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蒡子

(重定向自大力子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牛蒡子
Niú Bànɡ Zǐ
牛蒡子
別名 大力子、惡實、鼠粘子、黍粘子、蝙蝠刺、毛然然子、黑風子、毛錐子、粘蒼子、鼠尖子、彎巴鉤子、萬把鉤、大牛子、牛子、大牛了、土大酮子
功效作用 疏散風熱宣肺透疹消腫解毒。治風熱咳嗽咽喉腫痛斑疹不透,風疹作癢,癰腫瘡毒
英文名 Great Burdock Achene, Achene of Great Burdock
始載於 本草圖經
毒性  
歸經 胃經肺經
藥性
藥味

牛蒡子,中藥名。為菊科二年生草本植物牛蒡學名:Arctium lappa L.)的乾燥成熟果實。又名大力子鼠粘子惡實等。秋季果實成熟時採收果序,晒乾,打下果實,除去雜質,再晒乾。生用或炒用,用時搗碎。具有疏散風熱宣肺透疹,利咽散結,解毒消腫之功效。屬於解表藥中發散風熱藥。現代研究,牛蒡子還可用於防治糖尿病腎病;牛蒡果實含牛蒡甙經水解生成的牛蒡甙元具有抗癌活性。

牛蒡子-原植物(圖1)

  

目錄

基本信息

中藥名 牛蒡子

別名 惡實、鼠粘子、黍粘子、大力子、毛然然子、黑風子、毛錐子、粘蒼子、大牛了、牛子、土大酮子、萬把鉤、鼠尖子。

英文名 Great Burdock Achene,Achene of Great Burdock

拉丁藥名 Fructus Arctii

原植物 Arctium lappa L.

科屬分類 菊科

藥用部位 以植物成熟的果實入藥。

功效分類 解表藥  

中藥藥性

性味歸經

味辛;苦;性寒。歸肺;胃經。

⑴《別錄》:「味辛,平。」

⑵《本草拾遺》:「味苦。」

⑶《珍珠囊》:「辛,純陽。」

⑷《醫學啟源》:「《主治秘要》云:辛,溫。」

⑸《珍珠囊補遺藥性賦》:「味辛平。性微寒,無毒。降也,陽也。

⑹《本草經疏》:「味辛苦,氣寒,無毒。陽中之陰,升多於降,陽也。入手太陰、足陽明經。」  

功效

牛蒡子-原植物(圖2)

疏散風熱;宣肺透疹;利咽散結;解毒消腫。  

主治

風熱咳嗽;咽喉腫痛斑疹不透;風疹瘙癢瘡瘍腫毒。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5-10g;或入散劑。外用:適量,煎湯含漱。  

用藥禁忌

該品能滑腸,氣虛便溏者忌用。《本草經疏》:痘瘡家惟宜於血熱便秘之證,若氣虛色白大便自利或泄瀉者,慎勿服之。痧疹不忌泄瀉,故用之無妨。癰疽已潰,非便秘不宜服。  

各家論述

1.《別錄》:明目補中,除風傷。

2.《藥性論》:除諸風,去丹毒,主明目,利腰腳,又散諸結節、筋骨煩熱毒

3.《食療本草》:明耳目,利腰膝,通利小便。

4.《本草拾遺》:主風毒腫,諸痿。

5.《珍珠囊》:潤肺散氣,主風毒腫,利咽膈。

6.李東垣:治風濕癮疹,咽喉風熱,散諸腫瘡瘍之毒,利凝滯腰膝之氣。

7.《綱目》:消斑疹毒。

8.《本草經疏》:惡實,為散風除熱解毒之要藥。辛能散結,苦能泄熱,熱結散則臟氣清明,故明目而補中。風之所傷,衛氣必壅,壅則發熱,辛涼解散則表氣和,風無所留矣。藏器主風毒腫諸痿;元素主潤肺、散結氣、利咽膈、去皮膚風、通十二經絡者,悉此意耳。故用以治癮疹、痘瘡,尤獲奇驗。

9.《藥品化義》:牛蒡子能升能降,力解熱毒。味苦能清火,帶辛能疏風,主治上部風痰,面目浮腫,咽喉不利,諸毒熱壅,馬刀瘰癧,頸項痰核,血熱痘,時行疹子,皮膚癮疹,凡肺經鬱火,肺經風熱,悉宜用此。

10.《本草求真》:牛蒡子,今人止言解毒,凡遇瘡瘍癰腫、痘疹等症,無不用此投治,然猶未繹其義。凡人毒氣之結,多緣外感風寒營氣不從,逆於肉里,故生癰毒。牛蒡味辛且苦,既能降氣下行,復能散風除熱,是以感受風邪熱毒而見面目浮腫,咳嗽痰壅,咽間腫痛,瘡瘍斑疹,及一切臭毒、痧閉、痘瘡紫黑、便閉等症,無不藉此表解里清。但性冷滑利,多服則中氣有損,且更令表益虛矣。至於脾虛泄瀉為尤忌焉。

11.《本草正義》:牛蒡之用,

牛蒡子-原植物(圖3)

能疏散風熱,起發痘疹,而善通大便,苟非熱盛,或脾氣不堅實者,投之輒有泄瀉,則辛泄苦降,下行之力為多。潔古作溫,景岳又謂其降中有升,皆非真諦。《別錄》稱其明目,則風熱泄而目自明。補中者,亦邢熱去而正自安。除風傷者,以風熱言之也。其根莖,則瀕湖《綱目》謂之苦寒,《別錄》主治,皆除熱通利之意。蓋其功力,本與子相近,而寒涼疏泄之性過之,皆以清熱泄導為治,凡非實火,未可妄投。凡肺邪之宜於透達,而不宜於抑降者,如麻疹初起,猶未發泄,早投清降,則恆有遏抑氣機,反致內陷之虞。惟牛蒡則清泄之中,自能透發,且溫熱之病,大便自通,亦可少殺其勢,故牛蒡最為麻疹之專藥。  

藥用配伍

1、配浮萍,共奏宣散風熱,透發疹毒,祛風止癢之妙用,用治外感風熱,咽喉腫痛等症,麻疹透發不暢諸症,風熱隱疹瘙癢等症。

2、配山藥,一補一清,清補合法,故宣肺氣,清肺熱,健脾胃,祛痰止咳之力增強,用治脾胃不健,肺氣虛弱,痰濕內生,停阻氣道,以致胸膈滿悶,咳嗽氣短,喉中水雞聲,身倦乏力等症,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偏於虛者可用。

3、配連翹,並走於上,清熱解毒消炎止痛,祛風止癢,宣透疹毒之力增強,用治熱聚上焦,以致口舌生瘡牙齦腫痛,咽喉腫痛等症,癰腫瘡瘍諸症,風熱痒疹,斑疹等症。

4、配玄參相須為用,解毒利咽之功倍增,用治外感發熱所致的咽喉紅腫疼痛,如急性扁桃體炎咽喉炎等。

5、配甘草,用治肺經風熱或肺經鬱火,熱毒上炎的咽喉腫痛,如急性咽炎扁桃體炎等。

6、配薄荷,共奏疏風清熱,利咽之功,用治外感風熱。

7、配桔梗,疏風宣肺之力大增,可用治外感風熱,咳嗽咯痰不利及咽喉腫痛等症。  

臨床應用

牛蒡子-原植物(圖4)

1、用於風熱感冒,咽喉腫痛。該品辛散苦泄,寒能清熱,故有疏散風熱,宣肺利咽之效,用治風熱感冒、咽喉腫痛,常 配銀花、連翹、荊芥、桔梗等同用,如銀翹散;若風熱壅盛,咽喉腫痛,熱毒較甚者,可與大黃、薄荷、荊芥、防風等同用, 如牛蒡湯;若風熱咳嗽,痰多不暢者,常配荊芥、桔梗、前胡、甘草。

2、用於麻疹不透。該品清泄透散,能疏散風熱,透泄熱毒而促使疹子透發,崐用治麻疹不透或透而復隱,常配薄荷、荊芥、蟬蛻紫草等同用,如透疹湯。

3、用於癰腫瘡毒,痄腮喉痹。該品辛苦性寒,於升浮之中又有清降之性,能外散風熱,內泄其毒,有清熱解毒,消腫利咽之效,且性偏滑利,兼可通利二便,故可用治風熱外襲,火毒內結,痛腫瘡毒,兼有便秘者,常與大黃、芒硝梔子、連翹、薄荷等同用;該品配瓜蔞,連翹,天花粉青皮等同用,又可用治肝鬱化火,胃熱壅絡之乳癰證,如瓜蔞牛蒡湯;該品配玄參、黃芩黃連板蘭根等同用,還可用治瘟毒發頤、痄腮喉痹等熱毒之證,如普濟消毒飲。  

化學成分

果實含牛蒡甙(arctiin),水解生成牛蒡甙元(arctigenin)及葡萄糖(glucose)。又含羅漢松脂酚(matairesinol),絡石甙元(trachelogenin),倍半木質素(sesquiligenan)AL-D及 AL-F。種子含牛蒡甙,牛蒡酚(lap-paol)A、B、C、D、E、F、H。又含脂肪油,其中脂肪酸成分有:花生酸(arachic acid),硬脂酸(steraic acid),棕櫚酸(palmitic acid)和亞油酸(linoleic acid)。  

藥理作用

抗菌抗病毒作用

牛蒡子水浸液(1:2)在試管內對繭色毛癬茵、同心性毛癬茵、許蘭黃癬菌、奧杜盎小芽胞癬菌、羊毛樣小芽胞癬茵、腹股溝表皮癬菌、紅色表皮癬菌、星形奴卡菌鐵鏽色小芽胞癬菌等9種致病性真菌抑菌作用。有資料表明牛蒡子提取物具抗愛滋病病毒(HIv)活性。  

血糖作用

牛蒡提取物對大鼠能顯著長時間的降低血糖,並提高對碳水化合物的耐受量。正常小鼠以含牛蒡0.25%的

中藥材-牛蒡子(圖5)

飲食或其煎劑代替飲水28d,結果不影響小鼠體內葡萄糖平衡參數,而對鏈球素糖尿病小鼠,牛蒡可加重糖尿病症状。  

鈣拮抗作用

豚鼠結腸帶試驗證明.絡石苷元有明顯的鈣拮抗作用.對高鉀引起的收縮有抑制作用,PA2值6.60,為常用鈣拮抗劑維拉帕米的1/6,對自發高血壓大鼠靜注10mg/kg具有明顯而持久的降壓作用。  

腎病的作用

大鼠腹腔注射氨基核苷引起腎病,腹腔注射牛蒡苷元可抑制尿蛋白排泄的增加,並能改善血清生化指標,提示有抗腎病作用。牛蒡苷腹腔注射對蛋白排泄的增加幾乎沒有作用,但經口給藥則有效,推測可能是在消化道內水解成牛蒡苷元而產生抗腎病作用。  

抗腫瘤抗誘變作用

牛蒡中分離出一種抗誘變因子.相對分子質量超過30萬以上.耐熱、耐蛋白酶,對氯化錳處理敏感。   

其他作用

牛蒡苷對蛙下肢及兔耳血管有擴張作用,短暫的降低血壓,對離體兔子宮、腸管、運動神經及骨絡肌均有抑制或麻痹作用。有輕度利尿、瀉下作用。  

毒副作用

牛蒡苷能引起蛙、小鼠、兔強直驚厥呼吸微弱,隨意運動消失,最後轉入麻痹狀態,此時心臟尚未停止搏動。  

藥方選錄

牛蒡子-原植物(圖6)

1.牛蒡湯(《證治準繩.幼科》),用治小兒傷風,發熱煩躁,鼻塞氣喘,痰嗽驚啼,及諸瘡赤紫,丹毒,咽喉腫痛。

2.牛蒂甘桔湯(《外科正宗》),用治頤毒表邪已盡,耳項結腫,微熱不紅而疼痛者。

3.梔子清肝湯(《醫部全錄.頭門》),用治少陽經虛,肝火風熱上攻而致的鬢疽,痛連頸項胸乳太陽穴等處,或寒熱晡甚,胸滿口苦舌干。

4.啟關散(《普濟方》),用治風熱客搏上焦,懸壅腫痛。

5.牛蒂解肌湯(《瘍科心得集》),用治頭面風熱,或頸項痰毒,風熱牙痛

6.治頭痛方(《方脈正宗》),用治頭痛連睛,並目昏澀不明。

7.治風熱癮疹方(《養生必用方》)。

8.治喉痹方(《廣濟方》)。

9.治咽膈不利方(《本草衍義》)。  

不良反應

吳樹忠報導服用牛蒡子致過敏反應1例。  

臨床研究

治糖尿病腎病

研究人員以鏈脲佐菌素(STZ)誘導的糖尿病的大鼠為動物的模型,中藥的治療主要是將其分別給予牛蒡子粉的飼料、牛蒡子水的提物、醇提物進行6周的實驗,對於大鼠的一般狀況和尿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及腎功能變化等進行觀察,發現牛蒡子的提取物可以明顯的改善STZ大鼠多飲、多食和消瘦等的症状。

研究發現:MCP-1是最重要的趨化單核細胞在組織浸潤細胞因子,是主要趨化、激活巨噬細胞趨化因子。研究認為腎小球中單核細胞的浸潤與細胞外基質的積聚及腎小球硬化症的發展相關聯,Rovin等研究表明,DN時腎臟局部能合成MCP-1,且MCP-1與腎小球損傷有關。

實驗及臨床研究表明,糖尿病大鼠以及糖尿病腎病患者活檢組織TGFp1mRNA的表達及蛋白含量均明顯升高,同時伴腎臟肥大和細胞外基質增生

實驗的結果顯示,各用藥組是可以減輕TGF-plmRNA表達的,與模型組想比較均有顯著性的差異;牛蒡子醇提的治療組以及牛蒡子水提組與正常的組相比較沒有其他的顯著性的差異,與牛蒡子粉組相比的差異比較大。通過實驗證明其是可以防治糖尿病腎病的。  

通大便作用

牛蒡子-原植物(圖7)

從牛蒡子的性味功效分析,其通便機理主要涉及以下三方面。其一,潤腸。牛蒡子為牛蒡的種子,富含油脂,性多滑利。現代藥理研究表明,牛蒡主要成分為牛蒡甙和脂肪油,這些成分有潤腸通便之功。臨床體會,牛蒡子辛苦冷滑,滑腸通下作用較強,從而對便秘患者,舍大黃、芒硝、麻仁之屬,而單獨重用牛蒡子24g,顯寓此意。其二,降肺氣。肺主一身之氣,與大腸相為表裡。腸腑之通降,有賴肺氣之宣肅。肺失宣肅,則大腸推動無力,導致腑氣不通。故通便必先治肺。牛蒡子入肺經,能降肺氣。如張錫純云:「牛蒡子能降肺氣之逆」「蘇子、牛蒡又能清痰降逆,使逆氣轉而下行」(《醫學衷中參西錄》)。用其通便,有「提壺揭蓋」之妙。其三,降胃氣。胃氣下行則食物殘渣下輸大腸,然後變為大便排出體外。牛蒡子入胃經,「辛瀉苦降,下行之力為多」(《本草正義》),能降胃氣,有胃動力藥的作用。如張錫純云:「……故又以降胃之藥佐之,方中之赭石陳皮、牛蒡是也」(《醫學衷中參西錄》)。總之,牛蒡子性寒,味辛苦。寒能清熱,苦能瀉下,辛能行散,適用於各種熱毒津傷便秘。如《藥品化義》云:「牛蒡子能升能降,力解熱毒,味苦能清火,帶辛能疏風,主治……諸毒熱壅……」  

治療滑膜炎

牛蒡子湯治療脾虛痰濕型膝骨關節滑膜炎:膝骨關節炎多發於老年或由於其他原因引起的關節軟骨炎症性退行性變,並在關節邊緣有骨贅形成。臨床可產生關節疼痛,活動受限和關節畸形等症状。某院自2006年5月至2007年5月間,採用牛蒡子湯內服和外敷的方法治療50例因膝骨關節炎所致的滑膜炎屬脾虛痰濕型者,取得了比較滿意的療效。

牛蒡子湯主方:牛蒡子9g,僵蠶9g,白蒺藜9g,獨活6g,秦艽5g,白芷5g,半夏6g,桑枝9g。

用法上藥水煎,由煎藥室代為加工。藥物先浸泡半小時,然後在煎藥機高溫高壓下煎煮30分鐘後藥液灌裝成袋,每袋150ml。每日兩次口服,早晚各1袋。每7帖中藥的藥渣由病人帶回,藥渣分成3份。用時先在微波爐加溫後再放在特製的布袋(長28cm,寬16cm)扎在膝部,溫度不宜太高,免得灼傷皮膚,待冷卻後取下藥袋,下一次再用時重新加溫。1份藥渣用2天,3份可用1周。以1個月為一療程,一般治療1~2個療程。  

預防猩紅熱

取牛蒡子炒研成粉,過篩儲存備用。2~5歲每次1克,5~9歲每次1.5克,10~15歲每次2克,成人每次3克,每天3次,飯後用溫開水送服,共服2天。流行期間,除服藥預防外,仍應注意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等。臨床觀察344例,發病者7名;服藥後12天內未發病者,計327例,佔98%。一般在接觸後3日內服藥預防效果較佳,6日後服藥的預防效果不佳。如再次接觸需重新再服1次。  

保健藥膳

薄荷牛蒡子粥

症状:倘若寶寶(3-6歲)在感冒初期的症状表現為:痰咳不出來、咽疼、愛喝水、有黏稠性鼻涕、舌頭紅色、舌苔變黃、脈搏也比平常快,多是因室溫過高引起的熱性感冒。

材料:薄荷6克、牛蒡子10克、粳米適量。

做法:先將牛蒡子單煮15分鐘,取出牛蒡子,留下汁水備用。將梗米煮成粥,10分鐘後放入薄荷,在粥快好時,放入牛蒡子汁水,煮5分鐘即可。  

牛蒡子去脂茶

牛蒡子桂花決明子去脂茶專治啤酒肚:牛蒡子性寒,味辛、苦,用於風熱感冒,咳嗽痰多、麻疹、風疹、咽喉腫痛、痄腮丹毒、癰腫瘡毒。決明子有降脂、通便的作用。只要每天用10克左右的決明子泡水喝,可以起到全身去脂的效果。

原料:牛蒡子12克,決明子12克,桂花5克。

製法:鍋中倒入350毫升水,放入牛蒡子,決明子煮3分鐘至沸。將煮好的藥茶汁沖入裝有桂花的杯中,即可飲用。

用法:代茶飲。  

藥材來源

來源考證

中藥材-牛蒡子(圖8)

出自《本草圖經》、《名醫別錄》。《綱目》:惡實,其實狀惡而多刺鉤,故名。其根葉皆可食,人呼為牛菜。術人隱之,呼為大力也。牛蒡,古人種子,以肥壤栽之,翦苗溝淘為蔬,取根煮曝為脯,雲甚益人,今人亦罕食之。三月生苗起莖,高者三、四尺,四月開花成叢,淡紫色,結實如楓梂而小,萼上細刺百攢簇之,一梂有子數十顆。其根大者如臂,長者近尺,其色灰黲。七月采子,十月采根。  

藥材基源

為菊科植物牛蒡Arctium lappa L.的乾燥成熟果實。  

產地溯源

主產於河北、吉林、浙江等地。浙江桐鄉產者質佳,稱為杜大力。  

採收加工

7-8月果實呈灰褐色時,分批採摘,堆積2-3d,曝晒,脫粒,揚淨,再曬至全乾。  

選購要點

該品以東北產量較大,浙江所產品質較優。以粒大、飽滿、色青白、有明顯花紋者為佳。  

植物形態

牛蒡 二年生草本,高1-2m。根粗壯,肉質,圓錐形。莖直立,上部多分枝,帶紫褐色,有縱條棱。基生葉大形,叢生,有長柄;莖生葉互生;葉片長卵形或廣卵形,長20-50cm,寬15-40cm。先端鈍,具刺尖,基部常為心形,全緣或具不整齊波狀微齒,上面綠色或暗綠色。具疏毛,下面密被灰白色短絨毛。頭狀花序簇生於莖頂或排列成傘房狀,直徑2-4cm,花序梗長3-7cm,表面有淺溝,密被細毛;總苞球形,苞片多數,覆瓦狀排列,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先端鉤曲;花小,紅紫色,均為管狀花,兩性,花冠先端5淺裂,聚藥雄蕊5,與花冠裂片互生,花藥黃色;子房下位,1室,先端圓盤狀,著生短剛毛關冠毛;花柱細長,柱頭2裂。瘦果長圓形或長圓狀倒卵形,灰褐色,具縱棱,冠毛短刺狀,淡黃棕色。花期6-8月,果期8-10月。  

生態環境

野生者,多生於山野路旁、溝邊、荒地、山坡向陽草地、林邊和村鎮附近。常栽培。  

資源分布

分布於東北、西北、中南、西南及河北、山西、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廣西等地。  

植物栽培

生物學特性

喜溫暖濕潤氣候,耐寒,耐旱,怕澇。種子發芽適宜溫度20-25℃發芽率70%-90%。以土層深厚,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質墳土栽培為宜。  

栽培技術

種子繁殖。播種期南方於秋季8-9月;北方於春季3-4月;夏季赤可播種。如遇乾旱,出苗不易整齊;秋如果太晚,第2年則不能開花結實。直播或育苗移栽法,以直播為主。播種前將種子放在30-40℃溫水中浸泡24h,按行株距70cm×50cm開穴,穴深10cm,裕內施腐熟廄肥或堆肥,填一薄層細土,播5-6粒種子,澆水,覆土3-5cm,稍加鎮壓。每1hm2用種量15-30kg。播後10d左右出苗。育苗移栽法,3月上旬育苗,5月上旬移栽。  

田間管理

待苗有2-3片真葉時進行間苗、補苗,6-7月中耕除草,結合施糞肥1-2次,現蕾前重施1次磷、鉀肥。冬季采培土,保苗越冬。抽莖後培土壅根,防止倒伏。  

病蟲害防治

病害有白粉病,發病初期噴5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褐斑病,5-6月發病,可噴代森鋅65%可濕性粉劑600倍液。另有花葉病為害。蟲害有食子蟲、蚜蟲、紅蜘蛛,以及銀紋夜蛾、地老虎等為害。  

藥材鑒定

性狀鑒別

原植物及藥材牛蒡子(圖9)

瘦果長倒卵形,兩端平截,略扁微彎,長5-7mm,直徑2-3mm。表面灰褐色或淡灰褐色,具多數細小黑斑,並有明顯的縱稜線。先端較寬,有一圓環,中心有點狀凸起的花柱殘跡;基部狹窄,有圓形果柄痕。質硬,折斷後可見子葉兩片,淡黃白色,富汕性。果實無臭;種子氣特異,味苦微辛,稍久有麻舌感。

以粒大、飽滿、色灰褐者為佳。   

顯微鑒別

瘦果橫切面:外果皮為1列大小不等的類方形薄壁細胞,壁彎曲,多破裂;外被角質層。中果皮厚薄不勻,細胞壁稍厚,棕黃色或暗棕色,微木化;於棱脊處常有小形維管束內果皮狹窄,為棕黃色的頹廢細胞層,細胞界限不清,為1列草酸鈣方晶所充填。種皮最外為1列棚產太細胞,多扭曲,排列緊密,長75-120μm,直徑10-30μm,壁甚厚,層紋明顯;營養層為數列薄壁細胞,常頹廢不清。胚乳細胞數列,內含脂肪油。子葉細胞充滿糊粉粒及脂肪油,並含有細小的草酸鈣簇晶,偶見小方晶。  

理化鑒別

(1)取脫脂該品粉末2g,加乙醇20ml溫浸1h,濾過。濾液作以下試驗:①取濾液2ml,加入1%三氯化鋁的乙醇溶液,則呈藍綠色。(檢查木脂素類)②取濾液2ml,加入等體積的3%碳酸鈉水溶液,於水浴上煮沸3-5min,放冷,加入重氮化試劑,則溶液呈紅色。(檢查木脂素類)

(2)取該品粗粉5g,加稀鹽酸水溶液(pH1.0-2.0)10ml。浸泡過夜,濾過。取濾液3份各2ml,置3隻試管中,分別加碘化汞鉀試劑、碘化餓鉀試劑、矽鎢酸試劑各1滴,則分別產生白色、棕紅色及白色沉澱。(檢查生物鹼

(3)取該品粉末少量,置紫外光燈(365nm)下觀察,顯綠色熒光。  

炮製方法

1.淨制:揀去雜質,篩去泥屑。

2.炒制:取淨牛蒡子,置鍋內,用文火炒至微鼓起,外面呈微黃色並略有香氣,取出,放涼。

3.酒制:《雷公炮炙論》:凡使惡實,采之淨揀,勿令有雜質,然後用酒拌蒸,待上有薄白霜重出,用布拭上,然後焙乾,別搗如粉用。  

別名大全

中文別名 :大力子、牛子、惡實、鼠粘子。

處方名 :牛子、牛蒡、牛蒡子、大力子、炒牛子、炒牛蒡子

處方中寫牛子、牛蒡、牛蒡子、大力子均指生牛蒡子。

為原藥去雜質後生用入藥者。炒牛蒡子為生牛蒡子用文火微炒,見外表略有焦斑,取出晾涼入藥者。

藥材別名 :惡實(《別錄》)、鼠粘子(《本草圖經》)、黍粘子(《珍珠囊》)、大力子(《衛生易簡方》)、蝙蝠刺(《綱目》)、毛然然子、黑風子(《青海藥材》)、毛錐子(《貴州民間方藥集》)、粘蒼子(《遼寧主要藥材》)、鼠尖子、彎巴鉤子、萬把鉤(《江蘇植藥志》)、大牛子(《山西中藥志》)、牛子(《陝西中藥志》)。

商品名稱: 杜大力:產於浙江嘉興、烏鎮等地者。子粒飽滿,呈青灰色,品質最優,為道地藥材。

關大力:又名北大力。產於東北遼寧等地者,品質亦優。

川大力:主產於四川者。

漢大力:主產於湖北者。因集散於漢口而得名。

牛蒡子:或稱牛子、大力子。為各種牛蒡子的統稱。以粒大飽滿、色灰褐、無雜質者為佳。

參看

關於「牛蒡子」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