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理學/青黴素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藥理學》 >> β-內醯胺類抗生素 >> 青黴素類 >> 青黴素
藥理學

藥理學目錄

青黴素(penicillin G)又名苄青黴素(benzyl penicillin),是天然青黴素,側鏈為苄基。常用其鈉鹽或鉀鹽,其晶粉在室溫中穩定,易溶於水,水溶液在室溫中不穩定,20℃放置24小時,抗菌活性迅速下降,且可生成有抗原性降解產物,故青黴素應在臨用前配成水溶液。

抗菌作用】青黴素主要作用於革蘭陽性菌、革蘭陰性球菌、嗜血桿菌屬以及各種致病螺旋體等。

青黴素對溶血性鏈球菌、草綠色鏈球菌肺炎球菌等作用強,腸球菌敏感性較差。不產生青黴素酶金葡菌及多數表葡菌對青黴素敏感,但產生青黴素酶的金葡菌對之高度耐藥。革蘭陽性桿菌白喉桿菌、炭疽桿菌及革蘭陽性厭氧桿菌如產氣莢膜桿菌、破傷風桿菌、難辨梭菌、丙酸桿菌、真桿菌、乳酸桿菌等皆對青黴素敏感。革蘭陰性菌中腦膜炎球菌對青黴素高度敏感,耐藥者罕見。對青黴素敏感的淋球菌日益少見。百日咳桿菌對青黴素敏感。致病螺旋體,如梅毒螺旋體鉤端螺旋體對之高度敏感。

體內過程】青黴素遇酸易被分解,口服吸收差,肌注100萬單位後吸收快且甚完全,0.5小時達血藥濃度峰值,約為20U/ml,消除半衰期為1/2小時。6小時內靜滴500萬單位青黴素鈉,2小時後能獲得20~30U/ml的血藥濃度。青黴素的血清蛋白結合率為46%~58%。青黴素主要分布於細胞外液,並能廣泛分布於各種關節腔漿膜腔、間質液、淋巴液胎盤、肝、腎、肺、橫紋肌中耳液等。青黴素的脂溶性低,進入細胞量減少;房水腦脊液含量也較低,但炎症時青黴素透入腦脊液和眼的量可略提高,能達有效濃度。青黴素幾乎全部以原形迅速經尿排泄,約10%經腎小球過濾。90%經腎小管分泌。無尿患者青黴素t1/2可延長達10小時。丙磺舒可與青黴素競爭腎小管分泌,兩藥合用時能提高青黴素血藥濃度,延長其半衰期。

為了延長青黴素的作用時間,還可採用難溶製劑普魯卡因青黴素(procacaine penicillin)和苄星青黴素(benzathine penicillin;長效西林,bicillin)。它們的水懸劑或油製劑肌內注射後,在注射部位緩慢溶解吸收。普魯卡因青黴素一次注射40萬單位,可維持24小時,苄星青黴素溶解度極小,一次注射120萬單位,可維持15天,這兩種製劑的血藥濃度很低,只用於輕症病人或用於預防感染

【臨床應用】青黴素為治療A組和B組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敏感葡萄球菌感染氣性壞疽梅毒鼠咬熱等的首選藥。肺炎球菌感染腦膜炎時也可採用,當病原菌比較耐藥時,可改用萬古黴素利福平。青黴素也是治療草綠色鏈球菌心內膜炎的首選藥。還可作為放線菌病鉤端螺旋體病、梅毒、回歸熱等及預防感染性心內膜炎發生的首選藥。破傷風、白喉病人採用青黴素時應與抗毒素合用。

不良反應】青黴素的毒性很低,除其鉀鹽大量靜注易引起高血鉀症、肌內注射疼痛外,最常見的為過敏反應,有過敏休克藥疹血清病型反應、溶血性貧血粒細胞減少等。毒黴素製劑中的青黴噻唑蛋白、青黴烯酸等降解物、青黴素或6-APA高分子聚合物均可成為致敏原。為防止各種過敏反應,應詳細詢問病史,包括用藥史,藥物過敏史,家屬過敏史,並進行青黴素皮膚過敏試驗。應用青黴素及皮試時應作好急救準備,如腎上腺素氫化可的松等藥物和注射器材,以便一旦發生過敏休克,能及時治療。

在青黴素治療梅毒或鉤端螺旋體病時可有症状加劇現象,稱為赫氏反應(Herxheimerreaction),或治療矛盾,此反應一般發生於青黴素開始治療後6~8小時,於12~24小時消失,表現為全身不適寒戰發熱咽痛脅痛、心跳加快等;同時可有病變加重現象,甚至危及生命。此反應可能為螺旋體抗原與相應抗體形成免疫複合物的結果,或與螺旋體釋放非內毒素致熱原有關。

【用藥注意】肌內注射局部可發生周圍神經炎鞘內注射和全身大劑量應用可引起青黴素腦痛。嚴重感染宜靜脈滴注給藥,大劑量靜注應監測血清離子濃度,以防發生高血鈉、高血鉀症。

參看

32 青黴素類 | 半合成青黴素 32
關於「藥理學/青黴素」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