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傷風桿菌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Bk8za.jpg

破傷風桿菌(cl.tetani)是破傷風(tetanus)的病原菌,是一種特殊的創傷感染菌。

破傷風:是破傷風桿菌侵入傷口內繁殖、分泌毒素引起的急性特異性感染,主要表現為全身或局部肌肉的持續性收縮和陣發性痙攣。破傷風桿菌是一種革蘭氏陽性厭氧芽孢桿菌,廣泛存在於泥土、糞便之中,對環境有很強的抵抗力創傷時其可污染深部組織,若傷口較深,又有壞死組織,局部缺血缺氧,就形成了適合細菌生長繁殖的環境。

所有造成傷口感染的細菌都是侵入組織引起局部變化和全身中毒。但破傷風桿菌與其他病原菌不同,無論菌體或其產生的外毒素,在傷口均不產生明顯的病理改變,它是通過分泌出和擴散到全身的毒素而導致發病,其產生的外毒素毒力強,對神經有特別的親和力,經吸收後,分布於脊髓腦幹等處,易危及生命。  

目錄

臨床表現

破傷風的臨床表現分為三期。潛伏期一般為4-14天,潛伏期越短者,病情越嚴重,死亡率越高。前驅期一般為1—2日,其症状表現為乏力頭暈咀嚼無力反射亢進煩躁不安等全身反應,局部表現為劇烈疼痛,肌肉牽拉感,抽搐強直,並感下頜緊張,張口不便,咀嚼肌和頸項部肌肉緊張或酸痛等,症状較輕微者常不引起注意;發作期表現為肌肉持續性的痙攣,因毒素隨血流布散,故血流越豐富,活動越頻繁的肌肉先受到侵犯。患者受到輕微刺激均可誘發強烈的陣發性痙攣,發作時全身大汗淋漓,面唇紫紺呼吸急促,表情痛苦,口角流涎或口吐白沫,牙齒有摩擦聲,頭頻繁後仰,手足抽搐不止。由於全身肌肉的頻繁抽搐,大量體力消耗,出現水、電解質紊亂酸中毒,致全身衰竭而死亡,有時亦可死於吸入性肺炎窒息心肌麻痹併發症。  

預防

破傷風是可以預防的。自動免疫療法共注射3次,第一次皮下注射,間歇6-8周,再進行第二次注射,可獲得基礎免疫;在半年至一年後注射第三次,可獲得較穩定的免疫力;以後每5年加強注射一次。對傷前末接受自動免疫者,應儘早皮下注射破傷風抗毒血清。因其作用時間短,有效期為10天左右,所以對深部創傷、污染嚴重的傷員,可在一周後再注射1次。  

氣性壞疽

是梭狀芽孢桿菌屬細菌引起的急性特異性軟組織感染,多見於軟組織嚴重開放性損傷,多發生在下肢和臀部肌肉豐富部位的嚴重創傷後,潛伏期一般為1—4日,也有短至6小時者。局部傷口劇烈疼痛不能緩解,傷口周圍水腫,初起皮膚蒼白發亮,隨後轉為紫暗色,最後變為灰黑色,並出現有暗紅色液體水皰,傷口內可流出帶有惡臭的漿液性或漿血性液體。患者初、中期表現為發熱口渴,煩躁,全身不適感;後期則表現出極度虛弱,表情淡漠或煩躁不安,高熱,出冷汗,脈數,呼吸急促,以後可出現譫妄,甚至昏迷,亦可出現黃疸和明顯貧血血壓下降,嚴重者可發生感染性休克

氣性壞疽一經確診,應立即清除變色肌肉、異物,直到顏色正常、有出血的健康組織為止。如果肢體整個筋膜腔的肌肉毀損嚴重,有粉碎骨折大血管損傷,動脈搏動已消失,並有嚴重毒血症時,應考慮作高位截肢術。患者還應嚴格隔離,防止交叉感染

參看

關於「破傷風桿菌」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