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雅司病
A+醫學百科 >> 小兒雅司病 |
雅司病(yaws,pian,framboesia)是由雅司密螺旋體Treponema pertenue引起的非性病性接觸傳播的傳染病,病人幾乎均為兒童,主要臨床表現是痛性皮膚丘疹、潰瘍、結痂以及一定程度的全身症状等。
致病微生物是一種被稱作雅司螺旋體的細菌,它是引起性病梅毒的梅毒螺旋體的一個亞種。
雅司病主要通過與受感染者的直接皮膚接觸進行傳播;
目錄 |
小兒雅司病的病因
(一)發病原因
雅司病的病原體是蒼白密螺旋體(Treponema pallidum)極細亞種(T. subspecies),又稱雅司螺旋體,其物理特性與梅毒螺旋體相仿,其螺旋的平均直徑為0.13~0.15µm,長10~13µm,在暗視野顯微鏡下可見該螺旋體能活躍地運動。
與梅毒螺旋體和品他螺旋體同屬密螺旋體屬。從形態、運動、不易著色和不能在體外培養等生物特性來看,這三種螺旋體是基本相同,血清學反應相互之間也難以區別。
(二)發病機制
本病的傳染源為病人。在非洲的一些人類雅司病和地方性梅毒流行區,有一些非人類靈長目動物血清中有對雅司螺旋體的抗體。
當受損的皮膚接觸活動性雅司病變滲出物時,即可受到感染。昆蟲叮咬、擦傷、或損傷會促進從已受感染的接觸者獲得雅司螺旋體的自然感染,最可能的是通過直接或間接受早期雅司損害污染的手指獲得感染。
新病例多在雨季發生,原發感染多在青春期以前發生。在最初感染之後不久,病原體可侵入血流,以後可引起骨、淋巴結和遠離部位皮膚的損害。
小兒對雅司病相對易感。衣物缺乏、衛生條件差,以及頻繁發生皮膚損傷,容易促成雅司病發生。直接接觸病損部位是本病傳播的主要方式,但也有可能通過昆蟲間接傳播。
小兒雅司病的症状
本病主要侵犯兒童以學齡兒童患者多見。其臨床特性是皮膚損害表面似楊梅,皮疹無浸潤而柔軟,臨床經過類似梅毒而較緩和。晚期可致皮膚及骨骼的破壞而毀容。另外本病可發生梅毒血清假陽性反應,與潛伏期梅毒不能區別
本病的潛伏期約為3~4周,臨床經過分三期。
第一期:雅司期。感染後經過3~4周的潛伏期在螺旋體進入部位出現母雅司。潛伏期內可有輕度全身症状,如發熱、頭痛、疲倦等但常不引起患者健康搜索的注意。母雅司常為一個,多位於暴露部位,特別是四肢兩側面部。初起為丘疹,很快發展為結節表面潮濕,被有深褐色痂,除痂後表面為淡紅的肉芽,凹凸不平呈楊梅狀,柔軟無浸潤。在母雅司膿液接觸的周圍,可出現衛星狀損害,形態與母雅司相同但較小母雅司可擴大或與周圍衛星狀損害融合成環形或圓形的潰瘍,被有厚痂,經數月後可自然痊癒鶒,留下輕度凹下萎縮性瘢痕或色素減退斑。患有母雅司乳兒尚可傳染給母親的乳房和軀幹。肛周和外生殖器亦可累及但較少。母雅司附近的淋巴結可腫大,不粘連、不潰破。
少數患者無母雅司而直接進入第二期。
第二期:子雅司期。在母雅司發生後的1~3個月,出現廣泛的雅司疹,相當於二期的梅毒疹。此時有的母雅司尚未癒合。常伴有先驅症状的畏寒發熱、食慾缺乏、全身酸痛等。子雅司的形態與母雅司相似,小的結節如豆大,高出皮面圓形或不規則形表面粗糙被以乾燥的灰色薄痂,稀疏對稱地分布於軀幹四肢。大的結節如楊梅常為圓形、橢圓形或略帶不規則形被以褐色或黃色厚痂,除痂後露出紅色楊梅狀的濕潤面,有少許滲出或出血,主要分布於頭皮和四肢外側,有成群傾向,分布不對稱,成群的結節有時排列呈環形,似體癬。肛周的結節較濕潤似扁平濕疣。掌跖損害一般不形成潰瘍而形成角化的斑塊。雅司疹像梅毒一樣可以有二期複發疹,雅司疹消退後一個時期又出現新的結節,但不是同時發生,而是陸續發生,舊疹未愈新疹又出新舊損害同時存在病期拖得太久。一般由6個月至3年。
第三期:結節潰瘍雅司期。雅司病多半終於二期有些患者進入第三期,主要為較大的結節,數個或十多個成串或成環形,有的融合成斑塊,類似梅毒的樹膠樣腫結節潰破成潰瘍邊緣峻峭或緣下穿鑿。結節潰瘍大部分分布在四肢的屈側,潰瘍面滲液或被以厚痂。潰瘍癒合後留下較大的萎縮性或光亮肥厚性瘢痕。結節潰瘍可發生於鼻骨和硬齶,破壞咽部留下畸形稱毀形性鼻咽炎。
三期雅司尚可侵犯骨及骨膜,發生鼻骨炎,使鼻樑肥厚突出如腫物。侵犯掌骨及近側端指骨發生多發性指(趾)骨炎,手指關節炎、脛骨骨膜炎(佩刀脛)常出現近關節結節,結節較大,多發性多見於肘部及骶部。
病前有與病人密切接觸史,或流行區居住史,具有典型皮疹,診斷不難,一期、二期損害可查螺旋體,發病1~2個月後血清VDRL或USR試驗陽性有助於診斷。
繼發性病損可經數周或數月消退不留痕迹或有色素沉著。有的病人皮損可反覆出現,身體各部位同時可見新舊不同皮損,遷延不愈。局部淋巴結腫大,但不化膿;合併骨膜炎時可引起夜間骨痛,也可並發多指性關節炎。
約10%病例感染後5~6年可發生晚期雅司病,皮損為結節狀,破潰後形成潰瘍是其特徵,多見於四肢屈側,潰瘍癒合處留下色素脫失性萎縮性瘢痕或皮膚攣縮;病人也可表現為手掌、足跖過度角化,並有皸裂。晚期雅司病病程遷延,不經治療可多年不愈。
由於實驗室檢查結果與梅毒類似,診斷需結合流行病學與病人接觸史及臨床表現,一般診斷不困難。
小兒雅司病的診斷
小兒雅司病的檢查化驗
雅司病臨床診斷可以通過在一種特殊顯微鏡下檢查皮膚病灶樣本(暗視野檢查)得到確認。對雅司病沒有專門的血液檢測,但由於它與引起梅毒的細菌密切相關,所以針對梅毒的血液檢測也有助於診斷雅司病。
主要採用以下檢查手段:
1.病原體檢查 早期病損去痂後取滲出液塗片,暗視野顯微鏡檢查可見密螺旋體,形態酷似梅毒等其他螺旋體。
2.血清學檢查 可採用檢測梅毒螺旋體的方法,如VDRL、USR、RPR試驗或FTA-ABS、FPHA密螺旋體試驗。發病1~2個月後梅毒血清學反應及螺旋體制動試驗均為陽性。
小兒雅司病的鑒別診斷
本病應與梅毒相鑒別,梅毒時家長有不正當性行為史,皮損等也不同,可資鑒別。此外應與麻風、皮膚利什曼病、結核相區別。
與梅毒疹的鑒別診斷主要依靠臨床,梅毒為性接觸傳染,本病為一般皮膚接觸傳染,硬下疳多在外生殖器,母雅司多在暴露部位,二期梅毒疹主要為斑疹、斑丘疹而二期雅司為楊梅狀的結節有滲出液或痂。
小兒雅司病的併發症
合併骨膜炎,多指性關節炎,皮損後可留下色素脫失性萎縮性瘢痕或皮膚攣縮、皸裂,晚期病例可發生長骨骨膜或骨質樹膠腫性損害,引起骨質疏鬆,甚至形成腔隙,偶致齶穿孔或鼻骨、咽部損害,也可引起關節周圍纖維瘤樣結節和關節積液。
可引起毀形性鼻咽炎、鼻骨炎、多發性指(趾)骨炎、手指關節炎、脛骨骨膜炎(佩刀脛)鶒。
小兒雅司病的預防和治療方法
目前尚無疫苗,預防主要採用積極監測發病並治療病人及密切接觸者,不主張進行群體治療。避免與病人接觸,改善個人衛生及生活居住條件,防止皮膚損傷及昆蟲叮咬,發生損傷時應予消毒、無菌包紮等。
專家們認為雅司病很容易得到控制並可能被根除,因為:
.該疾病只發生在人類身上;
.只剩下少數局限性病灶;
.具備一種經濟有效的強力治療辦法,只需注射一劑長效苄星青黴素;
.臨床診斷可靠,僅需對衛生人員稍作培訓;
.過去經驗表明,在一些國家可以根除該疾病。最近,印度也根除了雅司病。
西藥治療
小兒雅司病的西醫治療
採用苄星青黴素G 60萬~120萬U肌內注射,1次/d,療程7~10天,可使病變迅速消退並能防止其複發。
對青黴素過敏者可用紅霉素或四環素,劑量30~50mg/(kg.d),分4次口服,療程2周。
10歲以下兒童及接觸者可用苄星青黴素60萬U,1次;10歲以上則為120萬U,1次,肌內注射。
也可肌內注射普魯卡因青黴素,60萬U1次/2天,共4次總量124萬U。對青黴素過敏者可用紅霉素治療。
(二)預後
早期治療,預後良好。周期性傳染性複發,將遷延多年。晚期慢性病損患者,往往為廣泛性傷殘、畸形和功能障礙。
參看
|
關於「小兒雅司病」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