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染病學/諾沃克類病毒胃腸炎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傳染病學》 >> 病毒感染 >> 病毒性胃腸炎 >> 諾沃克類病毒胃腸炎
傳染病學

傳染病學目錄

目錄

病原學

諾沃克類病毒為一組屬於微小病毒病原體,諾沃克病毒為本組病毒的原型,系1972年經免疫電鏡在美國俄亥俄洲諾沃克(Norwalk)城胃腸炎患者糞便中發現。其後在世界其它地區又相繼發現了多種類似病毒,多按發現時的地區而命名,如夏威夷病毒,蒙哥馬利病毒、馬林病毒、雪山病毒等,統稱為諾沃克類病毒。直徑25~32nm,圓形,無包膜,似屬於DNA病毒。僅人和猩猩易感,體外細胞組織培養尚未成功。本組病毒抵抗力較強,耐乙醚、酸及熱,60℃30分鐘不能完全滅活

流行病學

(一)傳染源 主要是急性期病人,感染後糞便排毒時間短暫,一般不超過72小時。

(二)傳播途徑 以糞-口途徑為主,如水源、食物被污染,可造成暴發流行

(三)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但以大齡兒童及成人發病率最高。感染後免疫力短暫。

(四)流行特徵 本病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我國亦有流行的報導。全年均可發病,但以秋冬季春季多見。

發病機理和病理變化

諾沃克類病毒主要引起十二指腸空腸粘膜的可逆性病變,絨毛上皮變性,絨毛增寬變短,腺窩增生固有層單核細胞浸潤,病變通常在2周內恢復。

本組病毒引起腹瀉嘔吐的確切機理尚不清楚。可能由於小腸粘膜上皮細胞刷狀緣多種酶的活力受抑而引起消化不良及腸腔滲透壓增加。但與腸粘膜腺苷環化酶水平無關。

臨床表現

潛伏期一般24~48小時。起病突然,以輕重不等的嘔吐或腹瀉為主要表現。可單有嘔吐或腹瀉,亦可先吐後瀉。腹瀉為黃色稀水便,日數次至十數次不等,無膿血與粘液。可伴有低熱、頭痛肌痛乏力食慾減退。病程自限,一般為2~3天,恢復後無後遺症。

診斷

(一)流行病學 主要了解接觸史,發病季節,所在地區有無類似疾病流行;

(二)臨床表現 病程短暫的水樣腹瀉及嘔吐;

(三)實驗室檢查

1.外周血白細胞大多數正常或稍高,亦有少數白細胞計數降低。

2.糞便檢查 大便鏡檢多無異常,培養無致病菌生長。

3.特異性診斷實驗(1)取發病後24~48小時大便作免疫電鏡檢查,可見病毒顆粒;(2)用固相放射免疫法檢測急性期糞便濾液中的病毒抗原;(3)用放射免疫法等方法測定血清特異性抗體雙份血清抗體效價顯著上升者則有助診斷。

鑒別診斷

本病與細菌性、寄生蟲性腹瀉不難鑒別;與其它病毒性胃腸炎的鑒別主要根據特異性診斷實驗。

治療

以對症支持治療為主。參見「輪狀病毒胃腸炎」節。

預防

加強患者的管理。注意飲食衛生和個人衛生。防止水源污染。疫苗尚在研製之中。

參看

32 輪狀病毒胃腸炎 | 其它病毒性胃腸炎 32
關於「傳染病學/諾沃克類病毒胃腸炎」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