右,防止滴入冷溶液後產生腹痛、腹脹或腹瀉。大量快速滴入要素飲食可引起利尿、脫水、低鉀等現象。溶液突然停止有時會出現低血糖症狀,如心慌、出汗、脈速、乏力等,需立即與醫生聯繫,及時處理。保留24小時小便以檢測氮排出情況,作為調整輸入量的參考。定期查大便潛血和出凝血時間。若發現消化道出血牙齦出血等情況,則可能是由於要素飲食改變腸道菌群、導致凝血功能紊亂,須予以糾正。定期檢查電解質、肝功能及測體重,以觀療效。對要素飲食病人要加強巡視,做好口腔衛生,防止併發症

胃或空腸造瘺病人可用要素飲食,非要素飲食、原漿飲食(如牛奶、豆漿、濃米湯、稀藕粉、雞湯、肉湯、果汁等)以點滴法滴入。有的病人可灌入食糜(食物經過加工磨細)。所有食物均應新鮮、清潔,避免腐敗變質,防止中毒

飲食護理的另一重要內容是飲食指導和衛生宣教,這可以在病人住院時或出院前進行。在協助病人進食時,一面觀察了解病人習慣和愛好、進食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解決;一面可以進行飲食指導,使病人了解指定飲食及營養需要是治療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並自願接受為他安排的飲食。在病人出院前應指導病人如何安排膳食,如何選擇食物,如何烹調。教會家屬按要求準備膳食,這對病人的康復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關於「飲食護理」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